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八字日坐长生一定富吗

不是 日做长生 多数配偶泄气 和富 是没关系的 只看日主 太笼统!

八字日坐长生一定富吗

2,1979年腊月初八属羊的人性格和命运如何谢谢请您详解

本人以自己所学给人预测,个人意见,仅供参考!如有不明白再联系八字因为没有时间大致看出以下几点:日下坐财,又有财库,无人不富,食伤生财,必为富贵,如果你生在3-7或9-13都行!

1979年腊月初八属羊的人性格和命运如何谢谢请您详解

3,甲木的根是什么

大家先来认识天干第一号:“甲”字。“甲”属阳木,是栋梁之材。甲木人在社会上容易出头,得到别人的肯定,获得知名度,这是甲木人的优胜之处。甲己合土,甲木遇己土为正财,遇戊土为偏财。 甲木,大家都知道五行论命中属木,属木跟其他属性(土,金,水,火)有着重大联系。土旺得木,方能疏通;木旺得金,方成栋梁。火赖木生,木多火炽;木赖水生,水多木漂;水能生木,木盛水缩;木能生火,火多木焚;木坚金缺;木能克土,土重木折;土衰遇木,必遭倾陷;木弱逢金,必为砍折。强水得木,方泄其势;强木得火,方化其顽。 甲木如果离开水到岸上而遇到癸水,癸水是活水,是天地间的雨露,日晒雨淋,干湿不调,就会变成枯朽的木。所以同样是相生,对于甲木来说癸水比起壬水来就差一点。 甲木是干枯的木,就容易生火,火旺那么木必然焚灭,所以有灰飞烟灭的隐患。而且午属于离火,火依赖木生,木是火的生母,火是木所生的子,子旺母必然衰。所以甲木死在午。经上说:木不南奔。说的就是甲木遇猛火(丙、午)必遭焚灭的道理。 甲木的地支十二长生运程(详细内容以后专门撰文)是这样的:长生在亥;沐浴在子;冠带在丑;临官在寅;帝旺在卯;衰在辰;病在巳;死在午;墓在未;绝在...大家先来认识天干第一号:“甲”字。“甲”属阳木,是栋梁之材。甲木人在社会上容易出头,得到别人的肯定,获得知名度,这是甲木人的优胜之处。甲己合土,甲木遇己土为正财,遇戊土为偏财。 甲木,大家都知道五行论命中属木,属木跟其他属性(土,金,水,火)有着重大联系。土旺得木,方能疏通;木旺得金,方成栋梁。火赖木生,木多火炽;木赖水生,水多木漂;水能生木,木盛水缩;木能生火,火多木焚;木坚金缺;木能克土,土重木折;土衰遇木,必遭倾陷;木弱逢金,必为砍折。强水得木,方泄其势;强木得火,方化其顽。 甲木如果离开水到岸上而遇到癸水,癸水是活水,是天地间的雨露,日晒雨淋,干湿不调,就会变成枯朽的木。所以同样是相生,对于甲木来说癸水比起壬水来就差一点。 甲木是干枯的木,就容易生火,火旺那么木必然焚灭,所以有灰飞烟灭的隐患。而且午属于离火,火依赖木生,木是火的生母,火是木所生的子,子旺母必然衰。所以甲木死在午。经上说:木不南奔。说的就是甲木遇猛火(丙、午)必遭焚灭的道理。 甲木的地支十二长生运程(详细内容以后专门撰文)是这样的:长生在亥;沐浴在子;冠带在丑;临官在寅;帝旺在卯;衰在辰;病在巳;死在午;墓在未;绝在申;胎在酉;养在戌。
甲木的强根在寅,(老虎)

甲木的根是什么

