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通常说的部首其实是检字部首,检字部首是字典检字用的,始于汉许慎《说文解字》,许慎根据文字的形体,把9353个字“分别部居,不相杂厕”,每部的第一个字就叫“部首”全书共540个部首。偏旁部首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概念。识字教学中所说的“部首”,通常是指合体字的表义偏旁,分析字形时常提到的“三点水”(氵)、“提手旁”(扌)“火字底”(灬)等,就是这类部首。

偏旁和部首有什么区别?

偏旁和部首有什么区别

偏旁部首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概念。汉字分为独体字和合体字,合体字都是分偏旁的。古时把合体字左边叫偏,右边叫旁。现在统称偏旁。合体字分为会意字和形声字,其中多数是形声字。独体字一般认为没有偏旁。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部首”这个术语因使用场合不同而存在两种含义。识字教学中所说的“部首”,通常是指合体字的表义偏旁,分析字形时常提到的“三点水”(氵)、“提手旁”(扌)“火字底”(灬)等,就是这类部首。

这类部首是合体字的构字部件,能够帮助学生了解字义,可以叫做“识字部首”。 我们通常说的部首其实是检字部首,检字部首是字典检字用的,始于汉许慎《说文解字》,许慎根据文字的形体,把9353个字“分别部居,不相杂厕”,每部的第一个字就叫“部首”全书共540个部首。由于形声字占大多数,所以许慎将形旁设为部首,如“氵”“扌”“艹”"灬”,我们称为三点水、提手旁、草字头、火字底。

如“江河湖海”都是“氵”部,“抓打摸捏”都是“扌”部,“蘑菇草莓”都是“艹”部。会意字,左右结构。一般是用左边为部首。“明”在“日”部,如“灶”在“火”部,“析”在“木”部。 而其他结构则基本上两部分都是部首。如“采”,“爫”“木”两部都是部首;“巫”,“人”“工”两部都是部首;“尘”,“小”“土”两部都是部首,“床”,“广”“木”都是部首。

西方的王与皇有什么区别?

偏旁和部首有什么区别

按照西方的传统,基督教世界只承认有3个皇帝,即西罗马皇帝、东罗马皇帝,以及传说中位于非洲的某个基督教皇帝(后来被确定为阿比西尼亚即埃塞俄比亚帝国的皇帝)。中世纪欧洲的皇帝,在理论上都是这3个皇帝的一脉相承: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后,西罗马一系的皇帝一度空缺。公元800年,法兰克国王查理曼被罗马教皇利奥三世加冕,承认为“罗马人的皇帝”,此后这个皇帝称号在分裂后的几个法兰克王国中轮换。

962年,由东法兰克王国一支发展出的德意志王国国王奥托一世被教皇约翰十二世加冕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自此一直到1806年,西罗马一支的皇帝称号都保留在德意志人手里。1804年,法国拿破仑迫使罗马教廷承认自己是“罗马人的皇帝”,但当时继承了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称号的奥地利哈布斯堡家族拒绝承认,和法国开战。

1806年,哈布斯堡家族战败,被迫放弃“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称号,改称“奥地利帝国皇帝”,西罗马一支的皇帝头衔理论上落到拿破仑头上。1815年拿破仑失败,6年后在流放地去世,1852年,他的侄子拿破仑三世称帝,因为在此期间奥地利皇帝一直在与普鲁士国王争夺对德意志诸邦的领导权,“三十年战争”失败后脱离德意志联邦,转而谋求将奥地利、匈牙利和捷克斯洛伐克捏合成一个“奥匈帝国”,西罗马一支帝号并未被其重新接收,因此这个皇帝称号实际上又回到法国人头上。

1871年普法战争中普鲁士人俘虏了拿破仑三世,占领了巴黎,普鲁士占领巴黎,其国王威廉一世在凡尔赛宫加冕,这象征着西罗马一支的帝号又回到德国人头上。而东罗马帝国一支的帝号,在1453年之前都维持在东罗马帝国皇帝头上。1453年东罗马帝国即拜占庭帝国被奥斯曼土耳其灭亡,在遥远的俄罗斯,大公伊凡三世觊觎帝号,辗转迎娶拜占庭王室旁支索菲亚.帕列奥洛格为续弦,并以此为口实自称拜占庭帝国的合法继承人,称莫斯科为“第二拜占庭”、“第二罗马”,开始使用“沙皇”这个罗马帝国皇帝的称号,随后彼得一世又转而使用凯撒曾用过的“凯旋的统帅和独裁者、第一公民”称号,正式以东罗马一支皇帝合法继承人自居。

概括起来,就是在欧洲基督教范围内有东罗马、西罗马两支帝号传承,其中西罗马一支在拿破仑称帝后不久分裂为两支,一支从德意志人手中转移到法国人、又转移回另一支德意志人手中,另一支则由原先保留帝号的德意志人——奥地利人继续以奥地利-奥匈帝国皇帝的名义保持传承,东罗马一支则由拜占庭转移到俄国。这三个正宗的欧洲皇帝传承,都在一战中同归于尽。


文章TAG:部首  有王  字旁  汉字  有王的部首有什么区别  汉字部首是王字旁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