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酒古代叫什么名字,为什么在端午节时给孩子带五彩线
来源:整理 编辑:运气王 2023-08-22 06:01:24
1,为什么在端午节时给孩子带五彩线
挂荷包和拴五色丝线: 应劭的《风俗通》则记载:「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名长命缕,一名续命缕,一命辟兵缯,一名五色缕,一名朱索,辟兵及鬼,命人不病瘟」 . 中国古代崇拜五色,以五色为吉祥色 .因而,节日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后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脚腕、脖子上拴五色线 .系线时,禁忌儿童开口说话. 五色线不可任意折断或丢弃,只能在夏季一场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时,抛到河里. 据说,戴五色线的儿童可以避开蛇蝎类毒虫的伤害;扔到河里,意味着让河水将瘟疫、疾病冲走,儿童由此可以保安康 . 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卷八记载:端午节物,百索、艾花、银样鼓儿,花花巧画扇,香糖果子、粽小,白团 .紫苏、菖蒲、木瓜、并皆茸切,以香药相和 ,用梅红匣子盛裹 .自五月一日及端午前一,日卖桃、柳、葵花、蒲叶、佛道艾 . 次日家家铺陈於门首,与五色水团、茶酒供养 .又钉艾人於门上,士庶递相宴赏. 陈示靓的《岁时广记》引《岁时杂记》提及一种「端五以赤白彩造如囊,以彩线贯之,搐使如花形 .或带或钉门上,以禳赤口白舌,又谓之搐钱」 .以及另一种「蚌粉铃」:「端五日以蚌粉纳帛中,缀之以绵,若数珠 .令小儿带之以吸汗也」 .这些随身携带的袋囊,内容物几经变化,从吸汗的蚌粉、驱邪的灵符、铜钱,辟虫的雄黄粉,发展成装有香料的香囊,制作也日趋精致,成为端午节特有的民间艺品 .
2,茶酒出自边度
系中国我国第一部详细记述茶艺的着作是 唐代陆羽的《茶经》 龙井茶属于 绿茶 古人泡茶注重用水,以下被视为上等茶水的是 山泉水 以下哪项是加工绿茶时不会出现的步骤 发酵 我国古代酿酒的主要原料是 粮食 下列具有疏散风热、清目醒脑作用的一味中草药是 薄荷 下列具有清热解毒作用的一味中草药是 金银花 中草药里「三七」的入药部分实际是植物的 根 中药配药有「十八反十九畏」的基本禁忌,以下一般不可同时入药的是 甘草和甘遂 「交杯酒」一般出现在哪种场合 结婚喜宴 我国最早的一部药物学着作是 《神农本草经》 配制世界上最早的剂「麻沸散」的是 华佗 中药里所说的「陈皮」是指 晒乾的橘皮 中药「胖大海」的主要功效是 润喉止咳 中药里的「雄黄」属于 矿物 以下「不是」花茶中常用原料的是 君子兰 酿酒工艺中所提到的「酒麴」是指 用来发酵的酿酒原料 以下「不是」古代药酒常用原料的是 鸡尾 中药配药有「十八反十九畏」的基本禁忌,以下一般不可同时入药的是 甘草和甘遂 下列那种草药能够治疗呕吐泻痢 黄连 古代所称的「杏林高手」是指 医术高明之人 古代医学着作《伤害杂病论》的作者是 张仲景 被誉为「茶仙、茶圣」等成为的陆羽是哪朝人 唐朝 提出「望闻问切」等医疗手段的是 扁鹊 以下最早在中国出现的酒是哪一类 黄酒 喜好饮酒,自称「酒中仙」的着名诗人是 李白 「煮酒论英雄」的典故发生在哪个时期 三国时期 古代「重阳节」里有饮酒的习俗,所饮的酒是 菊花酒我估你想问的是"茶走"对吗?茶走即是奶茶不加花奶而加炼奶。以我所知应是出自香港的茶餐听,好像"啡走"都是有的,同一道理啦~
