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来在古代也是言文分离的。古时候没有现在意义的汉语拼音,人们怎么识字读书呢,在古代,读书是奢侈的事情,学到的字虽不多往往也够用,今天我们翻阅《说文》,就会发现里面蕴藏着大量有关古代社会和自然界以及天文历法、矿产冶炼、植物医药、农业手工业等多方面的资料,这部书真称得上是一部汉代的百科全书。

1、古代人们都是怎么说话的?

古代人们都是怎么说话的

一般来说,在古代也是言文分离的。在远古,比如甲骨文、金文时代,因为书写难度相当大,因此书面语肯定比口语简约,节省文字以节省时间、物力和精力,当然可能二者的距离还不像后来那样大,或许相当于现在的日常口语和文艺作品中经过加工的口语的区别,但越到后来,言文分离的距离越大。看扬雄等人的《方言》,就记载了不同地区对同一词汇的不同方言词汇,

可作言文当时已有分离的明证。到宋明清时期,不但出现了夹杂口语的大量语录文体的出现,而且出现了白话小说,从中也可看出,在不同的场合,是有言文一致还是分离的区别的。像大臣向皇帝上奏章,里面的文字就文言居多,日常中应当是文白夹杂,不同的人之间程度也不同,士人之间文或许多一些,一般民众与士人之间或许白的比重在加大,到了一般民众,就基本上只是白话了。

2、古代的人怎么认识“字”了,没有拼音?

2、古代的人怎么认识“字”了,没有拼音

这真是一个既深奥又非常有意思的题目,前面多位高手见解精辟,我已纷纷点赞。这里想再提供一些史料,但愿不是“画蛇添足”,古时候没有现在意义的汉语拼音,人们怎么识字读书呢?正如前面有高手说到的,大概绝大部分的学童读书认字都是靠背出来的。我国早早就有了童蒙识字课本,如秦国前期的《史籀篇》,秦始皇时代的《仓颉》、《爰历》、《博学》;西汉时期司马相如的《凡将篇》、史游的《急就篇》;西汉末年扬雄的《训纂篇》等等,以后历代也都有这种课本,

这些课本的体例,都是杂取若干字,编成四言、六言或七言的押韵文句,以便学童能够朗朗上口,容易记忆。书中不标音,也不教授读音办法,只以识字为目的,类似的教育,一直延续到近代。由此可以解释,即便历代都不乏读书人,但为什么读同样的内容却都带着浓厚的乡音——一代一代跟老师学的,在古代,读书是奢侈的事情,学到的字虽不多往往也够用。

倘若再见到不认识的字,只好去问老师,很多时候老师也不知道,这在古代是很难解决的问题。很难解决也必须解决,学问家们想到了编字典。东汉的许慎用20多年时间(公元100-121年)编写了《说文解字》,收录了9353个单字和1363个异体字(这应该是当时所有的汉字,几无遗漏),这是我国第一部分析字形、解说字义、辨识声读的字典。

许慎为字标音的方法,第一是用形声系统说明字的音读,第二是用“读若”拟出字的读音。拿第一种来说,当时汉字中百分之八十是形声字,许慎对其都标明“从某某声”,如“忍”,即标为:从心,刃声,他有很详细的区分,这里不做详述。第二种的“读若”,许慎是根据汉代标准音读做比拟,为了克服“读若”既不能做出音素分析又很难准确的不足,他也采用了多种形式,这里也不详述了。

许慎的《说文解字》,对汉文字的发展和研究,是开创性和奠基性的功绩,对当时和后世都影响巨大,许慎和汉代还没有“反切”。“反切”方法来源于印度的佛典,使用“他山之石”为汉字标音,始于三国时代的魏人孙炎,其生卒年月不详,只知道他是古文化巨匠郑玄的弟子。他写了《尔雅音义》,自此中国才开始有“韵书”,他在方音复杂的情况下制定出中国的标准音读,建立了汉语的语音科学和审音科学,

以“反切”为汉字标音的方法,在中国使用了近两千年。但学者们并没有不思进取,众多后人始终在做精细化的改进,应该提到的是唐宋的“三十六字母”,据称是唐代的守温,发明了以三十六个字作为声母,使“反切”能够分清唇音、舌音、齿音、喉音,十分精细,后人认为,这套办法属宋代发明更为可信。再后来,就是1918年国民政府颁行的注音字母,现在台湾还在用。


文章TAG:古代会字怎么表达  会字  古代  表达  古代会字怎么表达  古代的人怎么认识字了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