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被称为腊月,农历十二月为什么叫腊月
来源:整理 编辑:运气王 2024-04-24 14:51:39
本文目录一览
1,农历十二月为什么叫腊月
农历十二月称腊月,是由“腊日”演变而来的。在古代,“腊日”是祭祀百神的日子。因腊日是在十二月,故十二月也称腊月。人们习惯上说农历十一月为冬月,这不难理解,可是称农历十二月为“腊月”,就让人有点摸不着头脑了,这该怎么理解呢? 其实,“腊月”是由“腊日”演变而来的。 在古代,“腊日”是祭祀百神的日子。据说这种活动最早是从周代幵始的,具体在哪一天,没有确切记载。到了汉代,“腊日”已经有了明确的定位。汉代的人们把冬至后第三个戌日,即干支纪日法中地支为戌的日子定为“腊日”。由于冬至日在农历上是不固定的,所以“腊日” 也没有确切的时间。后来,人们将12月8日 定为“腊日”。为什么祭神的日子要叫做腊日呢?这得从“腊”字古义说起。古“腊”字没有“月”旁, 象形为一只被掏掉内脏的小动物烤在曰头上。后来,人们把成块的干肉称为“腊”。在周代,掌管“腊”的人称为“腊人”。用“腊”祭神, 所以便把祭神日称“腊日”。因腊日定在十二月,所以后来就把十二月称为“腊月”。
2,农历十二月为什么又叫腊月
农历十二月,俗称“腊月”。为什么把十二月称“腊月”呢?这
要追溯到距今一、二千年的古代。据《说文解字》注:“腊,合也,合祭诸神者。”《玉炖宝典》说:“腊者祭先祖,腊者报百神,同日异祭也。”可见腊是古代人们祭祀百神及祖先的—一种活动。因为腊祭多在农历十二月进行,因此从周代开始,便把农历十二月叫做腊月。到了汉代,又按“干支纪日”的方法,把“冬至”后的第三个戊日定为“腊日”,就是“腊八”。
农历十二月初八,俗称腊八,是我国相沿成俗的腊八节。
农历十二月,习俗叫做腊月。“腊月”一词起源很早,据《礼记·郊特牲》记载“伊耆氏始为蜡。蜡也者,索也,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汉应劭《风俗通》引《礼传》:“周日大蜡,汉改为腊。”这就是说,腊月之说在原始社会从狩猎时期刚进入农业初期的时候,即史前传说的神农氏时代就开始了。相传从周代起,我国民间已普遍称农历十二月为“腊月”了。
农历十二月初八,俗称腊八,相传从周代起,我国民间已普遍称农历十二月为“腊月”了。

3,农历十二月为什么称为腊月腊月的由来
农历十二月被称为腊月是因为那个月是阴历最后一个月份了,腊月的由来是祭祀。大家都知道我们中国过年和其他国家过年是不一样的。中国有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有着非常深厚的文化底蕴。而且我们也算是文明古国之一,所以不管是在哪个方面,我们都有属于自己特殊的记事办法以及计算时间的办法。比如说我们现在很多老一辈的人算日子的时候还是会按照农历来算,过年也依旧是按照农历来算。农历十二月被称为腊月是因为这是最后一个月了。农历的十二个月都有自己的不同寓意,在十二月的时候因为是最后一个月了,所以有各种各样的活动会出现。其中比较有名的就是每到十二月的时候,大家都会去祭拜自己的祖先还有一些自己信奉的神明。在古代的时候,腊其实是表示祭祀的一种。因为十二月经常都在祭祀,所以后面大家索性就把这个月份称作为腊月了,也就是祭祀之月。腊月的由来也是祭祀。其实在很早的时候就有祭祀的活动了。早在商周的时候,大家就有一种祭祀的意识。这一方面是因为在当时,科学技术发展不好,很多人的文化水平有限,所以都会信一些祭祀活动。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一年到头劳苦工作,想要好好犒劳一下自己。在古代的时候,不是大的节日基本是吃不到肉的,因为生活条件过于艰苦,在腊月的时候能够吃上一顿好的肉食。综合上面所说,我觉得农历十二月被称为腊月是因为这是一年中最后一个月,腊月的由来是祭祀。