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的无字碑到底想表达什么意思?
由于长期关注帝王陵墓的保护问题,我简单说说这个问题。在唐高宗李治和女皇武则天合葬的乾陵朱雀门外东侧立着一通高大的石碑——无字碑。这通石碑高七米五、宽两米一、厚一米五,重量达到了百吨,堪称唐代第一碑。至于武则天706年入葬乾陵之后,为什么会立这样一通没有刻文的石碑,历来众说纷纭。大体有以下几种代表性的说法:一是“功过后人说”;二是“功高无须说”;三是“佛悟不必说”;四是“中宗未刻文字说”等。
我们知道,石碑本来就是作为树碑立传,记述功德之用。在高宗李治死亡之后,武则天怀着十分伤痛的心情,在洛阳写下了洋洋五千一百字的《述圣记》。在这篇文章中,武则天高度评价了唐高宗李治的一生,并把高宗一朝的功绩归于高宗,其情可以说浓烈,其心可以说拳拳。在这篇文章写好之后,武则天让中宗李显书丹。684年五月,武则天安排睿宗李旦陪护李治的灵柩回到长安,八月李治入葬乾陵。
按照武则天的要求,睿宗李旦把《述圣记》刻成石碑立在乾陵朱雀门外西侧。而神龙政变之后,武则天被拉下了皇帝位子,中宗李显重新登上了皇帝位置,李显的智慧韬略都比母亲武则天差了八条大街,他不可能从容地安排武则天的丧葬之事,也没有人能够给武则天写出一篇像模像样的碑文。而石碑已经磨制好了,就索性立起来。我们说,乾陵立的无字碑不是武则天的心血来潮,不是她的创造,那时候,她哪有情致给历史制造一个悬念呢?当然,后世有人在这块石碑上雕刻了文字,有人说是金文,也有人说是女贞文字(郭沫若考证的结果),当然还有一些有人的题刻。
《好太王碑》看起来比较奇怪,它属于隶书还是楷书?临摹时要注意什么?
有不少朝鲜、韩国、曰本学者一直在研究《好大王碑》。全称《高丽好大王碑》,此碑是高句丽第二十代长寿王为纪念第十九代王谈德而建。主要记录了高句丽建国的神话和谈德的战功。东晋义熙十年(414年)刻,碑体方柱型,纵612厘米,横185厘米,44行,行41字,碑高6.39米。在吉林省集安县。《好大王碑》隶中带楷,没有蚕头燕尾状。
介于隶楷之间。方整凝重。朴茂含畜。结体宽博遒劲。有自然天趣。字形为了不繁杂,省去了收放变化,省去了钩挑。省去了蚕头雁尾。结构为了灵活,往往左右不平齐,有的左低右高,有的左高右低。在合体结构中,打破常规的比例结构,拉大了局部与局都的对比关系,有的上大下小,有左大右小。主笔紧缩。加大了内部空白,有正大气象,有雅拙之趣。
文章TAG:好碑 丑书 爱临 书法家 好碑什么意思 丑书书法家都爱临什么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