4,不患寡而患不均是啥意思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出自《论语·季氏篇》,意思是:不担心分的少,而是担心分配的不均匀,不担心人民生活贫穷,而担心生活不安定。《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论语·季氏篇》选自《论语》第十六章。本篇包括14章,其中著名的文句有:“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原文】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译文】季氏将要讨伐颛臾。冉有、子路去见孔子说:“季氏快要攻打颛臾了。”孔子说:“冉求,这不就是你的过错吗?颛臾从前是周天子让它主持东蒙的祭祀的,而且已经在鲁国的疆域之内,是国家的臣属啊,为什么要讨伐它呢?”冉有说:“季孙大夫想去攻打,我们两个人都不愿意。”孔子说:“冉求,周任有句话说:尽自己的力量去负担你的职务,实在做不好就辞职。有了危险不去扶助,跌倒了不去搀扶,那还用辅助的人干什么呢?而且你说的话错了。老虎、犀牛从笼子里跑出来,龟甲、玉器在匣子里毁坏了,这是谁的过错呢?”冉有说:“现在颛臾城墙坚固,而且离费邑很近。现在不把它夺取过来,将来一定会成为子孙的忧患。”孔子说:“冉求,君子痛恨那种不肯实说自己想要那样做而又一定要找出理由来为之辩解的作法。我听说,对于诸侯和大夫,不怕贫穷,而怕财富不均;不怕人口少,而怕不安定。由于财富均了,也就没有所谓贫穷;大家和睦,就不会感到人少;安定了,也就没有倾覆的危险了。因为这样,所以如果远方的人还不归服,就用仁、义、礼、乐招徕他们;已经来了,就让他们安心住下去。现在,仲由和冉求你们两个人辅助季氏,远方的人不归服,而不能招徕他们;国内民心离散,你们不能保全,反而策划在国内使用武力。我只怕季孙的忧患不在颛臾,而是在自己的内部呢!”

5,董仲舒强调以什么治国

道德教化董仲舒强调以道德教化作为治国的重要工具,并用阴阳学说来加以阐述,形成一套完整的"阳德阴刑"的德主刑辅论。董仲舒是汉代重要的政治哲学家,他通过总结继承先秦时期儒家学说的主要政治思想,总结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经验,提出了以天人感应为核心的一系列重要哲学理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董仲舒认为古人制定的治国理念是保证社会进步的绝对必要条件。这些理念是圣人根据天道提出的,必须认真遵循。上天高高在上隐藏自己显示自己的威严,同时给人们降下仁爱“高其位,所以为尊也;下其施,所以为仁也(《春秋繁露·离合根》,下引该书只注篇名)”。这里突出的体现了其君权神授的理念,所以君主作为承天命而管理国家的人,也要做到“内深藏,所以为神;外博观,所以为明也;任群贤,所以为受成;不劳于事,所以为尊也;泛爱群生,不以喜怒赏罚,所以为仁也(《离合根》)”,实现天人一体。同时运用权术手段管理国家,做到“谨本始详,敬小慎微,志如死灰,形如委衣,安精养神,寂寞无为(《立元神》)”。君主的情绪关系国家命运,表现出来必须谨慎“人主之好恶喜怒,乃天之暖清寒暑也,不可不审其处而出也。当暑而寒,当寒而暑,必为恶岁矣;人主当喜而怒,当怒而喜,必为乱世矣(《王道通三》)”。不能因为自己的喜怒情绪扰乱赏罚的秩序“虽有愉而喜,必先和心以求其当,然后发庆赏以立其德。虽有忿而怒,必先和其心以求其正,然后发刑罚以立其威(《威德所生》)”。在隐蔽意志的基础上意志要坚定“天不可以不刚,主不可以不坚(《天地之行》)”我们在这里看到了对君主履行治国责任的具体要求。这是对韩非法制思想的继承和运用。作为大臣则要像土地一样朴实“比地贵信而悉见其情于主,主亦得而财之,故王道威而不失(《离合根》)”。君主要有韬略,大臣要坦率无私,才能有稳定的统治秩序,这是因为“人臣居阳而为阴,人君居阴而为阳。阳道尚形而露情,阳道无端而贵神(《立元神》)”。