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地区的夏至饮食不同地方差别很大,有吃粽子的,也有吃馄饨的,而最具特色的节日饮食则是“夏至粥”。“夏至饼”二、夏至的饮食节俗说道夏至的饮食,民谚有“冬至饺子夏至面”之可见吃面条是夏至最为知名的饮食节俗,夏至是盛夏的起点,夏至的到来意味着酷暑的来临。

1、关于夏至的传统活动和习俗有哪些?

关于夏至的传统活动和习俗有哪些

二十四节气中,夏至冬至,春分秋分是四个很特殊的节气。夏至冬至阴阳极,春分秋分日夜均,今天,6月21日,就交夏至了。夏至至长一阴生,冬至至短一阳生,说夏至往往连同冬至说,因为夏至冬至是相对相反的。夏数三伏,冬数三九;热在三伏,冷在三九,夏炼三伏,冬炼三九,如此说来夏至冬至是很有特色,也很有习俗的,冬至鱼生夏至狗,自小就知道这俗语,意思是到冬至就吃鱼生,夏至吃狗肉。

这也成了吃的习俗,我曾有疑问,夏至天热,狗肉温热补,这不造成太过?却有人说夏季多雨,易病,不热补怎行?不管如何,我这里就有夏至吃狗肉的习惯,吃了夏至狗,西风绕道走。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夏至也有吃面条的习惯,还美真名曰“长寿面”。夏至至长,夏至这天日最长亱最短,过了夏至就日短一线,夜长一线,吃面条连接不断,有寓意长长久久之义,故形成夏至吃面是取其有好寓意,图个好彩头好心理,

冬至馄饨夏至面,妇孺皆知。旧时有春夏秋冬四祭,夏祭距春祭不远,夏祭就渐渐没落消失了,我这里基本不习惯夏祭,不在夏至祭祀了,过去夏至阳极阴生,是有惯祭祀习惯的,而煲凉茶饮清热去湿消毒,喝凉汤的习惯许多人却在传承着,夏至暑来,清热解毒祛湿防暑是必需。夏至夏到半,夏至热盛,我年轻那时,恋爱的男女,夏来喜送扇送手拍,以示关心关爱,但这下都过时不必要,要送就空调了,

2、夏至都有哪些习俗?南北方是否有差异?

夏至都有哪些习俗南北方是否有差异

夏至是我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个节气,一般时间在公历的6月21日或22日。在这一天里,太阳的高度达到极致,阳光几乎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的白昼最长,夜晚最短,故夏至,又称“日长至”,而南半球的情况则正好相反。俗语有“夏至未来莫道热,冬至未来莫道寒”之说,可见从夏至开始,天就一天天炎热起来了,夏至是我国二十四节气中最古老的几个节气之一,早在先秦时期,就有“二分、二至”(《尚书》)的说法,其中二至即是指夏至和冬至,在当时叫做“日永”和“日短”,非常的形象。

在几千年的时间里,夏至一直是我国从官方到民间都非常重视的一个节气,也发展出了纷繁复杂的岁时节俗,今天,咱就来跟大家介绍一下。一、夏至的祭祀节俗夏至作为古代最重要的节气之一,自先秦以来就有着国家主持的祭祀活动,如《周礼》中有:“以夏日至致地示物鬽,以禬国之凶荒,民之札丧”的说法。地示即地神,物鬽即百物之神也就是各种魑魅魍魉,

这句话是说,在夏至这天国家要主持祭祀地神和百物之神,从而可以避免国家闹饥荒,老百姓因为瘟疫而死亡。从这句话中我们还可以看出夏至祭祀的两个主要的愿景:农业丰收和免除瘟疫,这两个愿景实际上也是导致夏至各类节俗产生的主要原因。夏至的官方祭祀一直持续到清朝,如清人的著作《帝京岁时纪胜》中记载:“夏至大祀方泽,乃国之大典”,所谓方泽,即人工挖掘的方形水池。

清朝时每逢夏至,在北京城的北郊挖掘方形的水池,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相应的在冬至的时候,要祭天于寰丘,一方一圆,体现了我国古代天圆地方的观念。祭祀的时候当然少不了各种献祭、歌舞等内容,这个历朝历代都有不同,便不详述了,方泽坛(在今北京地坛公园)除了官方主持的祭奠之外,在民间还存在着更为广泛的祭祖习俗。与其他时节比如清明的祭祖不同,由于夏至通常是一季农忙结束的时候,新的农作物刚刚收获,所以夏至的祭祖往往采用“荐新”的形式,

也就是将新收获的农作物制成各种食物,作为贡品敬献给祖先,一方面请祖先品尝,另外也存了感谢祖先保佑丰收的意思。夏至祭祖的习俗同样传自先秦,如《管子》中就有“以春日至始,数九十二日,谓之夏至,而麦熟,天子祀于太(大)宗,其盛以麦,麦者,谷之始也;宗者,族之始也,同族者人(入),殊族者处(止)。皆齐(斋)”的说法。


文章TAG:夏至  风俗  习俗  关于夏至的风俗有哪些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