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可是身为小女子的我,十三岁少年时便读了三国。《史记》的《太史公自序》是最后一篇,但却是全文的总结,以及《汉书·司马迁传》都应该先看,读三国,最佩服的是诸葛亮,诸葛亮不但是个谋略家,还是个纵横天下的口才家,《史记》是本人最爱读的史书,这里送上一点细微的心得体会。
1、史记应该怎么读?
《史记》是本人最爱读的史书,这里送上一点细微的心得体会。第一,选对版本很重要,中华书局的新修十卷本,是目前最经典的版本,包含了《史记三家注》的内容;今人的注释里最详细的是韩兆琦主编的《史记笺证》,目前史记研究学会正在编写《史记疏证》,等出版后一定不要错过。第二,认识体例很重要,这需要对史记文献学、编纂学有所了解,认识《史记》的文本结构以及史料来源。
其中张大可《史记研究》、韩兆琦《史记文献学丛稿》《史记编纂学导论》、金德建《司马迁所见书考》都值得一看,第三,了解作者很重要。《史记》的《太史公自序》是最后一篇,但却是全文的总结,以及《汉书·司马迁传》都应该先看,现代传记方面有张大可的《司马迁评传》等。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对于读懂《史记》也有帮助,第四,把握历史很重要。
2、《三国演义》这本书应该怎么读?
“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可是身为小女子的我,十三岁少年时便读了三国,《三国演义》,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开卷《临江仙》,这词里有很深的禅意,告诉我们顿悟,是需要跳出来的,跳出人间各种名利纠纷;我们作为后人,看着三国中的是非转头空,历史中的浪花淘尽英雄,才能秋月春风笑谈中。读三国,最佩服的是诸葛亮,诸葛亮不但是个谋略家,还是个纵横天下的口才家,
在舌战群儒时,他口若悬河,将他的口才发挥得酣畅淋漓。面对东吴的谋士们潮水般地发难,诸葛亮镇定自如,反驳得他们有口难辨,诸葛亮真是一位名不虚传的口才家。诸葛亮说“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也这么做了,他用尽一生去回报当年刘备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诸葛亮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一片忠心两袖清风乃良臣典范。
3、范雎,怎么读,为什么大秦帝国崛起念(fansui),而百度查是(fanju)?
很简单,大秦帝国的编导人员读错了呗,雎和睢,绝大多数人分不清。第一个字读:ju,第一声,第二个字读:sui,第一声。其区别在于:雎:是且字旁,睢:是目字旁。雎,多用于人名:如:范雎,唐雎等,睢,则用于地名,如:睢水,是河南的一条河流。有些影视作品,比如:大秦帝国,就张冠李戴,把范雎(ju)读成:范睢(sui),
4、传世经典《诗经》要怎样读?
谢谢邀请。这个问题颇有意思,下面说说我的看法,仅供诗经爱好者参考,也欢迎大家在留言区谈谈您对学习《诗经》的方法和经验。首先,了解诗经产生的时代背景,我们都知道,《诗经》是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作品产生的年代从西周初年(约公元前11世纪)到春秋中叶(约公元前7世纪),时间跨度长达4百年,收录的305首诗歌堪称经典之作,几千年不衰。
可以说,它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经典之作,阅读诗经,应当了解其作者、产生的时代、内容以及它的来源、背景,这是非常必要的,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其次,阅读《诗经》必须要注意方式方法,我们通常说的“诗言志”,我个人理解是,古代人所谓的“言志”,其实就是政治或教化的体现,“诗”就是“言”和“志”的综合体。从这个层面理解,我认为“诗言志”就好比今天的点歌,完全可以“断章取义”,
比如,用歌颂邂逅爱情之歌来表达对远道而来的国宾的欢迎之情。第三,掌握《诗经》的核心要义,极其重点非常重要,比如,《诗经》的“六艺”(风雅颂赋比兴),所谓风,就是要知道它共有15国风160首诗,这些诗都属于民间歌谣,歌唱男女恋情和各地风土人情的,再比如雅,诗经中分为大雅和小雅,共有15个乐章,都是适用于宴会和寺庙的乐章。
文章TAG:怀姓应该怎么读 怀姓 史记 怀姓应该怎么读 史记应该怎么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