3,古代茶有什么别称
茶的别称:槚、<艹设>、茗、荈。唐·陆羽《茶经》: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之,其树如瓜芦,叶如栀子,花如白蔷薇,实如栟榈,叶如丁香,根如胡桃。其字或从草,或从木,或草木并。其名一曰茶,二曰槚,三曰<艹设>,四曰茗,五曰荈。1.云华茶生于山颠云雾处为佳,故称。唐皮日休《寒日书斋即事》:“深夜数瓯唯柏叶,清晨一器是云华。”2.云腴因茶生于山间云雾处,故称。宋黄庭坚《双井茶送子瞻》:“我家江南摘云腴,落硙霏霏云不知.”3.不夜侯古人对茶的拟人戏称。因茶可提神,饮后夜不能睡。胡峤《饮茶》:“沾牙旧姓余甘氏,破睡当封不夜侯。”4.余甘氏古人对茶的拟人戏称。喝茶甘甜,余味无穷,故称。5.水豹囊本为一种豹皮制成的鼓风之具,此喻饮茶如其所吹之风,故称。6.仙芽对茶的美称。清胡怀琛《春日寄家兄闽中》:“海扇占春信,仙芽问五夷。”7.玉爪对茶的美称。因茶泡开如鸟爪,故称。宋杨万里《澹庵坐上观显上人分茶》:“蒸水老禅弄泉手,隆兴元春新玉爪。”8.玉芽上等的芽茶美称为“玉芽”。9.甘草对茶的喻称。茶喝之甘甜饴美,故称。10.鸟嘴对茶的喻称。因茶叶状似鸟嘴,故称。唐郑谷《峡中尝茶》:“吴僧漫说鸦山好,蜀叟休夸鸟嘴香。”11.先春茶的别称。早春时茶已吐出嫩芽,故称。唐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仁风暗结珠琲瓃,先春抽出黄金芽。”12.阳芽对茶的喻称。宋周必大《茶》:“还向溪边寻活水,闲于竹里试阳芽。”13.冷面草对茶的喻称。14.鸡苏佛对茶的喻称。鸡苏原为一种植物,其叶淡香,以此喻茶为“鸡苏佛”。15.金叶对茶的美称。16.苦口师对茶的拟人戏称。浓茶味苦,故称“苦口师”。17.乳茗刚冒出幼芽的茶。清姚鼐《同秦澹初等游洪恩寺》:“明朝相忆皆千里,那易僧窗啜乳茗。”18.茶枪对茶的喻称。茶未展开时似枪,故称。19.茶旗对茶的喻称。茶叶泡开后如一面面小旗,故称。20.茗饮对茶的雅称。唐杜甫《进艇》:“茗饮蔗浆携所有,瓷瓮无谢玉为缸。”21.瓯蚁本指茶瓯上浮的茶沫,后以喻茶。22.香茗对茶的美称。茶为茗,喝之清香解渴,故称。唐白居易《晚起》:“融雪煎香茗,调酥煮乳糜。”23.蔎茶的古称。陆羽《茶经》:“其名,一曰茶,二曰槚,三曰蔎,四曰茗,五曰荈。”24.荼苦茶。25.荈本指茶的老叶,即粗茶,后泛指茶。26.涤烦子茶的拟人戏称。唐施肩吾:“茶为涤烦子,酒为忘忧君。”27.森伯对茶的拟人称谓。28.雀舌对茶的喻称。茶芽似鸟雀的舌头,故称。29.晚甘侯茶的拟人戏称。30.瑞草魁古人对茶的美称。瑞草为香草,茶为瑞草之首,极言茶之佳美。唐杜牧《题茶山》:“山实东吴秀,茶称瑞草魁。”31.酪奴茶的拟人戏称。32.橄榄仙对茶的拟称。喝茶后似食橄榄那样回味久长,故称。33.槚即楸树,本为一种乔木,后代指茶。34.碧霞对茶的美喻。元耶律楚材《西域从王君玉乞茶因其韵七首》:“红炉石鼎烹团月,一碗和香吸碧霞。”
4,梦幻通过会试之后应该做什么