这里我们看到了韩非帝王之术的影响,而君主和大臣都要爱护民众,把民众当做自己的主体,提出了君民一体的概念“君者,民之心也;民者,君之体也(《为人者天》)”。则体现了对孟子民本理念的继承发展。君臣都要爱护人民,敬畏上天。董仲舒继承墨子天志的学说认为上天的灾祸启示人们不要作恶,“天地之物有不祥之变者,谓之异,小者谓之灾。灾常先至而异乃随之。灾者,天之遣也;异者,天之威也。遣之而不知,乃畏之以威”(《必仁且威》)。例如“木有变,春凋秋荣,秋木冰,春多雨。此徭役众,敛覆众,百姓贫穷叛去,道多饥人。救之者,省徭役,薄赋敛,出仓谷,赈困穷矣(《五行变救》)”,所以上天制造天灾是为了启示人们反省自己的过错“故见天意之于灾异也。畏之而不恶也,以为天欲振吾过,救吾失,故以此报我也(《二端》)”,因此天灾多就要及时反省治国理政的罪恶,“然而春秋举之以为一端者,亦欲其省天谴而畏天威,内动于心智,外限于事情,修身审己,明善心以反道这也(《二端》)”。所以为了响应天道去恶向善,人们要做到“圣者法天,贤者法圣,此其大数也。得大数而治,失大数而乱,此治乱之分也(《楚庄王》)”。所以圣人是促进社会发展最为关键的力量,“圣人能属万物于一,而系之元也,终不及本所从来而承之,不能遂其功(《重政》)”。要“屈民而申君,屈君而申天(《玉杯》)”。圣人主要通过制定政治制度彰显上天的意志“天序日月星辰以自光,圣人序爵禄以自明(《立元神》)”。董仲舒政治哲学有一大特点就是把“天人感应”的思想运用到政治制度中,比如一个季节三个月,所以君王设置三公,一次选拔三个官员。一年四季,所以一个职务要把应聘者选拔四次,等等。这反映了古人崇拜自然的心理,不过似乎没有政治实践的科学依据。事实上相对于荀子用维护社会秩序的必要性来解释政治合法性而言,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说更具有神秘主义的色彩,存在科学程度的倒退,但是是当时的政治需要和人们认识水平的体现。这反映了中国的传统哲学理念从一开始就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而不是像西方把自然看做人类的对手。在董仲舒看来上天要求君臣要各自遵守道德规范,如果君王和父亲不遵守自己应该遵守的伦理规范,那么大臣和儿子也就不会服从管制“父不父则子不子,君不君则臣不臣耳(《玉杯》)”,君王和或父亲没有了长者的样子,做大臣和儿子的也就没了该有的规矩。而为了制定这种规范,首先应该确定各自的君臣名分“是故治国之端在正名(《玉英》)” 。促进社会秩序的完善“父子不亲,则致其爱慈;大臣不和,则敬顺其礼,百姓不安,则力其孝悌(《为者天人》)”。董仲舒研究《春秋》主要关注其对伦理秩序重视,同时尤其要重视臣子的道德建设“任贤臣者,国家之兴也。夫知不足以知贤,无可奈何矣。知之不能任,大者以死亡,小者以危乱(《精华》)”。君主应该明白和臣子保持距离树立威严的重要性“道同则不能相先。情同则不能相使,此其教也(《玉道》)”。同时像上天公正地爱护世间万物一样公正地行使权力“天覆无外,地载兼受,风行令而一其威,雨布施而均其德,王术之谓也(《深察名号》)”这里我们看到了韩非帝王之术的影响。在这一基础上,君主要重视人才的使用,这一点董仲舒综合继承了荀子、墨子等人的思想,具有特点的是他将使用人才与君主自身的修养过程联系起来,提出“形静志虚者,精气之所趣也;谦尊自卑者,贤者之所事也(《通国申》)”。所以使用贤人才能治理好国家“亲近以来远,因其国而容天下,名伦等物,不失其理,公心以是非,赏善诛恶,而王泽洽,始于除患,正一而万物备(《会盟要》)” 严格管理大臣,考核臣子的工作成绩。