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消失了八百年之久的“庙号”制度,也在刘邦想要彰显自己的汉室政权“胤承三代、奄有天命”法统的想法下,被儒家学者们以“重建古礼”的名义加以复兴。刘邦还按照秦朝的旧制,为汉室政权也建造了属于自己的“太庙”,用以祭祀、供奉汉家将来才会有的先帝们(刘邦建立汉朝后,并没有给自己脸上贴金,去找一个显赫的祖宗,所以除了太上皇刘太公外,此时的汉朝还没有任何可以供奉进太庙的先帝,就连太上皇他老人家,此时都还在世。

所以刘邦建太庙的举动,其实就是给自己死后准备的)。汉十二年(前195年),开创了大汉王朝、并恢复了“谥号”、“庙号”制度的大汉皇帝刘邦驾崩,群臣依照他所重建的制度,为其上谥号“高皇帝”、上庙号“太祖”;刘邦也是中华历史上,第一个得到“谥号、庙号”的皇帝,即“汉太祖高皇帝”(后世所谓“汉高祖”的称呼,只是司马迁写史记时的一家之言,刘邦在正史上的的庙号,从来都是“汉太祖”)。

自汉太祖刘邦之后,庙号制度在历代王朝中,一直延用了两千多年,直到最后的封建王朝——清朝灭亡后,庙号才同时被废止。最后一个得到庙号的皇帝,是光绪帝载湉,他的庙号是:清德宗。无论是在初建制度的商代,还是重建制度的汉代,庙号的最初规制都很严整,有资格被尊庙号的先王(先帝)们数量也很少,真正做到了“肃穆有序”。

商代共有三十位商王,一共才六个人被追尊上庙号(高祖王亥属于追尊)。两汉共有史书承认的正统皇帝二十四人,也才区区七人能够保持身后始终拥有庙号(另有七人在驾崩后一度拥有庙号,不过都因为各种原因最终被取消了)。不过,当黄初元年(220年),魏文帝曹丕代汉自立、建立曹魏王朝之后,原本严整的庙号仪制开始受到破坏,汉高帝刘邦当年重建庙号制度时所规定的“后世子孙非建大功、德化天下,不得立庙号”条件不再被曹魏所遵循。

曹魏一共五个皇帝,除了后面三个傀儡皇帝外,曹丕得到了“世祖”的庙号,曹叡更搞,生前就给自己定下了“烈祖”的庙号;另外,实际开创了曹魏基业的曹操,去世后被称帝的儿子曹丕追尊了“太祖”庙号。从这个时候起,庙号制度开始进入泛滥时期,曹魏之后的历代王朝,都学着前人的样子,争先恐后地给先帝们追尊庙号,历代皇帝们,除了政变被废、或者倒霉亡国者之外(甚至亡国者也有庙号,比如崇祯帝朱由检,庙号思宗),其他人个个有份,都能得到属于自己的那个太庙中的牌位名称-庙号。

而庙号的称谓,也从起初的“太、高、世、中”四个字,转变为上百种文字组合,花样之多、品类之繁,让人眼花缭乱、叹为观止。后世人们在研读史书时,如果没有特别过硬的专业知识的话,想要搞清楚历朝历代庙号背后所代表、对应的某一代皇帝,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中华历代王朝那上百种的庙号称谓中,“宪宗”是一个比较少见的庙号,自汉朝至清朝,十九代正统王朝中,一共也才三个皇帝得到了“宪宗”的庙号。

 3/12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代表  手背  修造  修造以什么代表  手背有痣代表什么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