会试部分 会试共有20关,通过“乡试”的玩家才获得“会试”资格,玩家可以在建邺城衙门前找任意一位1号考官(144,81)或(69,104)和(171,27)答题,此后可以根据提示依次找到后面的考官(也可在任务栏查看)。 考试题目采用选择题的方式,每一关答对后即可找下一关的考官答题,同一关答错两次后也将进入下一关,但累计答错10次即被淘汰。每答错一题,用时将增加20秒,闯过所有关卡并且用时最短的20位考生将获殿试资格,有幸在皇宫内接受唐王的考验。 比赛成绩按开始答第一题到成功闯过全部20关所用的时间计算,不受具体开始和结束时间的影响。 每个玩家在活动时间内最多只能参加2轮会试,在会试期间均可进行。 比赛过程中可以使用虚拟法宝(没有实物,在考官对话中选择使用): 天王令——得到正确答案 地王令——系统自动作答,正确率50% 鬼王令——通过战斗闯关 法宝的使用次数有限,每位考生最初拥有1个天王令、2个地王令和3个鬼王令,如果连续答对3题(使用法宝过关不计算在内)将获得一个鬼王令。使用鬼王令的战斗中失败不计算死亡,但算作一次答题错误。 参加会试 使用法宝 考试内容 考题可能涉及的内容包括游戏小知识、古代常识、历史知识、佛道礼仪、音律棋牌、茶酒中药、古代工艺、书画艺术、诗词对联。 会试考官位置坐标: 考官名称 位置坐标 考官名称 位置坐标 1号考官 建邺城 144,81 1号考官 建邺城 69,104 1号考官 建邺城 171,27 2号考官 建邺城 51,23 3号考官 江南野外 88,34 4号考官 江南野外 87,106 5号考官 长安 294,54 6号考官 长安 124,27 7号考官 大唐国境 314,134 8号考官 大唐国境 313,297 9号考官 大唐国境 174,299 10号考官 大唐国境 81,248 11号考官 长安 510,68 12号考官 长安 523,181 13号考官 化生寺 23,15 14号考官 化生寺 78,67 15号考官 长安 328,266 16号考官 大唐官府 50,20 17号考官 大唐官府 96,83 18号考官 大唐官府 148,63 19号考官 长安 375,213 20号考官 长安 300,187 小提示:在大唐国境闯过第10关后,可以找考官身边的驿站老板传送到长安。 殿试部分 会试中最短时间内闯过所有关的20名玩家将获得当天的殿试资格。如果闯关成功的玩家不足,按比赛结束时答对题目最多、用时最少的顺序排名。 殿试在长安皇宫的金銮殿举行,由皇帝主考,考试时间为16:30—17:00。 殿试比赛成绩按开始答题后累计答对10题所用的时间计算,不受具体开始和结束时间的影响,每答错一题,用时将增加10秒,累计答错5题将被淘汰。 答题过程中可以使用天王令、地王令,但每种只有一次使用机会。 参加殿试 获得称谓 活动奖励 乡试、会试、殿试过程中,每次闯关成功,都可得到一定经验和金钱奖励,随着闯关次数的增加,奖励也会提高。闯关后还能获得1点的活动积分,用来找1号考官为召唤兽增加寿命(活动当天晚24:00后1号考官将消失)。会试过程中玩家还可能得到考官给予的意外奖励。 所有参加殿试的20名玩家,在殿试结束后将按照成绩获得唐王封赐的特殊称谓,前三名分别获得“科举大赛金榜状元”、“科举大赛榜眼”、“科举大赛探花”的称谓,其他才子将获得“科举大赛进士”的称谓。科举大赛所得称谓将保留一个月,在下期大赛开始时自动消失。 殿试成绩在前三名的还将获得唐王赏赐的额外奖励。 称谓和额外奖励在殿试结束后找皇帝领取。 回答者:萍水无心 - 初入江湖 三级 5-13 12:39 每月的第二个周日,活动当天12:00至17:00举行,共5个小时,殿试在16:30举行 回答者:杨容杰123 - 魔法学徒 一级 5-14 18:48 要先去AL参加乡试共40体 非常简单的都是游戏上的问题
5,葫芦是什么意思