同时明辨是非“撮以为义,进义诛恶,绝之本,而以其施(《重政》)”,才能有效维护统治。人才需要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董仲舒认为善和恶两种道德品质都在人身上辩证的存在“天两有阴阳之施,身亦有贪仁之性(《深察名号》)”。而人性中的善在潜藏的状态中,必须经过教育加以唤醒“性有似目,目卧优而暝,待觉而见。当其未觉,可谓有见质,不可未见。今万民之性,有其质而未能觉,譬如暝者待觉,教然后善(《深察名号》)”。所以董仲舒对人性看法的经典表述是“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深察名号》)”。因为人的善性没有被激发出来,所以要靠帝王去教化“为之立王以善之(《深察名号》)”。这与荀子“化性起伪”的说法是一脉相承的。在明确善恶观念的基础上又受到道家影响提出要克制欲望加强精神修养“仁人之所以多寿者,外无贪而内清净,心平和而不失中正(《循天之道》)”。同时要在日常生活中“目视正色,耳听正声,口食正味,身行正道,非夺之情也,所以安其情也(《天道施》)”。通过日常礼仪训练人们对伦理道德的感性认知能力。在对君主和大臣治理国家具体方式的主张上,董仲舒首先提倡要遏制贫富差距过大,才能保证统治的稳定,指出“大富则骄,大贫则忧。忧则为盗,骄则为暴。此众人之情也。(《度制》)”。同时反对官员从事经济生产活动,与民争利“君子仕则不稼,田则不渔,食时不力珍,大夫不坐羊,士不坐犬(《度制》)”。先搞好经济建设使人民生活富裕,才能在这一基础上对人民进行文化教育“先饮食而后教诲,谓治人也(《仁义法》)”。实行教化能够使天下太平“圣人天地动、四时化者,非有他也,其见义大,故能动,动故能化,化故能大行,化大行故能法不犯,法不犯故刑不用,刑不用则尧舜之功德(《身之养重于义》)”。这里继承了孟子的民本思想。在体恤民众进行经济建设的基础上推进社会政治建设,董仲舒始终强调必须同时运用法制和道德教化两个手段,综合了法家和儒家的思想提出“天地之数,不能独以寒暑成岁,必有春夏秋冬;圣人之道,不能独以威势成政,必有教化(《为人者天》)”。而且强调教化比刑罚更加重要“阳,天之德;阴,天之刑。天之近阳而远阴,大德而小刑也(《阳尊阴卑》)”。同时董仲舒提出“天之治,常置阴空处,稍取之以为助。故刑者德之辅,阴者阳之助也(《天辨在人》)。在形而上层面论证之后,也认为道德教化在实践层面比刑罚更有效,因为人民“悦于庆赏,严于刑罚,疾于法令(《郊语》)”。发挥了韩非把赏罚作为君主治国二柄的思想。事实上秦朝建立大一统帝国之后采取的是单纯的法制,最终由于导致了压迫人民的暴政二世骤然灭亡。这启示董仲舒那一代知识分子重视道德教育的作用,纠正了韩非李斯等人片面重视刑罚的作用。而且把仁政伦理理念与天志本体论观点进行了结合。必须合适的形式奖励和处罚的各项职能“庆赏罚刑各有正处,如春夏秋冬各有时也。四政者,不可以相干也,犹四时不可以相干也。(《四时之副》)”。在面对经济文化社会事务的治理问题上,董仲舒首先强调气候的异常是政治治理失去秩序后,上天对人们的警告,并在应对天灾的方法中提出了一系列的主张,在治理民众方面“省徭役,薄赋敛,出仓谷,赈困穷(《五行变救》)” 。在使用人才方面“举贤良,赏有功,封有德(《五行变救》)”。在君主个人作风方面“省宫室,去雕纹,举孝悌,恤黎元(《五行变救》)”。在吏治和军事方面“举廉洁,立正直,隐武行文,束甲械(《五行变救》)”等。在这里以天志为指导阐释了民本思想的具体主张。