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狮子是中国传统建筑中经常使用的一种装饰物,不论是宫殿、寺庙还是佛塔,甚至是桥梁上,都有它的身影。当然,石狮子最常出现的地方,还是大门的左右两侧。不过,众所周知,中国并非是狮子的产地,在汉朝以前,人们从未见过狮子。那么,石狮子是如何成为中国传统建筑当中的重要因素,且被大量运用的呢?人们又为什么在门口放两尊石狮子?要想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需要追溯狮子在中国古代的历史。
狮子第一次出现在史料典籍上,是在西汉以后。汉武帝时,张骞奉命出使西域,打通了西域到西汉的通道,而在这以后,狮子开始出现在中国。《后汉书.西域传》记载:“章帝章和元年(公元87年),(安息国)遣使献师(狮)子、符拔。”这里的狮子自不必多说,而符拔则是一种形似麒麟无角的动物。在狮子来到西汉都城以后,可谓万人空巷,无数的达官显贵以及百姓都前来围观。
在中国的远古神话当中,有一种神兽叫做狻猊,《穆天子传》中载:“名兽使足走千里,狻猊、野马走五百里。”这里的狻猊到底是不是狮子已经无法考察,不过西汉以后西域的狮子进入中国,人们自然将它当作狻猊。在传统神话的影响下,人们将狮子奉为“瑞兽”,把它抬高到与百兽之王的老虎同等的地位。李时珍《本草纲目》称:“狮子出西域诸国,为百兽长。
”狮子在西汉有这样的地位,自然被王公贵族们广泛运用在各个领域。在汉唐时的帝王、贵族陵墓前,开始出现石狮子的身影。有些神道也将狮子奉为神兽,将石狮子与石马等摆放在一起,以彰显自己崇高的地位,同时起到震慑的作用。在唐宋以后,石狮子逐渐走向民间。唐朝时京城被划分为“坊”,而坊门通常被制作为牌楼样式。坊柱的柱脚上,会夹放着一对大石块,用来防风抗震。
工匠们将这些石块雕刻成各种神兽的形状,而这其中就有石狮子。在坊制被打破以后,人们可以对府邸自主规划,许多有钱人家喜欢在门口摆放两座石狮子,以彰显显贵身份,同时取纳福招瑞的美好寓意。这种习俗逐渐成为风尚,开始在中国古代流行。不同朝代的石狮子风格不同,比如唐朝的石狮子造型张扬,宋代的石狮子庄严肃穆,清代以后的石狮子则比较温和。
中国在古代是没有狮子的,那么为什么古人喜欢在家门口放狮子?还有舞狮节呢?
狮子确实不是中国原生动物,它主要生活在非洲以及中亚地区。到了后面才引进到中国。通常认为,这个狮子是通西域后到中国的,其实在先秦时期就有狮子的记载,当时狮子叫狁猊。《穆天子传》里讲:狁猊野马,日走五百里,食虎豹。可见,狮子是比老虎还要凶猛的,是吃虎豹的。但大量进入中原,确实是在通西域之后。当时的狮子作为贡物从西域送过来。
《后汉书》里就记载:是岁,西域长史班超击莎车,大破之,月氏国遣使献扶拔、师子。这时候,狁猊变成了师子。而月氏国就是现在的阿富汗,现在阿富汗还有狮子。传到中原之后的一段时间,狮子还没有成为中国最流行的吉祥物,当时很多人没见过狮子,所以都靠脑补,在做狮子雕像时往往把狮子的特征跟老虎的特征融合在一起。现在很多地方的辟邪,其实就是老虎跟狮子的混合体。
那狮子这个外来品种是怎么成为中国第一号护法的呢?靠另一个外来物:佛教。狮子在中国的成功是伴随着佛教在中国的成功。首先,狮子在其原产地就是护法的存在。在太原博物馆有一个虞弘墓,是一个中亚人在中国当官死后的墓,他的墓有四面墓板,上面有精美的雕像,上面就刻着狮子。虞弘是个拜火教徒,跟当年波斯人是一个庙里的,这体现了波斯文化中的狮元素。
波斯人就把狮子看得很高,波斯王就是坐在金狮座上。而佛教对狮子也相当推崇,佛祖被称为大狮子王,佛座称为狮子座、狮子床,僧人被称为猊座,佛祖讲经是狮子吼,正义之面被称为狮子相。可见,狮子是佛教第一护法兽。佛教传到中原之后,就把狮文化带到了中国,和尚庙前都要立狮子像。渐渐地,世俗中也开始模仿起来。有钱有势的人家门前一般都会搞狮子像,就算没有狮子雕像,也有狮子的石雕,一般就在门前的上马石上。
后面,这个狮像还功名化,大家看大户人家的狮子,数狮子头上的疙瘩,如果是十三个,这叫十三太保,是一品大员才能有的。往下少一级就少一个疙瘩。这样到了七品之后,门前就不准放狮子雕像。汉朝时,佛教传入中原,到了元朝的时候,狮子就已经取代老虎之类的动物,成为中国第一的护法神。看来,外来的和尚更好念经。现在最常见的是银行门口,一般有两个,一个张嘴,是为招财, 一个闭嘴,是守财。
文章TAG:生与死 小狮子 狮子 狮子的作用是什么原因 小狮子的生与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