葫芦[hú lú]葫芦,拉丁学名:Lagenaria siceraria(Molina) Standl。属葫芦科、葫芦属植物,它是爬藤植物,一年生攀援草本,有软毛,夏秋开白色花,雌雄同株,葫芦的藤可达15米长,果子可以从10厘米至一米不等,最重的可达一千克。葫芦喜欢温暖、避风的环境,种植时需要很多地方。幼苗怕冻。新鲜的葫芦皮嫩绿,果肉白色,果实也被称为葫芦,可以在未成熟的时候收割作为蔬菜食用。葫芦各栽培类型藤蔓的长短,叶片、花朵的大小,果实的大小形状各不相同。果有棒状、瓢状、海豚状、壶状等,类型的名称亦视果形而定。另外古时候人们把葫芦晒干,掏空其内,做盛放东西的物件。一年生攀援草本,有软毛;卷须2裂。叶片心状卵形至肾状卵形,长10—40厘米,宽与长近相等,稍有角裂或3浅裂,顶端尖锐,边缘有腺点,基部心形;叶柄长5—30厘米,顶端有2腺点。花1—2果生于叶腋,雄花的花梗较叶柄长,雌花的花梗与叶柄等长或稍短;花萼长2—3厘米,落齿锥形;花冠白色,裂片广卵形或倒卵形,长3—4厘米,宽2—3厘米,边缘皱曲,顶端稍凹陷或有细尖,有5脉;子房椭圆形,有绒毛。果实光滑,初绿色,后变白色或黄色,长数十厘米,中间缢细,下部大于上部;种子白色,倒卵状椭圆形,顶端平截或有2角。花期6—7月,果期7—8月。【葫芦由来】·甲骨文与《诗经》的叙述 现代植物学把各种“葫芦”都归属于葫芦科。而在我国古代葫芦有众多称呼,最早是出现在甲骨文当中。在河南安阳出土的甲骨文中有这种类型的文字 ,古文字学者指出,这是“壶字”,有专家指出它也是“葫芦”,除甲骨文这个有待进一步研究的名称外,葫芦在我国古籍中最早称瓠、匏和壶,这三个字都可以在《诗经》中找到,《邶风》云:“匏有苦叶,济有涉深”;《卫风》云:“齿如瓠犀”;《幽风》云:“七月食瓜,八月断壶”;《小雅》云:“南有木,甘瓠累之”。其中的“匏”、“瓠”、“壶”、“甘瓠”均指葫芦。前二字在古代大约是相通的。·《说文解字》、《世说新语》与孔子的叙述 “葫芦”这个名称,从《说文解字》中两字互训这点中可以看出。瓠字从瓜,说明古人把它看作瓜的一种;另外,孔子曾在《论语?阳货》中提到“匏瓜”,也是很好的说明。后来这些名称在流传中,逐渐出现壶卢这个双音的名称。这个名称大约出现在三国时期,《世说新语》中记载了当时的学者提到东吴有“长柄壶卢” 。大约在南北朝的时候,在江南还出现一个发音与壶卢相近的名字,那就是“瓠楼”(音娄)。“瓠楼”的出现,进一步证实我们的推测。胡芦和葫芦这两个名称显然是从这里衍生而来。到了唐朝,“葫芦”这一名称开始流行起来。宋代以后,由于葫芦品种繁衍,名称也变得更多了。·李时珍《本草纲目》的叙述 关于“葫芦”的称谓,在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里出现了七种名称: 悬瓠、蒲卢、茶酒瓠、药壶卢、约腹壶、长瓠、苦壶卢。之所以出现众多名称,主要因为古人把葫芦按其性质和用途与形状大小的不同而分类或由古人用字同音假借造成的。·为什么“葫芦”名称众说纷纭? 一是因为葫芦有很多品种,这是古人的一种分类方法。如陆佃《碑雅》认为:“长而唐上日瓠,短颈大腹曰匏”、“似匏而圆曰壶”。他的意思是瓠、匏、壶是三种葫芦的名称,其区别主要表现在外形上。瓠即现在用来当菜吃的瓠子,细而长,犹如丝瓜;匏即农家作水瓢用的瓢葫芦;壶即扁圆葫芦。但古人的分类并不统一,李时珍解释匏、壶的含义,正好与陆佃相反,即匏是扁圆葫芦,壶才是瓢葫芦。崔豹在《古今注》中则认为瓠、匏、壶卢、瓢等都不是种与种的区别,而是种属之别。他认为“瓠”是一切葫芦的总称,而匏、壶卢、瓢、悬瓠都是瓠,只是外形有差别罢了。 二是古人认为葫芦的性质和用途是不同的,所以名称也就有所不同。有人认为就其质来说,葫芦有甘、苦之分,甘者曰“瓠”,又曰“甘瓠”;苦者曰“匏”,又曰“苦匏”《毛诗陆疏广要》。至于“茶酒瓠”、“药壶卢”,皆因用途而名之《本草纲目》。 