当然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因为留下来的资料比较少,肯定是有各种不同的声音和看法。以上就是我自己的简单看法。在古代,腊是新旧交替的意思。古文中的释义为:腊者,接也;新故交接,故大祭以报功也。 而我国古代多为年末祭祀,所以最后的农历十二月便成为腊月,也就是祭祀神灵祖先的月份。腊是新旧交替的意思。12月正好是新旧交替的一个月份,所以称为腊月。因为农历十二月份是接近新年的时候,新年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 我们都要喝腊八粥, 代表一家人团圆,所以称为腊月。
4,为什么称十二月为腊月
在我国民间称农历十二月为腊月,腊月初八为腊八节,有吃腊八粥的习俗。 农历十二月为什么叫腊月?在我国远古时代,“腊”本是一种祭礼。在商代,人们每年用猎获的禽兽举行春、夏、秋、冬四次大祀,祭祀祖先和天地神灵。其中的冬祀的规模最大,也最隆重。后来将冬祀称为“腊祭”。因此人们便把十二月称为“腊月”,将举行冬祭这一天称为“腊日”。腊日当时并不固定哪一天。到了汉代,才明确了从冬至过后的第三个戍日为“腊日”,并不吃腊八粥,只是祭祀诸神的日子。直到南北朝时,才将农历十二月初八固定为“腊八节”。人们借此祭祀祖先和天地神灵,并祈求丰收和吉祥。 腊八节吃腊八粥要从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说起。相传,释迦牟尼得道成佛之前,曾遍游印度的名山大川,寻求人生之道。一天他来到人烟荒僻的尼连河,因长途跋涉,饥渴难挨,昏倒在地。这时一个牧女赶到,就把自己带的杂粮剩饭,加上采集的野果,用泉水煮成粥,一口一口地喂他,把他救活。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静坐沉思,于腊月初八得道成佛。所以佛徒也称初八这天为“成佛节”。从此,寺院僧侣为纪念此事,每逢腊月初八,便取香谷杂粮煮粥供佛,取名“腊八粥”。 佛教传入中国后,各寺院沿袭这个习俗,并传入民间,演变成一种习俗,逐渐取代了旧时的腊日。时至今日,我国民间仍保留着吃腊八粥的习俗。在豫北一带地区还有用腊八粥喂枣树的风俗。用刀、斧砍破枣树皮,将腊八粥糊入斧痕谓之喂枣树。这样来年枣树就可以多结果。民谚曰:“砍一斧,结石五,砍一刀,结十稍。”足见人们期盼丰收的心愿。 另外,在淇县还有腌渍腊八蒜的习俗。是日,将蒜去皮,放置熟醋内腌渍,不久,蒜就变成青色,食之酸脆可口,稍有辣味。群众称之“腊八蒜”。 腊八节拉开了春节的序幕。民谣曰:“腊八,腊八,小孩要炮,姑娘要花。”从这天起,人们就开始置办年货了,迎接一年一度的新春佳节。答:农历十二月(又称腊月)初八,俗称腊八。从先秦起,腊八节都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据说,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成道之日也在十二月初八,因此腊八也是佛教徒的节日,称为"佛成道节"。 腊八这一天有吃腊八粥的习俗,腊八粥也叫"七宝五味粥"。我国喝腊八粥的的历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开始于宋代。每逢腊八这一天,不论是朝廷、官府、寺院还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腊八粥。到了清朝,喝腊八粥的风俗更是盛行。在宫廷,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从宫女赐腊八粥,并向各个寺院发放米、果等供僧侣食用。在民间,家家户户也要做腊八粥,祭祀祖先;同时,合家团聚在一起食用,馈赠亲朋好友。