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在过中秋节的时候,少数民族,往往更重视对“月”的解读与理解。而在少数民族中,又以苗族和壮族文化最为明显。所以,今天来从中秋节的风俗不同,来感受一下苗族和壮族的文化差异。苗族和壮族的中秋节起源有何差异?中秋节的起源,众说纷纭。广为流传的说法,就是在先秦时代,皇帝对月亮的祭拜之礼。在《礼记》中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

皇帝将国运兴衰,与对未来的期盼,渐渐赋予了月亮以人的情感。这种祭拜之礼,渐渐在民间争相效仿,究其原因,也是当时的政权动荡,百姓得不到安稳的生活,便将美好的祝愿,加在了对月亮的祈福之上,是为了能够摆脱现状,等到美好的未来。而壮族的祖先,就是生活在先秦时代的岭南地区的“西瓯”、“骆越”等地区,骆越在越南红河三角洲等地,因此流传至今,在越南等地也有壮族人的存在。

由于先秦时期流传下来的祭拜月亮礼仪,渐渐演变成中秋节的庆祝节日。而壮族也在这一社会变迁下,将对月亮的期盼,加在了中秋节的庆祝之上。从此之后,每年的中秋节,壮族人们都是以月亮为中心,衍生出其他庆祝的方式。这就是壮族中秋节的来源。而苗族的中秋节起源,却与之大不相同。在古代,关于中秋节的起源,除了上面的祭拜之礼,还有另一种说法,而苗族的中秋节起源,便是信奉了这一传说。

相传,《古文解字》中记载:“庄稼成熟曰秋”。秋天是丰收的季节,自古以来,人们最基本的愿望,就是能够吃饱饭。而苗族的祖先,要追溯到黄帝时期,相传苗族的祖先,就是黄帝时期的部落首领蚩尤。但是蚩尤在逐鹿之战被砍掉头颅后,整个蚩尤部落就土崩瓦解。轩辕之时,蚩尤最为暴,莫能伐,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尤。

”而苗族,也开始了向南方逃亡。据历史记载,苗族在几千年来,一共迁徙了5次。从秦朝到清朝,苗族一直处于流浪的状态。生活更是食不果腹,以天为被,以地为床,甚至还保留上古时代的“母系制度”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苗族颠沛流离,苦不堪言,便把对粮食的渴望,赋予在中秋节的月亮之上。每年的八月十五,苗族都会带领同胞围着篝火跳舞,以感谢上苍对粮食的恩赐,来祈求福祉。

而苗族这种颠沛的日子,直到清朝末期,才渐渐稳定下来,有了好转。中秋节的意义,似乎已经根深蒂固,通过跳舞,或者拜月等活动,来表示对粮食的憧憬与感恩。苗族和壮族在中秋习俗上,有何差异?一、信仰月神不同对于苗族来说,每年的中秋节,有一个盛大的活动不可缺少,就是“跳月”。而提起月,苗族信奉的月神,来自苗族的一个古老传说。

 2/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初八  苗族  四月  节日  苗族的是什么节日  四月初八是什么节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