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隍庙现在一般都是卖小吃的地方,因为原来城隍庙的庙会都会有很多小商贩聚集,久而久之就成了小吃聚集地,各地的特色小吃一般在当地的城隍庙买到。宋明两代江南,长三角一代最为富庶,因此这一带地区的城隍庙也是现在保留最多的,而沿海地区则多拜妈祖。
从前的“城隍庙”有什么用?有什么说道?
城隍庙现在一般都是卖小吃的地方,因为原来城隍庙的庙会都会有很多小商贩聚集,久而久之就成了小吃聚集地,各地的特色小吃一般在当地的城隍庙买到。城隍庙最早可以追溯到周朝,不过那会不叫城隍庙,那个时候还不叫城隍,由于当时人们常年受到水患的威胁,所以人们开始祭祀“水墉神”,认为“水墉神”可使水土归位,杜绝水患。
而有史料记载的“城隍”祭祀则是从南北朝开始,不过那个时候的城隍还没有那么多的职能,“城”指城墙,“隍”则指没有水的护城壕,人们将“城隍”合起来祭祀是希望能保佑一城百姓安宁,避免战乱。这些还只限于民间活动。隋唐时期随着佛道两教盛行,佛家有各类佛、观音或者菩萨可以拜祭,而道教也开始尊立自己的神仙体系,“城隍”也就有了更多的职能,除了水神的职责外也多了惩恶扬善,治理阴界的职权。
五代时由于战乱,各国开始为为“城隍”封号,以稳定本国人民的民心。宋明时期“城隍”开始加入国家的祭祀体系,“城隍”也有了明确的职位及势力范围,凡县级以上城池均设立了城隍庙,府尹县令等朝廷官员管理阳间之事,而城隍爷则由德高望重或为国尽忠职守的鬼神担任,负责管理阴界之事。元代朝廷为了维护君权地位,拉拢汉人,所以册封城隍为护国保宁王,册封城隍夫人为护国保宁王妃。
到了明代由朱元璋开始大肆推崇道教,所以城隍信仰体系也达到了最顶端。宋明两代江南,长三角一代最为富庶,因此这一带地区的城隍庙也是现在保留最多的,而沿海地区则多拜妈祖。城隍爷的册封少部分为民间自发行为,供奉的一般为已故的为当地建功立业的名人或为功绩突出的地方官员。而朝廷也会选取当地已故正人直臣,或生前为本地百姓做了很多善事的善人。
中国很多城市里都有城隍庙,城隍庙里供奉的是什么神仙?
其实,正如火神、虫神、灶神、门神一样,远古时期的人们崇尚自然,凡是与人们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事物,人们都认为其中有神灵的存在。早在几千年前的周朝,每到年终天子都要祭祀八蜡神,“八蜡”指的就是八位神灵:先啬(神农氏)、司啬(后稷)、农神(田官)、邮表啜(田间庐舍和阡陌之神,人们为感谢其创田间庐舍,开辟道路,划分了疆界)、禽兽神、坊(堤坝)、水庸、昆虫神。
其中第七位“水庸”指的是田间的沟渠,水庸神就是沟渠神 .后来,随着古代城市的发展,人们有了城墙的概念,城墙之外还要修建护城的壕沟。护城壕里有水,就成了护城河,称为“池”,没有水的城壕,就称为“隍”。城隍连用,泛指城墙和护城壕,“城隍”一词最早见于东汉班固《两都赋》:“京师修宫室,浚城隍。”农村的“水庸神”,到了城市就是“城隍神”,城墙和壕沟可以防御敌人,保护城市和城里的百姓。
于是在上古八蜡祭祀的基础上,衍生了了城神这一神灵,并以其作为城市的形成保护神。而后城隍神还被纳入了道教神仙体方 系,成为了掌管冥界的主神之一。据说最早的城隍神是汉朝的纪信。在楚汉荥阳之战中,纪信假扮汉王,救出了刘邦自却被项羽烧死。刘邦为了纪念自己的救命恩人,就为其盖了祠庙,给予祭拜。传说文景二帝之时,将其正式封为城隍神,成为长安城的保护神。
这也是城隍神由自然神成为人神的发端。 城隍信仰自发源以来,历经三国、两晋、南北朝,到唐朝时达到了顶峰,祭祀城隍在民间蔚然成风。到了宋朝城隍被列入祀典,凡新官上任的前三天内,必须拜谒当地城隍神,这是希望以神明的威力巩固并加强官吏对地方的统治。宋代以后,随着城隍信仰的进一步发展,城隍神更加人格化、本土化、多样化。
各地百姓纷纷将对当地具有巨大贡献的已故名人或名臣作为城隍神,并且沿用至今,如古都西安以及全国众多城市均祭祀汉高祖刘邦的部将纪信;苏州祭祀战国时的春申君黄歇;北京祭祀文天祥、杨椒山;杭州祭祀明朝的直臣周新;南宁、桂林祭祀北宋的忠贞之臣苏缄等,这些都是“本土化”了的城隍神。此外,上海的城隍庙里,甚至还同时供奉过秦裕伯、霍光、陈化成三位城隍神,这三位城隍神在不同时代对上海都形成了相当大的精神影响。
文章TAG:城隍庙 汤溪镇 摆胜 生肖 城隍庙是什么生肖 汤溪镇城隍庙摆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