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鹦鹉鱼产卵导致的头朝下。这点同样不可忽视。鹦鹉鱼产卵期间,就会用嘴巴啄缸底,表现为头朝下。主要是用嘴巴清理出地盘,然后供自己产卵用,这个属于正常现象。如遇到此现象,大家不必惊慌,保证水质,等鱼下卵后清理即可,留着也不能繁殖,反而会影响水质。这种原因导致的倒立往往和鹦鹉鱼肚子鼓大同时发生,同为产卵的迹象,大家可以注意一下。

梦到蛇身鱼头

花鲢鱼的鱼头贵,鱼身便宜,因为鱼头既可以红烧,还可以做剁椒鱼头,鱼头烧汤,那个汤很鲜美的,鱼肉不能烧汤只能红烧,鱼头的做法比较多,鱼头上的肉比较嫩,不柴,鱼身的肉虽然多但是没有鱼头的肉来得细腻,还有很多的鱼刺,鱼头里面还有鱼脑

梦见鱼头蛇身是什么意思

人类在远古时期,不论是东方还是西方,都有图腾崇拜,都会在自然界中寻找一个实力强大的生物认祖归宗,认为人类是它的子孙,或者是其化身。

像古埃及和古希腊人崇拜狮子,他们许多神话故事里的人物都具有狮身人面的特征,这是对图腾崇拜的强烈认可。

盘古是开天辟地之神,诞于混沌未分之时,逝于天地初开之际。相传,女娲和伏羲都是盘古的子女,女娲和伏羲是兄妹最后为了繁衍人类结合成夫妻。所以,盘古大神也是人首蛇身(另一说是人首龙身),根据《三王历》的记载,盘古能“开目成昼,合目成夜,呼为暑,吸为寒,吹气成风云,叱声为雷霆”。盘古死后,化生万物。

中国大地之母女娲,是我国上古神话中的创世女神,其主要功绩是抟土造人、炼五彩石补天。就是人首蛇身。传说女娲的哥哥在天皇伏羲,伏羲,也是神话中的中华始祖,他发明八卦、创造文字,结绳为网教人渔猎。也是人首蛇身形象。《山海经》、《淮南子》、《史记》、《天中记》、《玄中记》及《神异经》等文献中均有记述,最让人注意的人面蛇身之神主要有伏羲、女娲、烛龙、共工和贰负神等,就中又以伏羲女娲最是著名。

从常识来说,创造中华文明的伏羲女娲当然不可能是真正的“人首蛇身”。把他们描写成这样,反映了伏羲女娲所在的原始部落崇拜的是蛇的图腾信仰。

伏羲是女娲的兄长,位居“三皇五帝”之首。关于伏羲的出生,也有好多与蛇有关,比如:“帝女游于华胥渊,感蛇而孕,十三年而生伏羲”(《宝椟记》);“神母游其上,有青蛇绕神母,久而方灭,既觉有娠,历十二年而生伏羲”(《拾遗记》)。无论伏羲是如何诞生的,它们的共同点就是都与蛇有关,传说中伏羲也因此成了人首蛇身。

《山海经·大荒西经》:“有神十人,名曰女娲之肠,化为神,处栗广之野,横道而处。”晋代的郭璞注释:“女娲,古神女而帝者,人面蛇身,一日中七十变。其腹化为此神。”战国时候屈原在《楚辞·天问》中写道:“女娲有体,孰制匠之?”(女娲有着如此特殊形体,又是谁将她造成这样?)东汉王逸注解:“女娲,人头蛇身。”汉代王延寿的《鲁灵光殿赋》也说:“伏羲鳞身,女娲蛇躯。”看来,至少从汉代起,人们就认为女娲是人首蛇身了。

1986年,广汉三星堆2号祭祀坑中发掘出10件铜蛇,身躯大多呈S形,为蟠曲状,头微上昂,头上有耳、长眼,眼球呈圆形凸起,尾上卷。蛇身上刻画着云纹、鳞甲、羽翅,似乎立刻就要腾空飞起。除此之外,还有手持蛇的铜人像。

三星堆出土的铜蛇

在成都金沙遗址的祭祀坑中也发掘出一些石蛇,大多盘绕于地,蛇首以黑色、朱色彩绘出眼眶、瞳孔等特征。

金沙遗址出土的石蛇

商朝刻在龟甲、牛骨上的文字称为甲骨文,周朝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称为“金文”。这些古文字中的“蛇(它)”字和“蜀”字是这样的:

甲骨文“蛇(它)” 甲骨文“蜀” 金文“蜀”

中国上古神话传说中的蛇,同样被赋予生殖力和吉祥如意的象征意义。研究者特别关注的人面蛇身女娲神话,注意到蛇是卵生动物,蛇的生育力很强,女娲在神话中作蛇身应当主要是这样的寄托。女娲在汉画像石中一般与伏羲以对偶神的形象出现,而且常常在与伏羲、西王母一起的构图中出现,喻意阴阳谐和,子孙蕃昌。

神话中的女娲是人类繁衍的始祖神,她造人的方式有化生人类、抟土作人和孕育人类几种。汉画中伏羲女娲人面蛇身交尾,既传承了神话意境,表达了汉代时的生殖崇拜,也是当时对再生转世的追求。人死到重生,在人们的想象里有如蛇的蜕皮,也是死里转世重生。

 2/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