认为君主只有努力为百姓谋利,才能受到上天的庇佑。这里我们看到了董仲舒虽然提倡在学术组织上罢黜百家,但是综合作用了法家的权术思想、儒家的民本理念、墨家的天志学说,真正做到了以学术的大一统情怀促进政治的大一统情怀。而他以天人合一理念为指导,综合作用历史经验,既突出强调德治的思想,又兼顾吸收法治理念在历史上的实践成果,提出了尊重统治者,关注人民生计的理念。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天人合一的思想特别突出地启示我们必须在保护自然环境、不断认识和运用自然规律的条件下开发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其德法兼顾的理念启示我们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必须协调发展,不能偏废。重视民本的思想则更与我们践行马克思主义群众路线高度一致。我们要重视这一在历史上发挥过突出作用的思想理念在当代为马克思主义提供的历史渊源和人民心理环境。同时批判其唯心主义的认识论和历史观,及其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愚忠愚孝等错误理念。以此为新形势下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提供必要思想资源。

6,西游记第七回合好句赏析加赏析

1、西游记第七回合好句炉中久炼非铅汞,物外长生是本仙。变化无穷还变化,三皈五戒总休言。2、赏析:语言简练
第七回 八卦炉中逃大圣 五行山下定心猿 富贵功名,前缘分定,为人切莫欺心。正大光明,忠良善果弥深。 些些狂妄天加谴,眼前不遇待时临。问东君因甚,如今祸害相侵。 只为心高图罔极,不分上下乱规箴。 话表齐天大圣被众天兵押去斩妖台下,绑在降妖柱上,刀砍斧剁,枪刺剑刳,莫想伤及其身。南斗星奋令火部众神,放火煨烧,亦不能烧着。又着雷部众神,以雷屑钉打,越发不能伤损一毫。那大力鬼王与众启奏道:“万岁,这大圣不知是何处学得这护身之法,臣等用刀砍斧剁,雷打火烧,一毫不能伤损,却如之何?”玉帝闻言道:“这厮这等,这等如何处治?”太上老君即奏道:“那猴吃了蟠桃,饮了御酒,又盗了仙丹,——我那五壶丹,有生有熟,被他都吃在肚里。运用三昧火,煅成一块,所以浑做金钢之躯,急不能伤。不若与老道领去,放在八卦炉中,以文武火煅炼。炼出我的丹来,他身自为灰烬矣。”玉帝闻言,即教六丁、六甲,将他解下,付与老君。老君领旨去讫。一壁厢宣二郎显圣,赏赐金花百朵,御酒百瓶,还丹百粒,异宝明珠,锦绣等件,教与义兄弟分享。真君谢恩,回灌江口不题。 那老君到兜率宫,将大圣解去绳索,放了穿琵琶骨之器,推入八卦炉中,命看炉的道人,架火的童子,将火煽起煅炼。原来那炉是乾、坎、艮、震、巽、离、坤、兑八卦。他即将身钻在“巽宫”位下。巽乃风也,有风则无火。只是风搅得烟来,把一双眼熏红了,弄做个老害眼病,故唤作“火眼金睛”。 真个光阴迅速,不觉七七四十九日,老君的火候俱全。忽一日,开炉取丹,那大圣双手侮着眼,正自搓揉流涕,只听得炉头声响。猛睁眼看见光明,他就忍不住,将身一纵,跳出丹炉,忽喇的一声,蹬倒八卦炉,往外就走。慌得那架火、看炉,与丁甲一班人来扯,被他一个个都放倒,好似癫痫的白额虎,风狂的独角龙。老君赶上抓一把,被他一捽,捽了个倒栽葱,脱身走了。即去耳中掣出如意棒,迎风幌一幌,碗来粗细,依然拿在手中,不分好歹,却又大乱天宫,打得那九曜星闭门闭户,四天王无影无形。好猴精!