三是由于古人用字同音假造成的。葫芦不但有悠久的栽培历史,而且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从《诗经》记载的时代来计算,我国栽培葫芦也已经有了2000多年的历史。《诗经》之后,记载葫芦的文献就更多了。据清代《古今图书集成》统计,提到葫芦的古书有近百部(篇)。在这些书里,有的写葫芦的种植方法,有的写葫芦的食用、药用及日常器用的价值,有的是歌咏葫芦的诗文,还有大批有关葫芦的神话传说故事。有很多意思啊,,,可以指,,控火法师(因为法宝是个葫芦),也有指普通副本葫芦山的,,也有指挑战副本葫芦山的。。当然,,也有部分任务品,也是葫芦。。。
6,吃饺子有什么好处
吃水饺有五大好处:第一有声音,过去三十晚上家家都要 剁馅儿,剁得越响生活越红火,是三十晚上一道特殊的交响乐。第二吃饺 子时,全家要同桌,还可以在饺子里放一点儿吉祥物,谁吃到了谁会有福 气,很有趣味。第三是吃饺子还有形状,因为形似元宝, 吃饺子有祈求“招财进宝”之意; 第四是有味儿,因为饺子里又有面又有菜,而且吃起来很随意。再一个是 饺子与“交子”同音。 还有人说吃饺子是为了捏住小人的嘴 再一个吃饺子还有点儿特色,第一特别热闹,又挺卫生的。第二是外 形统一,馅儿可以变化。第三既是节日盛宴,又是家常便饭。第四,只能 又筷子吃,用刀叉不方便,这是具有民族特色的特色饭。 因为吃饺子很吉祥,如:剁馅儿时说岁岁平安了;包饺子时说杂事都 包上了。开锅时说喜事都开花了,饺子破了说粮仓都撑开了;盛饺子时说 元宝入库了,吃饺子时说福气分享了。 所以说吃饺子有“六六大顺”。能达到沸腾、热闹、乐和、喜庆、吉 利、顺遂。所以受到各地各族人民的欢迎。农历正月初一,春节期间,全国各地家家户户都要进行贺年活动,饮食是其中的重要内容。 节前十天左右,人们就开始忙于采购年货,举凡鸡鸭鱼肉、茶酒油酱、南北炒货、糖饵果品,都要采买充足。江南风俗,年节前要预先做好新年米饭,盛放在竹箩中,上面放红橘、乌菱、荸荠等果品及元宝糕,插上松柏枝,叫做“年饭”。 北方人家过年的年饭,是用金银米(黄白米)做的,饭上用枣、栗、龙眼、香枝点缀,插上松柏枝。 北方人过年吃饺子。饺子中有的饱里放糖,用意是吃了新年日子甜美;有的饱里放花生(称长生果),用意是吃了人可长寿;有一只饺子饱中放一枚制钱,用意是谁吃到了就“财运亨通”。饺子形似元宝,新年里面条和饺子同煮,叫做“金丝穿元宝”。 新年饮食都要取吉利的用语。 江南人家新年泡茶敬客,茶盘里或碗盖上放两只橄榄,称为“无宝茶”。新年吃饭,必有炒青菜,说吃了“亲亲热热”;必吃豆芽菜,因黄豆芽形似“如意”;每餐必食鱼头,但不能吃光,叫做“吃剩有鱼(余)”。 新年必吃年糕,南北同风。吃年糕以祝愿生活“年年高”。苏州的桂花糖年糕,宁波的水磨年糕,北京的红枣年糕、百果年糕,均为新年糕点的佳品饺子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吃食,深受老百姓的欢迎,民间有“好吃不过饺子”的俗语。每逢新春佳节,饺子更成为一种应时不可缺少的佳期肴。 据三国魏人张揖著的《广雅》记载那时已有形如月牙称为“馄饨”的食品,和现在的饺子形状基本类似。到南北朝时,馄饨“形如偃月,天下通食”。据推测,那时的饺子煮熟以后,不是捞出来单独吃,而是和汤一起盛在碗里混着吃,所以当时的人们把饺子叫“馄饨”。这种吃法在我国的一些地区仍然流行,如河南、陕西等地的人吃饺子,要在汤里放些香菜、葱花、虾皮、韭菜等小料。 大约到了唐代,饺子已经变得和现在的饺子一模一样,而且是捞出来放在盘子里单独吃。 宋代称饺子为“角儿”,它是后世“饺子”一词的词源。