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梅出梅是这样计算的:先看二十四节气,到芒种节后看日排干支,交芒种节后见丙日干就算入梅,入梅以见丙论,入伏以见庚论。这样,入梅出梅时间是不固定的,长短也不完全同一,大概在一月之上,四十二天之下。关于入梅出梅及如何计算的,从真实而讲,这要看当年气象条件变化而定,较为复杂。
长江中下游什么时候入梅?
谢谢悟空邀请!这个问题我在长江下游生活多年,也挺好奇的,并不是什么时候入梅好奇,而是为什么每年都有梅雨季?来说说这个给长江中下游带来丰富降水的梅雨季。首先看看我国东部雨带移动规律图,雨带基本随着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北进南退有关,长江中下游的梅雨季就在6月的中旬到7月上、中旬。经过多年的气象观测,这个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在夏季会三次明显突然“北跳”,6月中旬,高压脊线出现第一次北跳,从北纬15-20°移至北纬20°-25°,极锋雨带到达长江流域,形成了长江中下游的梅雨季;7月中下旬高压脊线出现第二次北跳,移至到北纬25°-30°,长江中下游梅雨季结束,高温三伏天气开始。
黄淮地区受极锋雨带影响进入雨季,7月底至8月初,脊线出现第三次北跳,跨过北纬30°到达最北位置,华北进入多雨季节。随着高压脊线北移,由西南气流输送进来的水汽和西太平洋沿高压南部东南气流输送进来的水汽被输送到长江,淮河流域,当这些水汽遇到冷空气南下,形成丰富的降雨。可见长江中下游的梅雨季入梅,出梅,降水多少,就看高压脊线停留的时间多久了当停留时间偏长就会形成洪涝,停留时间过短就可能变成一个旱年了。
对于梅雨季,是怎么确定入梅和出梅时间的?
谢谢邀请!梅雨节气是我国江淮流域地区特有的一种天气现象。是我国江淮地区在入夏后会连续出现空气潮湿,阴霾多雨或雷阵雨天气,称“梅雨”季或“霉雨”期,这时空气潮湿多雨,东西极易发霉,所以叫霉雨期,又因这时梅子成熟,霉梅谐音,故又称梅雨季。关于入梅出梅及如何计算的,从真实而讲,这要看当年气象条件变化而定,较为复杂。
从传统历法上说,是规定有具体方法的,理同入伏一般。入梅出梅是这样计算的:先看二十四节气,到芒种节后看日排干支,交芒种节后见丙日干就算入梅,入梅以见丙论,入伏以见庚论。连续到夏至再到小暑节后,以见地支未日为出梅,出梅以地支论,以见未为准。这样,入梅出梅时间是不固定的,长短也不完全同一,大概在一月之上,四十二天之下。
文章TAG:入梅 出梅 本质 估值 入梅 和出梅是什么时候 估值的本质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