有诗为证。诗曰: 混元体正合先天,万劫千番只自然。渺渺无为浑太乙,如如不动号初玄。 炉中久炼非铅汞,物外长生是本仙。变化无穷还变化,三皈五戒总休言。 又诗: 一点灵光彻太虚,那条拄杖亦如之:或长或短随人用,横竖横排任卷舒。 又诗: 猿猴道体假人心,心即猿猴意思深。大圣齐天非假论,官封弼马岂知音? 马猿合作心和意,紧缚拴牢莫外寻。万相归真从一理,如来同契住双林。 这一番,猴王不分上下,使铁棒东打西敌,更无一神可挡。只打到通明殿里,灵霄殿外。幸有佑圣真君的佐使王灵官执殿。他见大圣纵横,掣金鞭近前挡住道:“泼猴何往!有吾在此切莫猖狂!”这大圣不由分说,举棒就打。那灵官鞭起相迎。两个在灵霄殿前厮浑一处。好杀: 赤胆忠良名誉大,欺天诳上声名坏。一低一好幸相持,豪杰英雄同赌赛。铁棒凶,金鞭快,正直无私怎忍耐?这个是太乙雷声应化尊,那个是齐天大圣猿猴怪。金鞭铁棒两家能,都是神宫仙器械。今日在灵霄宝殿弄威风,各展雄才真可爱。一个欺心要夺斗牛宫,一个竭力匡扶玄圣界。苦争不让显神通,鞭棒往来无胜败。他两个斗在一处,胜败未分,早有佑圣真君,又差将佐发文到雷府,调三十六员雷将齐来,把大圣围在垓心,各骋凶恶鏖战。那大圣全无一毫惧色,使一条如意棒,左遮右挡,后架前迎。一时,见那众雷将的刀枪剑戟、鞭简挝锤、钺斧金瓜、旄镰月铲,来的甚紧,他即摇身一变,变做三头六臂;把如意棒幌一幌,变作三条;六只手使开三条棒,好便似纺车儿一般,滴流流,在那垓心里飞舞。众雷神莫能相近。真个是: 圆陀陀,光灼灼,亘古常存人怎学?入火不能焚,入水何曾溺?光明一颗摩尼珠,剑戟刀枪伤不着。也能善,也能恶,眼前善恶凭他作。 善时成佛与成仙,恶处披毛并带角。无穷变化闹天宫,雷将神兵不可捉。当时众神把大圣攒在一处,却不能近身,乱嚷乱斗,早惊动玉帝。遂传旨着游弈灵官同翊圣真君上西方请佛老降伏。 那二圣得了旨,径到灵山胜境,雷音宝刹之前,对四金刚、八菩萨礼毕,即烦转达。 众神随至宝莲台下启知, 如来召请。二圣礼佛三匝,侍立台下。如来问:“玉帝何事,烦二圣下凡?”二圣即启道:“向时花果山产一猴,在那里弄神通,聚众猴搅乱世界。玉帝降招安旨,封为弼马温,他嫌官小反去。当遣李天王、哪吒太子擒拿未获,复招安他,封做齐天大圣,先有官无禄。着他代管蟠桃园;他即偷桃;又走至瑶池,偷肴,偷酒,搅乱大会;仗酒又暗入兜率宫,偷老君仙丹,反出天宫。玉帝复遣十万天兵,亦不能收伏。后观世音举二郎真君同他义兄弟追杀,他变化多端,亏老君抛金钢琢打重,二郎方得拿住。解赴御前,即命斩之。刀砍斧剁,火烧雷打,俱不能伤,老君准奏领去,以火煅炼。四十九日开鼎,他却又跳出八卦炉,打退天丁,径入通明殿里,灵霄殿外;被佑圣真君的佐使王灵官挡住苦战,又调三十六员雷将,把他困在垓心,终不能相近。事在紧急,因此,玉帝特请如来救驾。”如来闻说,即对众菩萨道:“汝等在此稳坐法庭,休得乱了禅位,待我炼魔救驾去来。” 如来即唤阿傩、迦叶二尊者相随,离了雷音,径至灵霄门外。忽听得喊声振耳,乃三十六员雷将围困着大圣哩。佛祖传法旨:“教雷将停息干戈,放开营所,叫那大圣出来,等我问他有何法力。”众将果退。大圣也收了法象,现出原身近前,怒气昂昂,厉声高叫道:“你是那方善士?敢来止住刀兵问我?”如来笑道:“我是西方极乐世界释迦牟尼尊者,阿弥陀佛。今闻你猖狂村野,屡反天宫,不知是何方生长,何年得道,为何这等暴横?”大圣道:“我本: 天地生成灵混仙,花果山中一老猿。水帘洞里为家业,拜友寻师悟太玄。 炼就长生多少法,学来变化广无边。在因凡间嫌地窄,立心端要住瑶天。 灵霄宝殿非他久,历代人王有分传。强者为尊该让我,英雄只此敢争先。”