这种写法,在其后的元、明、清及民国间仍可见到。 元朝称饺子为“扁食”。明朝万历年间沈榜的《宛署杂记》记载:“元旦拜年……作匾食”。刘若愚的《酌中志》载:“初一日正旦节……吃水果点心,即匾食也。”元明朝“匾食”的“匾”,如今已通作“扁”。“扁食”一名,可能出自蒙古语。 清朝时,出现了诸如“饺儿”、“水点心”、“煮饽饽”等有关饺子的新的称谓。饺子名称的增多,说明其流传的地域在不断扩大。 民间春节吃饺子的习俗在明清时已有相当盛行。饺子一般要在年三十晚上12点以前包好,待到半夜子时吃,这时正是农历正月初一的伊始,吃饺子取“更岁交子”之意,“子”为“子时”,交与“饺”谐音,有“喜庆团圆”和“吉祥如意”的意思。 过年吃饺子有很多传说,一说是为了纪念盘古氏开天辟地,结束了混状态,二是取其与“浑囤”的谐音,意为“粮食满囤”。另外,民间还流传吃饺子的民俗语与女娲造人有关。女娲抟土造成人时,由于天寒地冻,黄土人的耳朵很容易冻掉,为了使耳朵能固定不掉,女娲在人的耳朵上扎一个小眼,用细线把耳朵拴住,线的另一端放在黄土人的嘴里咬着,这样才算把耳朵做好。老百姓为了纪念女娲的功绩,就包起饺子来,用面捏成人耳朵的形状,内包有馅(线),用嘴咬吃。 饺子成为春节不可缺少的节目食品,究其原因:一是饺子形如元宝。人们在春节吃饺子取“招财进宝”之音,二是饺子有馅,便于人们把各种吉祥的东西包到馅里,以寄托人们对新的一年的祈望。 在包饺子时,人们常常将金如意、糖、花生、枣和栗子等包进馅里。吃到如意、吃到糖的人,来年的日子更甜美,吃到花生的人将健康长寿,吃到枣和栗子的人将早生贵子。 有些地区的人家在吃饺子的同时,还要配些副食以示吉利。如吃豆腐,象征全家幸福;吃柿饼,象征事事如意;吃三鲜菜。象征三阳开泰。台湾人吃鱼团、肉团和发菜,象征团圆发财。饺子因所包的馅和制作方法不同而种类繁多。即使同是一种水饺,亦有不同的吃法:内蒙古和黑龙江的达斡尔人要把饺子放在粉丝肉汤中煮。然后连汤带饺子一起吃;河南的一些地区将饺子和面条放在一起煮,名日"金线穿元宝"。 饺子这一节目佳肴在给人们带来年节欢乐的同时,已成为中国饮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采纳哦
7,烟和酒是谁发明的
我国最早的字典《说文》是这样写的:“烟,火气也。”烟的本义就是火气,是物品燃烧时产生的气体。由此产生了许多与烟有关的词语,常见的烟雾、烟霞、烟花、烟波、烟尘、烟春、烟柳、烟岛、烟径、烟浦、烟雪、烟野、烟村、烟郊、烟云、烟景等等。近现代,国人渐称之为烟。
古文献中大量的“烟草”并非我们现在说的“烟草”。像唐代黄滔《景阳井赋》有“台城破兮烟草春,旧井湛亏苔藓新”之语;宋代陆游《小园》有“小园烟草接邻家,桑枯阴阴一径斜”之语,举不胜举。但这些“烟草”,都是指烟雾笼罩的草丛,也就是蔓草的意思。明代方以智的《物理小识》使用“烟草”一词,是文献中最早表示今天我们所说的“烟草”这一名称的。
“烟”这个名字,原来在菲律宾等地是没有的。正如《金丝录》的作者汪师韩写的咏烟草的《律诗四首》之一所写:“移根吕宋始何年,芳草从新拜号烟”。据考证,印第安人所流行的烟草都是今天所谓的普通烟草(红花烟草)一个品种。但各地区的称呼却不相同,如西印度群岛叫“约里”,巴西叫“碧冬木”,墨西哥叫“叶特尔”,而古巴则叫“科依瓦”。
由于哥伦布及其跟随者对所见到的这一新鲜事物,最感怪异的在于人吸入烟气这一行为,而不是所点燃的烟草本身,所以给这群人留下印象最深的称呼是印第安人所说的“Tabaco”。其实这是印第安人对他们手中吸入烟气的一种“丫”形植物空管(下面装入烟卷,上面两管对着两个鼻孔吸入烟气),也就是一种烟管或烟杆的称呼,这群冒险家跟着印第安人的发音,把这种烟管与所吸入的烟草都叫成这个名字,这就是西班牙文中“Tabaco”的来由。这样烟草被带回欧洲后,英文就写作“Tabacco(达巴科)”,成为全世界大部分地区对烟草的通称。
