邻里听说后,也争相祭拜,居然甚为灵验,有求必应,所以王伉神像又被称为"大老爷",为方便外姓信众,谢家又将神像送入南堤江边古庙,从此该古庙香火鼎盛,声名远播,信众盈门,后来信众主事者提倡扩建庙宇,传说动土艰难,当时四周刺竹成林,青蛇出没,于是主事者择吉祷告,求蛇避迁,至次曰,但见众蛇逃匿,不见踪影,新庙从此落成。

潮人谢少沧迎神说是流传最广的传说,而青龙古庙内供有谢少沧牌位也让这一说法更具说服力。二、滇人施所学立庙镇水患说:清乾隆《潮州府志》有记载:“建庙时代不可考。相传神为蜀汉永昌太守王伉。诸葛征蛮,伉守城捍贼,殁为明神。前明滇人有宦于潮者,奉神像至此,号安济灵王,立庙镇水患,遂获安澜。”此处提到青龙庙最早建庙时代已不可考,不过当时所供奉神位已是王伉,由明代来潮为官得滇人奉神像而来,据考证这位滇人就是潮州海防同知施所学,但这个传说并未在民间传闻,官方地方志用“相传”二字也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三、宋杨文广征广源州说:青龙庙由来还有一说,据说北宋仁宗皇佑年间,广源州依智高建立“大南国”,自称仁惠皇帝, 年号启历,当时仁宗赵祯派杨文广来平南蛮十八洞,叛军依涧据险而守,不过宋军行军沿江南下时,却一直有青蛇附于舟上,一路征战皆捷而诸洞俱平,班师回朝时杨文广奏知宋仁宗,于是赵祯便封潮州青蛇为“安济灵王”。

这是诸多传说中“安济灵王”的最早出处,这一传说又与宋沈括《彭蠡小龙记》的记载很是相似,“熙宁中出师南征,小龙负舟护军仗,有司以状闻,封济顺灵王,诏致祭。小龙自空下,则龙之为灵昭昭也。”沈括提到的彭蠡小龙是在鄱阳湖,并不在潮州,“熙宁”是宋神宗赵顼的年号,年代晚于宋仁宗,但“济顺灵王”与““安济灵王”只有一字之差,恐怕并非巧合。

四、饶宗颐水神说:饶宗颐教授早年在《安济王考》提到:“跨南堤,当韩江之滨,临水为庙。疑昔时此庙本祀水神,故名安济,如梅州安济王行祠者。其后别祀王伉,复仍安济之旧名耳。”饶教授认为安济王庙最早是祭祀韩江水神,梅州也有安济王行祠,韩江古称恶溪,韩江流域范围地跨广东福建江西三省,涉及古代虔、汀、梅、潮四州,这些地方都有“安济王庙”,宋徽宗年间都曾得到朝廷颁赐的“安济”匾额。

六甲番人支持饶教授这一说法,这可从潮州以外来寻找证据。比如梅州,梅溪宫仍被称为“恶溪神祠”,而梅溪公王又称安济圣王,是梅江流域最为流行的乡土神明之一,据《宋会要辑稿》记载,恶溪神祠,在梅州程乡县,徽宗崇宁三年六月赐庙额“安济”。关于以上潮州青龙古庙的四种说法,六甲番人认为其实是可以合起来看的,青龙庙本来早已存在,在宋代以前是祭祀恶溪水神的古庙“恶溪神祠”,宋时因征南战争等或有显灵,于是被朝廷升格封为“安济灵王”,明代潮州谢少沧等人又将王伉神像迎入神庙,从此王伉成为主神,由于虔、汀、梅、潮四州同在恶溪水域,民俗信仰互相影响,是以其余三州也开始迎奉王伉神像。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文章TAG:徐公湖  师公  神位  华山  俗称  俗称仙师公是什么神位  金华山故事④︱徐公湖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