此外,中华地方政权中,也有一人得到了“宪宗”的庙号。而属于大中华汉文化圈内的外藩属国,仿照中原汉家仪制,有四位国王在身后得到了“宪宗”的庙号(另有两位属国国王的“宪宗”庙号属于后世追尊、不计在内)。“宪宗”庙号所代表的意思,是“博闻多能”,就是夸奖得到“宪宗”庙号的皇帝见多识广、知识丰富,属于能力比较强、素质比较高的执政者。

但出自于“谥号法”、并引申到庙号制度中的“宪宗”称谓,其背后还有“虽多能,不至于大道”的另一层解释,这表明“宪宗”庙号的拥有者,虽然才能比较出众、不算暴虐昏庸之主,但总没能把自己的见识、品行保持在最高水准,个人修养还是有所欠缺,作为最高统治者的治世原则和伦理纲常达不到“圣主”的标准。不过,在所有的庙号中,“宪宗”总体来说还算是中上等的褒奖称谓,得到这个庙号的皇帝(君主),基本上都可以归纳到“有才华、能力较强、见识不俗”的杰出帝王行列。

下面,就为大家详细介绍中华历代正统王朝、以及地方政权中,得到“宪宗”庙号的四位帝王。一、唐宪宗李纯:唐大历十三年(778年)二月,唐代宗李豫的皇孙、皇太子李适的长子宣城郡王李诵诞育了长子,这是代宗第一个曾孙,起名为李淳。大历十四年(779年)五月,唐代宗驾崩,李淳的祖父、皇太子李适继位,即唐德宗。唐德宗登基后的第二年,立李淳的父亲宣王(从宣城郡王晋封)李诵为皇太子,而李淳作为皇太子的长子,不可避免地受到了皇帝祖父的特别关注,并将他视作大唐未来的继承者。

李淳六七岁时,曾经进宫参拜祖父唐德宗,德宗将皇孙抱起来放在膝上坐着,故意逗他:“这是谁家的小孩儿,怎么坐在我的怀里?”李淳则沉稳而机智地回答:“我是第三天子!”作为皇帝的长孙、皇太子的长子,将来必定是大唐的第三代君主,年幼的李淳这句闻所未闻、又十分契合实际的回答,让祖父唐德宗既惊奇又欣喜,由此更加钟爱、重视这个聪慧机灵的皇孙,并在贞元四年(788年)六月,册立十一岁的李淳为广陵郡王。

贞元二十一年(805年)正月,唐德宗驾崩,皇太子李诵继位,即唐顺宗。但顺宗继位之前已经中风,所以无法独立处理政务,只得依靠当年为皇太子时的东宫属官王叔文、王伾等人参预政务,同时进行对朝政的改革。掌握朝廷实权的宦官集团利益在改革中被触动,宦官集团为了维护利益,于是准备发动政变,进行反扑。贞元二十一年(805年)三月,宦官首领俱文珍(刘贞亮)等人向病重的顺宗奏请立广陵王李淳为皇太子,以便代替顺宗处理政务(其实是支持皇太子掌握权力,从而架空顺宗、打击改革朝政的文官)。

 4/12   首页 上一页 2 3 4 5 6 7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代表  手背  修造  修造以什么代表  手背有痣代表什么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