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的节日众多,有的延续至今,绵绵不绝。不只是在中国过中秋,在东南亚一带也有过中秋节的习俗,特别是东亚及东南亚的华侨,过中秋节极为隆重,我国古代还有以甲子干支排列日时的,这又出现了正月上辛(上旬的辛日),三月上巳(上旬的巳日)等等的节日。
1、我国古代的节假日有哪些,都有什么来历?
我国古代的节日众多,有的延续至今,绵绵不绝。这些节日一般源于农事,是在岁时节令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节日”最初并非是“庆祝之日”之意,而是由年月日与气候变化相结合而排定的节气时令。我国古代农历中有二十四节气,平均每月有两个节气,而在这些节气中,有的是标志四季交替的“交节”,由于它们在岁时节令中的突出的位置,所以就液称为“节日”。
最早形成的重要节日有八个,简称为四立、二分、二至(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同时,古代的入们注意到月亮的变化,以月的朔望圆缺定出了一些特殊的日子。如月朔为“上日”,又称“元日”,正月朔日谓之“元旦”,成为一年的第一个节日,又如望日(十五日)月圆,故将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称为上、中、下三元和八月十五一起定为节日,其中,上元(正月十五)又是一年的第一个望日,后来发展为元宵节。
另外我国古代还有以甲子干支排列日时的,这又出现了正月上辛(上旬的辛日),三月上巳(上旬的巳日)等等的节日,就这样,由古代历法年月日和节气时令结合构成的岁时,逐渐由于主产、生活、信仰活动的安排,发展形成了大大小小的节日,并在长期的社会传承中形成为我国的民俗传统节日。我国民俗传统节日可大致分为农事节日、祭祀节日纪念节日、庆贺节日、社交游乐节日等五类,
农事节日是指以农林渔猎等生产习俗为标志的节日,由岁时节令而产生的二十四节气大多为农事节日。祭祀节日主要内容是供献天地、祭祀神灵、祭奠祖先亡灵、祈禳灾邪、驱恶避瘟等信仰习俗为标志的,这种节日占多数。如腊八节、清明节、祭灶等,纪念节日的主要目的不是祈神拜佛,而在于纪念。主要有寒食节、端午节等,庆贺节日是以喜庆丰收、祝贺人畜两旺、平安幸福为主要内容的节日。
2、传统节日有什么风俗和节日?
我国传统节日主要有:春节、元宵节、二月二龙抬头、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冬至、除夕等节日,主要的风俗有:春节春节是中国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时间是正月初一到正月十五,自古以来春节就有一个非常好的寓意,我们把春节寓意为新的开始,新的一年,所以是正月初一的这个时候。古时候,新年并不是正月初一,反而是四节气中的立春,
汉族人把春节看得尤为重要,我们在过年的时候会贴春联,放鞭炮,吃饺子,看灯花,发红包,拜访亲戚等等,也有很多少数民族,他们也会过春节,但只是形式不一样。元宵节正月十五日就是元宵节,古代的人们特别喜欢月亮,而元宵节又是一年中的第一个月圆之夜,代表着吉祥,人们定会在这一天庆祝!他们会去看灯会,也会吃元宵,自家人和和睦睦,预示来年团团圆圆!二月二龙抬头二月二龙抬头是一个有寓意的传统节日,以龙命名,寓意着希望来年能够风调雨顺,庄稼能够长得非常好,又称青龙节,
主要的目的就是他们希望神龙能够在天上保佑他们,所以二月二他们会把碾子立起来,认为碾子是龙的化身,是对龙的一种尊重。还有一个习俗是我们非常熟悉的,那就是“正月不能剃头,剃头会死舅,”因此很多人会选择在二月二日剃头,意思就是剃了龙头,图个吉利。其实正月里剃头死舅是以讹传讹的一个说法,清朝人为了纪念明人,他们不愿意剃头,是一种思旧的表现,后来思旧被后人理解为死舅!还有个传闻,说在二月二日也不能开大车,怕砸了龙腰。
清明节也叫踏青节,是过了冬至后的第108天,清明节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在这一天都会去扫墓或者祭祖,从周朝开始就有清明节,距今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在中国不只是汉族人过清明节,还有很多少数民族也都会过清明节,端午节端午节是中国比较古老的节日之一,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是端午节,端午的原名是端五,古人认为五月不吉祥,而初五又是五日,所以为了避讳“五”,因此改名为“午”。
文章TAG:古代 节假日 节日 我国 古代过的节日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