佛祖听言,呵呵冷笑道:“你那厮乃是个猴子成精,焉敢欺心,要夺玉皇上帝尊位?他自幼修持,苦历过一千七百五十劫。每劫该十二万九千六百年。你算,他该多少年数,方能享受此无极大道?你那个初世为人的畜生,如何出此大言!不当人子!不当人子!折了你的寿算!趁早皈依,切莫胡说!但恐遭了毒手,性命顷刻而休,可惜了你的本来面目! ” 大圣道:“他虽年久修长,也不应久占在此。常言道: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只教他搬出去,将天宫让与我,变罢了。若还不让,定要搅乱,永不清平!”佛祖道:“你除了生长变化之法,在有何能,敢占天宫胜境?”大圣道:“我的手段多哩!我有七十二般变化,万劫不老长生。会驾筋斗云,一纵十万八千里。如何坐不得天位?”佛祖道:“我与你打个赌赛;你若有本事,一筋斗打出我这右手掌中,算你赢,再不用动刀兵苦争战,就请玉帝到西方居住,把天宫让你;若不能打出手掌,你还下界为妖,再修几劫,却来争吵。” 那大圣闻言,暗笑道:“这如来十分好呆!我老孙一筋斗去十万八千里。他那手掌,方圆不满一尺,如何跳不出去?”急发声道:“既如此说,你可做得主张?”佛祖道:“做得!做得!”伸开右手,却似个荷叶大小。那大圣收了如意棒,抖擞神威,将身一纵,站在佛祖手心里,却道声:“我出去也!”你看他一路云光,无影无形去了。佛祖慧眼观看,见那猴王风车子一般相似不住,只管前进。大圣行时,忽见有五根肉红柱子,撑着一股青气。他道:“此间乃尽头路了。这番回去,如来作证,灵霄殿定是我坐也。”又思量说:“且住!等我留下些记号,方好与如来说话。”拔下一根毫毛,吹口仙气,叫“变!”变作一管浓墨双毫笔,在那中间柱子上写一行大字云:“齐天大圣,到此一游。”写毕,收了毫毛。又不庄尊,却在第一根柱子根下撒了一泡猴尿。翻转筋斗云,径回本处,站在如来掌:“我已去,今来了。你教玉帝让天宫与我。” 如来骂道:“我把你这个尿精猴子!你正好不曾离了我掌哩!”大圣道:“你是不知。我去到天尽头,见五根肉红柱,撑着一股青气,我留个记在那里,你敢和我同去看么?”如来道:“不消去,你只自低头看看。”那大圣睁圆火眼金睛,低头看时,原来佛祖右手中指写着“齐天大圣,到此一游。”大指丫里,还有些猴尿臊气。大圣大吃了一惊道:“有这等事!有这等事!我将此字写在撑天柱子上,如何却在他手指上?莫非有个未卜先知的法术?我决不信!不信!等我再去来!” 好大圣,急纵身又要跳出,被佛祖翻掌一扑,把这猴王推出西天门外,将五指化作金、木、水、火、土五座联山,唤名“五行山”,轻轻的把他压住。众雷神与阿傩、迦叶,一个个合掌称扬道:“善哉!善哉! 当年卵化学为人,立志修行果道真。万劫无移居胜境,一朝有变散精神。 欺天罔上思高位,凌圣偷丹乱大伦。恶贯满盈今有报,不知何日得翻身。” 如来佛祖殄灭了妖猴,即唤傩、迦叶同转西方极乐世界。时有天蓬、天佑急出灵霄宝殿道:“请如来少待,我主大驾来也。”佛祖闻言,回首瞻仰。须臾,果见八景鸾舆,九光宝盖;声奏玄歌妙乐,咏哦无量神章;散宝花,喷真香,直至佛前谢曰:“多蒙大法收殄妖邪。望如来少停一日,请诸仙做一会筵奉谢。”如来不敢违悖,即合掌谢道:“老僧承大天尊宣命来此,有何法力?还是天尊与众神洪福,敢劳致谢?”玉帝传旨,即着云部众神,分头请三清、四御、五老、六司、七元、八极、九曜、十都、千真万圣,来此赴会,同谢佛恩。又命四大天师、九天仙女,大开玉京金阙、太玄宝宫、洞阳玉馆,请如来高坐七宝灵台。调设各班座位,安排龙肝凤髓,玉液蟠桃。 