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辈名字中第三个字的偏旁部首是一样的,比如朱允炆的“炆”字和朱高炽的“炽”字,都是“火”旁。比如懿文太子朱标家的“允文遵祖训、钦武大君胜、顺道宜逢吉、师良善用晟”,明成祖朱棣家的“高瞻祁见祐、厚载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简靖迪先猷”这也是为什么建文帝朱允炆和明仁宗朱高炽明明是叔伯兄弟,字辈却一个是“允字辈”、一个是“高字辈”的原因所在。

1、人类姓氏是怎么来的?

人类姓氏是怎么来的

姓氏在原始社会,‘姓’与‘氏’有着不同的意义。‘姓’,是指女人生的子女,有着母系氏族的烙印,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父系氏族取代了母系氏族,姓则由随母姓转为随父亲。从西周至西汉初年,‘姓’与‘氏’终于合二为一,姓氏来源:1、以母亲为姓。如:、姜、姚等,2、以出生地为姓。如,西门,3、以古国名为姓。

如宋、翟,4、以封地为姓。如,赵,5、以官职为姓。如,司马,6、皇帝赐姓,唐李世民赐给了一些大臣,改姓李,7、以祖先名字的字为姓。如郑国公子偃,字子游,其孙便姓游;鲁孝公的儿子子,字子臧,其后代便姓臧,8、以图腾为姓。如,龙,马,牛,9、因避仇、躲祸或其它原因改姓。比如战国时代田齐襄王法章的后代本姓田,齐国被秦灭了,其子孙不敢姓田而改姓法,

2、中国古代人人都有姓氏吗?姓氏是怎么来的?

上古三代,姓和氏不是一码事,氏是从姓那儿派生出来。从汉代开始,姓氏混而为一,现代我们中国人姓,大部分是从几千年前代代相传下来。考其来历,大致可分为这十几种:1.以姓为氏,姓作为氏族公社时期氏族部落的标志符号而产生,其后人有的便直接承袭为氏,母权制氏族社会以母亲为姓,所以那时许多姓都是女字旁,如姬、姜、姒、姚等。

2.以国名为氏,如我们所熟悉的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齐、鲁、晋、宋、郑、吴、越、秦、楚、卫、韩、赵、魏、燕、陈、蔡、曹、胡、许等,皆成为今天常见姓。3.以邑名氏,邑即采邑,是帝王及各诸侯国国君分予同姓或异性卿大夫的封地。其后代或生活在这些采邑中的人,有的便继之为氏,如周武王时封司寇岔生采邑于苏,岔生后代便姓苏,

据统计以邑为氏的姓氏近200个,一些复姓由于漫长历史演变,至今已不甚为人知晓。4.以乡、亭之名为氏,这类情况不多,常见姓有裴、陆、阎、郝、欧阳等。5.以居住地为姓,这类姓氏中,复姓较多,一般都带邱、门、乡、闾、里、野、官等字,表示不同环境的居住地点。6.以先人的字或名为氏,出自此条的姓氏很多,据统计有五六百个,其中复姓近200个。

如周平王的庶子字林开,其后代以林性传世,宋戴公之子公子充石,字皇父,其孙7.以祖父字为氏,汉代时改皇父为皇甫。8.以次第为氏,一家一族,按兄弟顺序排行取姓,如老大曰伯或孟,老二曰仲,老三曰叔,老四曰季等。后代相沿为氏,表示在宗族中的顺序,但也有例外。鲁庄公之弟庄父、排行老二,本为仲氏、仲孙氏,因他有弑君之罪,后代便改姓孟,或姓孟孙,

9.官职为氏。如司徒、司马、司空、司士、司寇等,一些以官职为姓的姓氏,单从字义上看,也可以分辨出来,如籍、谏、库、仓、军、厨等。10.以技艺为氏,如巫、卜、陶、匠、屠等。古代少数民族融合到汉族中带来的姓,11.以谥号为氏。因赐姓、避讳而改姓,至于第一个姓,应该是“风”。所以古人应该都有姓氏吧!下面附百家姓:,

3、明朝姓高的如何避明仁宗朱高炽的名讳?

提问者想多了,明朝姓高的人不需要避明仁宗朱高炽帝讳中的“高”字!不仅姓不要避,连名字中出现“高”字也不用避。草根出身的明太祖朱元璋在这方面还是相当大气的,《大明律》明文规定:名字中与帝讳同音不同字的不需要避帝讳,只使用了一个字的也不需要避帝讳,除非您叫“X高炽”或者“高炽X”之类,否则不需要改名,当然,明朝的国姓——朱也是不需要避讳的,如果您原本就姓朱,您继续姓朱。


文章TAG:关于高姓氏是怎么来的  姓氏  关于高姓氏是怎么来的  姓氏是怎么来的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