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时期,为何称男女之事为行周公之礼?
大家知道,男女间行房事,往往被称为行周公之礼,那么这个周公之礼是怎么来的,为何会成为男女合欢的代名词呢?其实在古时,男女之间相处并没有后来那么防范严密,在西周之前,男女关系可以说是比较开放甚至是混乱的。古籍中有如此记载:《淮南子.本经训》:男女群居杂处无二别。《列子.汤问》:男女杂游,不聘不媒。《管子.君巨篇》:古者未有夫妻匹配之道。
后来武王伐纣,建立周朝,不过武王没多久就死了,成王初立年幼,由周公辅佐,一切事情由周公做主。周公在历史上是个大大有名的人物,他是武王的弟弟,也就是成王的叔叔。有人这么评价周公:孔子之前,黄帝之后,于中国有大关系者,周公一人而已。这并非言过其实的说法,周公确实是当得起如此高的评价的。周公一生的功绩相当之多,而他的主要功绩之一,就是制定礼仪。
在此之前,民间风气有点混乱,还不是夫妻的男女之间也可以随便发生关系。为此,周公亲自制定了一整套礼仪,他把男女从媒人说亲开始到新娘入门成婚为止,分成了七个环节,分别为: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敦伦。这些礼仪被称为“婚义七礼”。其中最后一礼——敦伦,就是指的男女交合之事。也就是说,周公规定,从此以后,男女交欢之事要到新婚夜才可以进行,在此之前都是不合礼仪的。
而且,敦伦是专指的夫妻之间的交欢,其他男女关系是不能用敦伦这个词的。并且,关于周公推行婚义七礼,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据说周公为了让别人更容易理解七礼,与妻子亲自进行示范,到前面六礼容易示范,到了第七礼,就成了问题,总不见得在众目睽睽之下进行演示吧。于是,周公想了一个巧妙的办法,找来一个葫芦,一切两半,用葫芦来代指夫妻二人,用根绳子拴住两个瓢柄,表示夫妇二体合一;又得一仰一合地摆在新房内,象征男俯女仰及子孙繁衍。
“周公之礼”和“周公解梦”里的周公是不是同一个人,如果不是,分别是谁?
这里的周公是一个人,即是辅佐成王,匡扶天下的周武王同母弟周公旦。在先秦时期,中原地区民众思想尚未开化,生产力水平低下,对自然界中存在的各种现象无法做出解释,最简单的例如:风,雨,雷,电。会催生出对原始神明的崇拜,在周之前,神权掌握在商朝王族手里,他们用武力征服敢于反抗的民族,用手里的神权控制已经臣服的各个诸侯国。
周反商,不光在军事上,他们也要反商人手中的神权,不要小看了现在看起来无比愚昧的跳大神,活人祭祀,这个就是当时的社会核心价值观。商人祭祀想象图所以文王姬昌把自己打造成了能和鬼神对话的半神一样的圣人,他在把政权交给武王姬发的同时把神权传给了周公旦。原因可能是对周作战的工作过于繁重,他不得不把自己控制下的周的政权和神权分离,让武王发掌握政权,周公旦掌握神权。
文章TAG:周公之礼 周公之 事是 太子 担心 周公之事是什么意思 皇帝担心太子不懂周公之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