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诗经》中有的诗篇现在读起来感到不押韵、读起来不如唐诗顺口呢。《诗经》里的诗歌特别是《国风》里的许多诗歌,都是来自于民间,来自于各个诸侯国,比较好的保留了民间口头民歌的色彩,总体上是押韵的、顺口的,“青春子衿,悠悠我心”,“知我者,谓我何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1、《诗经》怎么不顺口,不像唐诗那么押韵?

《诗经》怎么不顺口,不像唐诗那么押韵

“青春子衿,悠悠我心”,“知我者,谓我何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你️知道,这些耳熟能详、优美动人的诗句,都是出自《诗经》,《诗经》是我国祖先给我们留下的第一部诗歌总集,是中国文化的第一部经典著作,它大体上是编成于我国的春秋时期。《诗经》一共编入公元前6世纪以前的诗歌305首,分为《风》、《雅》、《颂》三大类三个部分,

其中《风》是民间乐歌;《雅》是宫廷乐歌;《颂》是宗庙祭祀乐歌。《诗经》里的诗歌特别是《国风》里的许多诗歌,都是来自于民间,来自于各个诸侯国,比较好的保留了民间口头民歌的色彩,总体上是押韵的、顺口的,比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蒹蕸苍苍,白露为霜”,“氓之嗤嗤,抱布贸丝”,等等诗句,读起合蜇押韵,朗朗上口,现在看来,都是要刷屏爆文的感觉,

那么,为什么《诗经》中有的诗篇现在读起来感到不押韵、读起来不如唐诗顺口呢?这是因为《诗经》里的诗歌,都是诞生在2500年以前的,又是当时从各个诸侯国中不同地区采集到的民谣集合体。《诗经》中作品有的并不是一开始就是乐歌,在配上音乐的时候,许多诗句都需要有一定改动、修改,由于这些产生的地域不同,方言发音差异,有的诗句改动后,就不一定是原作的语言了,发音也就有了变化,这样就会出现不合调、不押韵的情况,

2、《三国演义》二十四名将武力排名主要因为顺口押韵,实际上并不准,那么合理的应该怎么排?

2、《三国演义》二十四名将武力排名主要因为顺口押韵,实际上并不准,那么合理的应该怎么排

严格的说《三国演义》中并没有所谓的二十四名将的武力排行,三国24位名将源于一首串联三国武将的打油诗,出处不详,有人说是毛宗岗父子所传,这个打油诗在民间广为流传,甚至知名度还要高于《三国演义》,因为没看过《三国演义》这本书的人其实很多,但是没有听过这首打油诗的人还真不多。三国二十四名将排名的打油诗是这样的:一吕二赵三典韦,四关五马六张飞,黄许孙太两夏侯,二张徐庞甘周魏,神枪张绣与文颜,虽勇无奈命太悲,

三国二十四名将,打末文鸯与姜维。这个二十四名将排名是武功排名,但是这个排行榜争议很大,有不合理的地方,下面谈一谈我个人觉得不合理的地方,先一句句的解析,一吕二赵三典韦:这指的是吕布、赵云、典韦,演义中吕布的武勇不会有人质疑的,“人中吕布、马中赤兔”,吕布第一毫无疑问,但是第二和第三争议较大,典韦虽然死得早但是表现亮眼,大战吕布五十回合不落下风,而赵云一生没有败绩,加上赵云粉丝巨大,其实典韦和赵云两人差距不大基本势均力敌,而还有一个版本是“一吕二典三赵云”,其实都差不多,这个打油诗第一句其实争议很小。

四关五马六张飞:指的是关羽、马超、张飞,这其实是整首打油诗最没用争议的,关羽斩颜良诛文丑就足以稳居第四了,严格说关二爷的表现都可以去争第三了,至于马超和张飞葭萌关大战一天一夜部分胜负,但是考虑到马超让曹操割须断袍,秒杀李通,二十合败张郃,败夏侯渊,一度杀得曹军丢盔弃甲,张飞虽然武勇但毕竟没有让曹操如此狼狈过,所以马超略胜张飞一丢丢。

黄许孙太两夏侯:这句指的是黄忠、许褚、孙策、太史慈、夏侯惇、夏侯渊,这六人都是武力高超的强将,排在这里实至名归,但是除了夏侯惇,严格的说夏侯惇不应该出现在这里,明显排名过高,黄忠老当益壮和裸衣战马超的许褚两人差距不到,基本算一个段位,孙策和太史慈是好基友,考虑到孙策威震江东是开国者所以排在太史慈前面也无不可,夏侯渊最冤枉,夏侯渊的武功应该是曹操宗族里面最高的,“虎步关右,所向无前”讲的就是夏侯渊,夏侯惇在曹魏集团资历老但是武勇明显不如夏侯渊,这个榜单夏侯渊至少应该排在夏侯惇的前面。


文章TAG:怎么顺口  顺口  诗经  怎么顺口  《诗经》怎么不顺口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