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唐孔颖达疏毛诗正义卷3十三经注疏本北京中华书局

不明白啊 = =!
百度一下

唐孔颖达疏毛诗正义卷3十三经注疏本北京中华书局

2,礼记中孔颖达疏说致和用也和谓百姓和谐是吗

《礼记·祭义》:“天下之礼,致反始也,致鬼神也,致和用也。” 孔颖达 疏:“和谓百姓和谐,用谓财用丰足。

礼记中孔颖达疏说致和用也和谓百姓和谐是吗

3,物之初始必有为之出自哪里什么意思

唐·孔颖达 疏:“物之初始,必有为之.” 一件事情的开始一定会有人做他的.
唐·孔颖达 疏:“物之初始,必有为之。” 一件事情的开始一定会有人做他的。

物之初始必有为之出自哪里什么意思

4,问视履典

视履,观察其行为。典出《易·履》:“上九:视履考祥,其旋元吉。” 孔颖达疏:“视履考祥者,祥谓徵祥,上九处履之极,履道已成,故视其所履之行善恶得失,考其祸福之徵祥。”用白话说,就是通过看某人的走路,来考量他的人格。

5,鹑之贲贲天策焞焞 杜预 注天策傅说星 孔颖达 疏

“鹑火星像赤鸟云一样却不是云,天策星由于离太阳太近,光线暗暗的”,杜预解释:“天策星,就是傅说星。”孔颖达注释:“天策星,也叫傅说星,生前是商朝高宗的宰相傅说,死后化作此星,因此得名。”
鹑和天策 都是星星的名字 贲贲和焞焞是形容这2颗星的样子 杨伯峻 注:“賁音奔,賁賁,状柳宿形;焞焞,近日月之貌也。

6,东风解冻 蛰虫始振 鱼上冰是什么意思啊出自哪里

"东风解冻 蛰虫始振 鱼上冰"出自于《礼记·月令》;意思是:这个时节,东风化解了寒冷,冬眠的动物开始活动,鱼上游到冰面下。《礼记·月令》:儒家经典《礼记》中的一篇,全名为《礼记·月令第六》。分为“孟春之月”“仲春之月”“季春之月”“孟夏之月”“仲夏之月”“季夏之月”“年中祭祀”“孟秋之月”“仲秋之月”“季秋之月”“孟冬之月”“仲冬之月”“季冬之月”共13篇。它把世界描绘为一个多层次的结构。太阳最高,具有决定的意义。太阳的盍形成了四时,每时又分为三个月。四时各有气候特征,每个月又有各自的征候。与四时相对应,每时都有一班帝神,与时月、神的变化相对,每个月各有相应的祭祀规定的礼制。
语出《礼记.月令》:"[孟春之月]东风解冻,蛰虫始振,鱼上冰,獭祭鱼,鸿雁来。"郑玄注:"皆记时候也。"孔颖达疏:"鱼当盛寒之时,伏于水下,逐其温暖,至正月阳气既上,鱼游于水上,近于冰,故云鱼上冰也。"后因以"鱼上冰"代称正月早春时令。
出自 礼记.月令.孟春之月这个时节,东风化解了寒冷,冬眠的动物开始活动,鱼上游到冰面下
语出《礼记.月令》:"[孟春之月]东风解冻,蛰虫始振,鱼上冰,獭祭鱼,鸿雁来."郑玄注:"皆记时候也."孔颖达疏:"鱼当盛寒之时,伏于水下,逐其温暖,至正月阳气既上,鱼游于水上,近于冰,故云鱼上冰也."后因以"鱼上冰"代称正月早春时令.风解冻 蛰虫始振 鱼陟负冰这是二十四节气对应的七十二候“侯应”描述,这三个是“立春”的三个侯应.立春:一候东风解冻,二候蜇虫始振,三候鱼陟负冰.说的是立春,东风送暖,大地开始解冻;五日后,蜇居的虫类慢慢在洞中苏醒;再过五日,河里的冰开始溶化,鱼开始到水面上游动,此时水面上还有没完全溶解的碎冰片,如同被鱼负着一般浮在水面.立春:初候,东风解冻;阳和至而坚凝散也.二候,蛰虫始振;振,动也.三侯,鱼陟负冰.陟,言积立,升也,高也.阳气已动,鱼渐上游而近于冰也.请采纳~

文章TAG:孔颖达  唐孔  毛诗正义  正义  孔颖达疏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