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与系辞上传中说的“弥纶天地之道”,“冒天下之道”是一样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齐物论》).这句话,是理解“我”与天地的关系,理解“天人合一”的一个前提.按照现代宇宙论的说法,宇宙是在150亿年前的大爆炸中产生的.当然,那个时候还没有我们现在的“小我”.之后,宇宙通过漫长的进化,几十万年以前开始有了人类,而今天有了我们自己,即我们的“小我”.既然“小我”是现在才有的,那么,庄子所说“天地与我并生”又如何理解呢?老子说。
1、庄子的“天人合一”你是怎么理解的?
庄子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齐物论》).这句话,是理解“我”与天地的关系,理解“天人合一”的一个前提.按照现代宇宙论的说法,宇宙是在150亿年前的大爆炸中产生的.当然,那个时候还没有我们现在的“小我”.之后,宇宙通过漫长的进化,几十万年以前开始有了人类,而今天有了我们自己,即我们的“小我”.既然“小我”是现在才有的,那么,庄子所说“天地与我并生”又如何理解呢?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原初的时候什么都没有,只有“道”.但是,在只有“道”的情况下,宇宙为什么又能够逐渐进化出“我”来呢?可见“道”与“我”有一种密不可分的关系.按照当今心理学大师肯·威尔伯的说法,宇宙进化的过程是进化出精神深度越来越深的存在物.而人正是深度达到能够体悟到“道”的存在物.或者说,人已经具有能够与“道”通心的“大我”.尽管人已经进化到与“道”通心,他在根源上却是由原初的那个天地发展出来的.既然我们能够由那个天地发展出来,那个天地同时也就是我们自己,尽管我们那个时候是混沌、懵懂的.正如我们还没有出生的时候,我们的父母已经具有我们的某些特性、元素(基因)了一样.这就是庄子所说“天地与我并生”的意思.所谓“万物与我为一”也有同样的意思.既然万物都是由“道”演化出来的,万物都有同样一个本源,那么我体悟这个本源,接纳万事万物,那么就可以达到“万物与我为一”.这也就是“天人合一”的境界.。
2、怎样理解《道德经》中的“人法地,地法天,道法自然”?
‘’人法地,地法天,道法自然,出自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五章象元。原文: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本章意为:有物浑然一体,先于天地而存在,
无音声,无形象,独一无二,不停地循环运行,可以为天下万物之‘’母‘’。我不知道它的名字,就称它为‘’道‘’,又勉强称它为‘’大‘’,大而无外,却又离去,离去辽远,复回身边。所以,道大,天大,地大,王也大,宇宙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人取法地,地取法天,天取法道,道取法自然。老子通过本章,对‘’道‘’作了进一步的阐释,
取名之为‘’象元‘’者。‘’象‘’为象征,‘’元‘’即‘’玄‘’,玄妙幽微之意,是道的代名词,老子认为道是混沌未分的原始物质。它产生于天地之前,永远运动着(周行而不殆),为万物的本原(为天下母),道本无名,且难于用言词来表达,故名之为‘’道‘’而已。或以其无所不包而勉强名为‘’大‘’;以其周行不息而称为‘’逝‘’;以其到处都有它的踪迹而称为‘’远‘’;逝而远去而又返还本根,故又称为‘’反‘’(返),
3、你是如何理解易经中“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这句话的含义的?
这段话是《易经》系辞下传第十章中的一段话,其原文如下:“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意思是说,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易为一部书,它的内容极广大极完全,可谓无所不包,意思与系辞上传中说的“弥纶天地之道”,“冒天下之道”是一样的,“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是说易之为书,广大悉备是有根据的,它里面有天道,有人道,有地道,关于自然界的知识和思想,它全有。
文章TAG:理解 三材 天道 周易 易经 如何理解周易中的三材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