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禹州宣和陶瓷博物馆。宣和陶瓷博物馆位于禹州市禹王大道中段,占地3600平方米,是经河南省文物局批准,禹州市民政局正式注册登记的许昌市首家民办陶瓷博物馆。以保护和传承禹州悠久的陶瓷文化为己任,以保存、展示与介绍历史文物,吸收和宣扬古今文化艺术的精髓为宗旨,向公众全面系统地展示了中国古陶瓷发展史及禹州陶瓷发展史,弘扬禹州灿烂的文化,致力于文化领域的开拓与发展。并且在釉色配方和制作方面有较大的创新,竭力打造出具有强烈感召力的钧瓷艺术珍品,深受广大钧瓷爱好者和专家们的一致好评。
禹州宣和陶瓷博物馆位处华夏腹地颖水河畔,凝聚中原文化的深厚积淀,汇集成馆,力求全面再现颍川古郡曾经的辉煌与纯真大美。禹州宣和陶瓷博物馆占地三千多平方米,分五个展厅。藏品涵盖了从新石器时代以来的各个时期的古代艺术品,尤其唐、宋、元时期的古陶瓷艺术品最为丰富,五大名窑、八大窑系均有涉及,另有石刻、书画、杂项等多个门类。
5、金鼎钧窑。位于神垕镇钧瓷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筑面积8000平方米,是一个集钧瓷研发制作、展示销售、参观体验、文化交流于一体的艺术场馆。金鼎钧窑创建于2009年,固定资产2100万元。公司拥有员工88人,省级艺术大师2人,专业技术人员46人。金鼎钧窑以传承、发展、创新为宗旨,弘扬、传播钧瓷文化为目的,坚持固本创新理念,走个性化企业之路。
在造型设计以及工艺上精益求精,纳千年传统技艺,汇现代美学情趣,多件作品都得到了钧瓷界以及工艺美术界权威人士的认可以及好评。其中作品“石榴瓶”、“乾坤鼎”、“菊花瓶”等荣获金奖,作品“双龙罐”、“出戟尊”参展钧瓷文化香港行活动,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
6、瓦店遗址。位于河南省许昌禹州市火龙镇瓦店村东部和西北部的台地上,颍河由遗址的北面、东面转而向东南流去。该遗址是1979年发现的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遗址面积达45万多平方米。20世纪80年代初至今,先后在此进行了5次较大规模的考古调查与发掘,发掘面积700余平方米,获得了重要收获。
遗址主要包含有龙山文化的早、中、晚期遗存,并以晚期遗存为主。文化层堆积厚度一般在2米,最厚处达4米,内涵丰富。出土有:陶鼎、罐、甑、斝、鬹、觚、瓮、刻槽盆、豆、圈足盘、罍、石刀、卜骨,以及玉鸟、玉璧、玉铲等,并发现有大量的房基、灰沟、奠基坑、窖穴等遗迹。其中陶酒器、玉器、大卜骨等,是目前河南境内最为精致的龙山文化时期代表性器物。灰坑数十座,依口部形状可分为圆形、椭圆形、圆角长方形、不规则形等。其中圆形坑根据其结构可以分为袋状和筒状两种。
7、钧台钧窑遗址。位于河南省禹县境内。钧窑是中国宋代的五大名窑之一,因为以县城内的钧台及八卦洞一带窑址所产品质最高,故统称为“钧窑”。1951年故宫博物院的陈万里先生在此发现一批窑址,1962年该院又对此处进行考古调查,1973年河南省博物馆在禹县钧台、八卦洞对遗址进行考古发掘,证明此窑在北宋徽宗时期最为兴盛,是专门为宫廷烧制瓷器的窑场。
窑址的分布面积十分广阔,达30多万平方米,瓷窑排列密集,堆积一般在1米以上,厚者可达2米以上。钧台窑址应是一处官营的手工业作坊,共发现11座窑炉及作坊、灰坑等遗迹。窑炉排列一线,作坊位于正中,从瓷坯的成型、上釉、入窑到烧成瓷器,各道工序可持续进行。瓷窑炉是从半侧焰式陶窑炉发展而来的,为就地挖筑的半地穴式土壁窑,一般是单火膛,只发现一座双火膛。窑炉的结构及装烧方式便于控制火候,使温度达到1200度。瓷器的种类繁多,既有钧瓷、汝瓷、影青瓷,又有天目瓷、白地黑花瓷等。
8、扒村窑址。位于河南省禹州市城区北13公里的扒村。扒村窑址属民间窑址,有宋代墨瓷遗址之称。扒村窑遗址,东起龙母奶奶庙,西至虎头山下,南起花果岗坳,北到扒村村北,东西长约1500米,南北宽约800米,总面积约近百万平方米,是禹州市最大的古窑遗址。
出土的资器瓷片品种造型繁多,有独特的艺术风格。产品多为白底黑花,次为翠青地绘黑花,釉色有黑、白、三彩、加彩等。禹州的古窑遗址多达一百四十多处,是河南省古窑址最多的县。但在《禹县志》上列出具体村名者,仅有神垕镇和扒村。前一个窑址,就是以烧钧瓷为主,素以“钧都”之称闻名遐迩的神垕镇。古东张镇的扒村,便是以“白地黑花瓷”为主,磁州窑系中的明珠——扒村窑。磁州窑是北方最大的民窑体系,它分布于河南、河北、山西三省,而以河南为最多、最早,禹州市扒村窑规模最大,制作最精。
文章T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