中国各地腊八粥的花样,争奇竞巧,品种繁多。其中以北平的最为讲究,搀在白米中的物品较多,如红枣、莲子、核桃、栗子、杏仁、松仁、桂圆、榛子、葡萄、白果、菱角、青丝、玫瑰、红豆、花生……总计不下二十种。人们在腊月初七的晚上,就开始忙碌起来,洗米、泡果、拨皮、去核、精拣然后在半夜时分开始煮,再用微火炖,一直炖到第二天的清晨,腊八粥才算熬好了。 更为讲究的人家,还要先将果子雕刻成人形、动物、花样,再放在锅中煮。比较有特色的就是在腊八粥中放上"果狮"。果狮是用几种果子做成的狮形物,用剔去枣核烤干的脆枣作为狮身,半个核桃仁作为狮头,桃仁作为狮脚,甜杏仁用来作狮子尾巴。然后用糖粘在一起,放在粥碗里,活象一头小狮子。如果碗较大,可以摆上双狮或是四头小狮子。更讲究的,就是用枣泥、豆沙、山药、山楂糕等具备各种颜色的食物,捏成八仙人、老寿星、罗汉像。这种装饰的腊八粥,只有在以前的大寺庙的供桌上才可以见到。腊八粥熬好之后,要先敬神祭祖。之后要赠送亲友,一定要在中午之前送出去。最后才是全家人食用。吃剩的腊八粥,保存着吃了几天还有剩下来的,却是好兆头,取其"年年有余"的意义。如果把粥送给穷苦的人吃,那更是为自己积德。腊八粥在民间还有巫术的作用。假如院子里种着花卉和果树,也要在枝干上涂抹一些腊八粥,相信来年多结果实。腊八这一天,除了祭祖敬神外,还有悼念亡国、寄托哀思的。
5,十二月为什么叫腊月
十二月之所以叫“腊月”,是因为“腊”是古代祭祀祖先和百神的“祭”名,有“冬至后三戌祭百神”之说,即每逢冬至后的第三个纪日干支中含有地支“戌”的日子。十二月梅花吐幽香,古人在此月要要合祭众神摘腊祭,因此十二月通常称为腊月、季冬、严冬、残冬、冰月、严月、除月、季冬、残冬、末冬、星回节。腊月的习俗:1、腊月二十三,俗称“小年”,传说这日是“灶王爷上天”之日,因此要祭灶神。2、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这日是约定俗成的扫除日。3、腊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传说玉帝会下界查访,吃豆腐渣以表清苦。4、腊月二十六 ,杀猪割年肉,说的是这一天主要筹备过年的肉食。5、腊月二十七,宰年鸡、赶大集,春节所需物品都在置办之中。6、腊月二十八,打糕蒸馍贴花,所谓贴花花,就是张贴年画、春联、窗花和各种神码。7、腊月二十九,上坟请祖上大供,对于祖先的崇拜,由来已久。8、大年三十,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腊月该注意的事情:1、不建议搬家腊月里有些地方的民俗是不建议搬家,腊月里偏寒,如果要搬入新宅子的话,建议暖暖屋为好,这样的房子会越来越旺的,暖屋的方法有很多种,常见的可以多请些朋友来坐坐,旺旺人气。2、注意辞旧迎新腊月里最重要的就是除夕了,这天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天,从风水上讲是辞旧迎新的一天,所以贴春联,鞭炮贺岁是在所难免的。农历十二月又称为腊月,也称蜡月。在腊月期间的传统民俗活动很多。这种称谓与自然季候并没太多的关系,而主要是以岁时之祭祀有关。所谓“腊”,本为岁终的祭名。汉应劭《风俗通义》谓“夏曰嘉平,殷曰清祀,周用大蜡,汉改为腊。腊者,猎也,言田猎取禽兽,以祭祀其先祖也。”或曰:“腊者,接也,新故交接,故大祭以报功也。”不论是打猎后以禽兽祭祖,还是因新旧之交而祀神灵,反正都是要搞祭祀活动,所以腊月是个祭祀之月。农历十二月称腊月,是由“腊日”演变而来的。腊日,是古人祭祀百神的日子。始于周代,具体在哪一天,没有确切记载。到了汉代,将腊日定为冬至后第三个戊日(干支纪日法地支为戌的日子)。因为冬至日在农历上是不固定的,故腊日也是不固定的。后来又将十二月八日定为腊日。《荆楚岁时记》载:“十二月八日为腊日。”为什么祭神的日子叫作腊日?这要从腊字说起:古腊字没有“月”旁,象形为:一只掏掉内脏小动物烤在日头上。