那么,为什么汉文化圈都不按世界通行的称呼行事,而将其称为烟呢?这当然是由于吸烟时出来的烟,也是由火出气,是火气的一种。日本就在称其“淡巴姑”的同时,又称为烟,这个文字又由海上传入我国。黎士宏在《仁恕堂笔记》中就很明确地写道:“烟之名始于日本,传于漳州之石马。”烟草、烟叶等名称当然也就由之而起。
今天通常所指的烟,就是卷烟,实际生活中有时也指烟草、烟草业。
我国是酒的故乡,也是酒文化的发源地,是世界上酿酒最早的国家之一。酒的酿造,在我国已有相当悠久的历史。在中国数千年的文明发展史中,酒与文化的发展基本上是同步进行的。
据有关资料记载,地球上最早的酒,应是落地野果自然发酵而成的。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认为,酒的出现,不是人类的发明,而是天工的造化。一般来说,有了酒,才能有酒器,因此,人工酿酒的先决条件,应该先从陶器的制造开始,否则,便无从酿起。考古学证明,在近现代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的陶器制品中,已有了专用的酒器。这说明我们的祖先在很早的时候,就已经和酒发生了关系,而且当时我国酿酒技术已经开始盛行。以后经过夏、商两代,饮酒的器具也越来越多。在仰韶文化遗址中,既有陶罐,也有陶杯。在出土的商、殷文物中,青铜酒器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说明当时饮酒的风气确实很盛。而且,我们可以从《史记·殷本纪》关于纣王“以酒为池,悬肉为林”,“为长夜之饮”的记载,以及《诗经》中“十月获稻、为此春酒”和“为此春酒,以介眉寿”的诗句中推知,约在六千年前,人工酿酒就开始了。
晋人江统在《酒诰》里载有:“酒之所兴,肇自上皇……,有饭不尽,委余空桑,郁积成味,久蓄气芳。本出于此,不由奇方。”说明煮熟了的谷物,丢在野外,在一定自然条件下,可自行发酵成酒。人们受这种自然发酵成酒的启示,逐渐发明了人工酿酒。
我国最晚在夏代已能人工造酒。如《战国策》:“帝女令仪狄造酒,进之于禹。”
据考古发掘,发现龙山文化遗址中,已有许多陶制酒器,在甲骨文中也有记载。藁城县台西村商代墓葬出土之酵母,在地下三千年后,出土时还有发酵作用,汉代班固在《白虎通·考点》中亦有芳香的药酒意思的解释。罗山蟒张乡天湖商代墓地,发现了我国现存最早的古酒,它装在一件青铜所制的容器内,密封良好。至今还能测出成份,证明每一百毫升酒内含有8239毫克甲酸乙醋,并有果香气味,说明这是一种浓郁型香酒,与甲骨文所记载的相吻合。
周代,酿酒已发展成独立的且具相当规模的手工业作坊,并设置有专门管理酿酒的“酒正”、“酒人”、“郁人”、“浆人”、“大酋”等管职。
酒,是人类各民族民众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一大饮料。世界上最古老的实物酒是伊朗撒玛利出土的葡萄酒,距今三千多年,仍芳醇弥人;中国最古老的实物酒是西安出土的汉代御酒,据专家考证系粮食酒(也有专家认证为黄酒,作为黄酒工作者闻之为之跃呼、幸哉至善!)至今仍香醇可饮,可谓奇也!中国甲骨文中早就出现了酒字和与酒有关的醴、尊、酉等字。从中可以佐证酒的存在之久。至于文史中的记载更是枚不胜举,如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有“即醉以酒,即饱以德”(《大雅·即醉》)的诗讯《周易》、《周礼》、《礼记》、《左传》等典籍中,关于古代酒俗的记载更多,如“酒者可以养老也”(《礼记》)、“酒以成礼”(《左传》)等。这说明酒存在着多种用途。是生活习俗中必不可少的。