不一时,那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五气真君、五斗星君、三官四圣、九曜真君、左辅、右弼、天王、哪吒、元虚一应灵通,对对旌旗,双双幡盖,都摔着明珠异宝,寿果奇花,向佛前拜献曰:“感如来无量法力,收伏妖猴。蒙大天尊设宴,呼唤我等皆来陈谢。请如来将此会立一名,如何?”如来领众神之托曰:“今欲立名,可作个安天大会。”各仙老异口同声,俱道:“好个安天大会!好个安天大会!”言讫,个坐座位,走吅传觞,簪花鼓瑟,果好会也。有诗为证。诗曰: 宴设蟠桃猴搅乱,安天大会胜蟠桃。龙旗鸾辂祥光蔼,宝节幢幡瑞气飘。 仙乐玄歌音韵美,凤箫玉管响声高。琼香缭绕群仙集,宇宙清平贺圣朝。 众皆畅然喜会,只见王母娘娘引一班仙子、仙娥、美姬、美女飘飘荡荡舞向佛前,施礼曰:“前被妖猴搅乱蟠桃一会,今蒙如来大法链锁顽猴,喜庆安天大会,无物可谢,今是我净手亲摘大株蟠桃数枚奉献。”真个是: 半红半绿喷甘香,艳丽仙根万载长。堪笑武陵源上种,争如天府更奇强! 紫纹娇嫩寰中少,缃核清甜世莫双。延寿延年能易体,有缘食者自非常。 佛祖合掌向王母谢讫。王母又着仙姬、仙子唱的唱,舞的舞。满会群仙,又皆赏赞。正是: 缥缈天香满座,缤纷仙蕊仙花。玉京金阙大荣华,异品奇珍无价。 对对与天齐寿,双双万劫增加。桑田沧海任更差,他自无惊无讶。 王母正着仙姬仙子歌舞,觥筹交错,不多时,忽又闻得: 一阵异香来鼻嗅,惊动满堂星与宿。天仙佛祖把杯停,各各抬头迎目候。 霄汉中间现老人,手捧灵芝飞蔼绣。葫芦藏蓄万年丹,宝录名书千纪寿。 洞里乾坤任自由,壶中日月随成就。遨游四海乐清闲,散淡十洲容辐辏。 曾赴蟠桃醉几遭,醒时明月还依旧。长头大耳短身躯,南极之方称老寿。 寿星又到。见玉帝礼毕,又见如来,申谢道:“始闻那妖猴被老君引至兜率宫煅炼,以为必致平安,不期他又反出。干如来善伏此怪,设宴奉谢,故此闻风而来。更无他物可献,特具紫芝瑶草,碧藕金丹奉上。”诗曰: 碧藕金丹奉释迦,如来万寿若恒沙。清平永乐三乘锦,康泰长生九品花。 无相门中真法王,色空天上是仙家。乾坤大地皆称祖,丈六金身福寿赊。 如来欣然领谢。寿星得座,依然走吅传觞。只见赤脚大仙又至。向玉帝前俯囟礼毕,又对佛祖谢道:“深感法力,降伏妖猴。无物可以表敬,特具交梨二颗,火枣数枚奉献。”诗曰: 大仙赤脚枣梨香,敬献弥陀寿算长。七宝莲台山样稳,千金花座锦般妆。 寿同天地言非谬,福比洪波话岂狂。福寿如期真个是,清闲极乐那西方。 如来又称谢了。叫阿傩、迦叶,将各所献之物,一一收起,方向玉帝前谢宴。众各酩酊。只见个巡视灵官来报道:“那大圣伸出头来了。”佛祖道:“不妨,不妨。”袖中只抽出一张帖子,上有六个金字:“唵、嘛、呢、叭、〔口迷〕、吽”。递与阿傩,叫贴在那山顶上。这尊者即领帖子,拿出天门,到那五行山顶上,紧紧的贴在一块四方石上。那座山即生根合缝,可运用呼吸之气,手儿爬出,可以摇挣摇挣。阿傩回报道:“已将帖子贴了。” 如来即辞了玉帝众神,与二尊者出天门之外,又发一个慈悲心,念动真言咒语,将五行山召一尊土地神祗,会同五方揭谛,居住此山监押。但他饥时,与他铁丸子吃;渴时,与他溶化的铜汁饮。待他灾愆满日,自有人救他。正是: 妖猴大胆反天宫,却被如来伏手降。渴饮溶铜捱岁月,饥餐铁弹度时光。 天灾苦困遭磨折,人事凄凉喜命长。若得英雄重展挣,他年奉佛上西方。 又诗曰: 伏逞豪强大事兴,降龙伏虎弄乖能。偷桃偷酒游天府,受录承恩在玉京。 恶贯满盈身受困,善根不绝气还升。果然脱得如来手,且待唐朝出圣僧。 毕竟不知何年何月,方满灾殃,且听下回分解。

文章TAG:长生  八字  一定  日坐长生必为大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