后来,人们把成块的干肉也称腊。在周代,掌握腊的人称腊人。用腊祭神,所以便把祭日称腊日。因腊日是在十二月,故十二月也称腊月。因为十二月为一年的最后一个月份,俗称为岁尾,有腊冬、残冬、穷冬、腊月、冰月、余月、极月、清祀、冬素、大吕等30多种称呼。其中,人们最熟悉和熟知的当属“腊月”。之所以叫“腊月”,是因为“腊”是古代祭祀祖先和百神的“祭”名。“腊者,接也;新故交接,故大祭以报功也。”“腊”与“猎”通假,“猎祭”亦为“腊祭”。相传早自周代我国一些地方便有在这个月举行“岁终之祭”,亦称“腊”。扩展资料腊月是一年之岁尾,正值寒冬。民谚云:正是言之其冷。这时冬季田事告竣,故有“冬闲”之说。农事上是“闲”了,但人们生活的节律并未因此而放慢,人们怀着愉悦而急切的心情加快了向春节迈进的步伐。春节,是中国人传统的三大节中最为隆重的一节;而腊月,正是迎接春节的前奏曲,在这个前奏曲里有着丰富的内容。首先从喝腊八粥开始,然后人们要扫房、请香、祭灶、封印、写春联、办年货,直到除夕夜。广义地说过年,应该从腊月二十三“过小年”,甚至可以说从喝腊八粥就开始了,一直要过到正月十五元宵节才算结束。而过去一些官宦人家,甚至还有拖至二月二“龙抬头”那天过年才算结束,从古典名著《红楼梦》中就可看到。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腊月腊月“寒冬腊月”描写的是农历十二月,即草木凋零,冰峰雪盖的隆冬。“腊月”二字由来久远。古代,人们把岁终祭祀祖先,祭拜众神,以祈福求寿,避灾迎祥的祭奠仪式称为“腊”。因“腊祭”时常备以野外猎获的禽兽为供品,所以“腊祭”亦称“猎祭”。旧典籍中,“腊”与“猎”字意相同。《风俗通》记道:“腊者猎也,因猎取兽祭先祖也,或者腊接也,新故交替,狎猎大祭以报功也。”又载:“阴历十二月也,以是月腊祭百神,故谓之腊月。”到公元前 221年,秦始皇统一全国,下令制定历法,将冬末初春新旧交替的十二月,称为“腊月”。腊月“寒冬腊月”描写的是农历十二月,即草木凋零,冰峰雪盖的隆冬。“腊月”二字由来久远。古代,人们把岁终祭祀祖先,祭拜众神,以祈福求寿,避灾迎祥的祭奠仪式称为“腊”。因“腊祭”时常备以野外猎获的禽兽为供品,所以“腊祭”亦称“猎祭”。旧典籍中,“腊”与“猎”字意相同。《风俗通》记道:“腊者猎也,因猎取兽祭先祖也,或者腊接也,新故交替,狎猎大祭以报功也。”又载:“阴历十二月也,以是月腊祭百神,故谓之腊月。”到公元前 221年,秦始皇统一全国,下令制定历法,将冬末初春新旧交替的十二月,称为“腊月”。
文章TAG:
为什么被称为腊月为什么 什么 称为
大家都在看
-
十二生肖里哪个最疯狂,十二生肖中哪一个最疯狂
2022-09-23
-
伟人是什么转世,蒋介石是龟精转世
2022-04-26
-
老人出殡为什么放炮,人死了也放炮。这是为什么
2022-09-20
-
老人的牌位放哪里合适,把老人的牌位带回家
2022-08-17
-
属猪的欠多少阴债,属猪的朋友们
2022-09-27
-
过年为什么要吃饺子 放鞭炮,为什么过年放鞭炮
2022-08-02
-
给死去的人立碑怎么写,父母给早年去世的儿子立碑
2022-06-14
-
为什么门不可以对门,门对门不好吗
2022-09-12
-
十二生肖哪个容易发怒,十二生肖容易生气吗
2022-09-07
-
亲人去世如何烧纸,你给去世的亲人烧纸吗
2022-08-22
-
一年两个春为什么不好,农谚一年两个春
2022-08-07
-
心机和心计哪个好,心机和心计是一个道理吗
2022-10-14
-
别人说媒怎么委婉拒绝,如何委婉的拒绝别人
2022-07-04
-
牛年龄一般怎么划分,怎么才能分辨牛的年龄
2022-06-15
-
五路财神为什么是六个人,五路财神分别都是谁
2022-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