民间传说酒是杜康发明的,曹操的诗歌里有说“何以解忧,唯有杜康”。说到中国古代的酒具和酒文化,首先第一个话题就涉及到酒的发明。很可能大家都非常关心的,就是说中国古代的酒到底什么时候发明的?那你有了酒才能有酒具,没有酒那就谈不到酒具,也就谈不到酒文化的问题。所以,跟朋友们探讨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追根求源。我们来研究一下,或者说讨论一下,中国古代酒的发明这么一个问题。这个问题涉及到这么三个小的问题,一个是关于酒的发明,一个是酒的种类。还有呢,经过我们考古的发现,对于酒的发明这么一种实证性的东西。那么现在关于酒的发明,首先大家关心的一个问题,就是年代问题,什么时候开始发明的酒?谁发明的酒?现在有这么几种说法,一个说呢是古猿造酒法,说酒不是人造的,是猿猴造出来的。这种说法听起来是有点幼稚,似乎应该排除在我们的话题之外,因为它不属于人类的一种行为了;第二种说法呢,是仪狄造酒。仪狄这个人物是夏代的一个人,传说是大禹时期的;还有一种说法,是杜康造酒。杜康造酒也是从汉代就开始传说了,叫做“少康造秫酒”。少康就是杜康。我们都很熟悉的曹操有一句诗言,说:“何以解忧,惟有杜康。”说一喝了杜康什么忧愁都没有了,这个说明古代以杜康为酒名的很早就有了。
单就中国境内来说,无论是古代还是近代,酒的发明的看法就集中在以上。
烟的发明
新大陆发现之前中南美洲已有烟草的证据
应当说,哥伦布到达中南美洲之前,即发现了那么多的人在吸食烟草,决非是一朝一夕所能形成起的习俗,这种“规模”的出现是要经过一些年代的。正如神农尝百草而后发现茶叶、后又经过若干世纪的试种、加工、传播才成为一种饮食时尚而为消费者所接受一样,烟草的起源也肯定是早于1492年的。
事实也正是如此。就拿哥伦布发现烟草的中南美洲来说,烟草的起源早于哥伦布的发现约几个世纪,甚或十几个世纪。
文章TAG:
茶酒古代叫什么名字茶酒 古代 什么
大家都在看
-
祭祖筷子怎么放,筷子怎么正确放
2022-07-11
-
办丧事亲戚要给多少钱,女婿给多少钱合适
2022-09-17
-
低调的动物指哪个生肖,十二生肖最低调的是哪个
2022-08-17
-
农历9月28为什么烧纸,为什么农历十月初一要去上坟
2022-08-22
-
十二生肖哪个最爱搞恶作剧,十二生肖最爱恶作剧的是哪个
2022-09-19
-
十二生肖最爱拍马屁的是哪个,十二生肖爱拍马屁吗
2022-09-02
-
天才诞生在哪个 星座,天才一般在几月出生
2022-10-01
-
百家姓收录了多少个姓,《百家姓》中没有哪个姓
2022-09-05
-
如何让喜欢你的人死心,怎样让一个喜欢你的人放弃你
2022-08-24
-
金猪是哪个生肖,是怎么分是不是金猪的
2022-10-04
-
怎么样接财神,接财神要准备什么贡品
2022-06-30
-
男人属鸡有什么不好吗,为什么说男属鸡命苦
2022-04-25
-
为什么对死人磕头,为什么大家为死去的人
2022-10-10
-
叶姓的名人有多少,叶姓历史上有什么名人
2022-08-23
-
记仇的是什么生肖,最记仇的三大生肖
2022-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