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 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 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
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 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曰: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群臣也、子庶民也、来百工也、柔远人也、怀诸侯也。修身,则道立。尊贤,则不惑。亲亲,则诸父昆弟不怨。敬大臣,则不眩。体群臣,则士之报礼重。子庶民,则百姓劝。
来百工,则财用足。柔远人,则四方归之。怀诸侯,则天下畏之”。 四,翻译成白话文就是——治理政事,像芦苇生长一般快速容易。理好政取决于用什么人。得到合适的人在于修养自己。修养自己在于遵循大道。遵循大道要从仁义做起。仁就是具备爱人之心,亲爱亲族是最大的仁。义就是事事做得适宜得当,尊重贤人是最大的义。亲爱亲族要分亲疏,尊重贤人要有等级,这是礼的要求。
所以,君子不能不修正自己。要修正自己,不能不侍奉父母亲人;侍奉父母亲人,不能不了解他人;了解他人,不能不知道天理。 天下共有的伦常关系有五项,用来处理这五项伦常关系的德行有三种。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之间的交往,这五项是天下人共有的伦常关系;智、仁、勇,是用来处理这五项伦常关系的三种德行。这三种德行的实施,道理都一样。
比如说,有的人生来就知道它们;有的人通过学习才知道它们;有的人要遇到困难再去学习才知道它们,但只要最终知道了,也是一样的。有的人自觉自愿地去实行它们;有的人为了某种好处才去实行它们;有的人勉勉强强地去实行,但只要最终实行了,也是一样的。孔子说:“喜欢学习就接近了智慧,努力实行就接近了仁爱,知道羞耻就接近了勇敢。
知道这三点,就知道怎样修养自己,知道怎样修养自己,就知道怎样管理他人,知道怎样管理他人,就知道怎样治理天下和国家了。 治理天下和国家有九条原则。就是:修养自身,尊崇贤人,亲爱亲族,敬重大臣,体恤群臣,爱民如子,招纳工匠,优待远客,安抚诸侯。修养自身就能树立楷模;尊崇贤人就不会思想困惑;亲爱亲族就不会使叔伯兄弟怨恨;敬重大臣就不会遇事无措;体恤群臣,士人们就会竭力报效;爱民如子,老百姓就会忠心耿耿;招纳工匠,财物就会充足;优待远客,四方百姓就会归顺;安抚诸侯,天下的人都会敬畏了。
五,按照孔老夫子的说法,“义”的内含既明确又简单,就是事事做得适宜得当,而且尊重贤人是最大的义。东汉的《释名》,也把“义”解释为“宜”——“裁制事物,使各宜也”。其所依据的,是《易.乾卦》。这是因为“义”的本义是礼仪之“仪”,《说文》以此解释“义”的含义,其依据是《周礼》,徐铉说,在此意上,义与善同。
其实,讲礼仪亦是“使各宜”的基础。同时,礼仪又有威严之意,即“威仪”,所以,“义”有了“义正词严”的含义,《容斋随笔》说:“仗正道曰义,义师、义战是也”。“仗正道”,也就是“刚正之气”,《礼乡饮酒义》曰:“天地严凝之气,始于西南而盛于西北,此天地之尊严气也,此天地之义气也”。作为常人,刚正之气的“义气”,也是“忠义之气”。
六,有点乱哈?其实不乱。孔子所说的“义”,是讲君王要尊重贤人,讲礼仪。推及常人,也是说要遵守社会规范,处事合宜。更具体的说,“义”就是善良为本,以此方可尊礼仪、敬他人、凡事皆宜。但“善”,不是好人主义,而是“仗正道”、守“刚正之气”,或者“忠义之气”。 金庸先生的最后一部作品是《鹿鼎记》。在这部小说里,他不再突出武林人物,也不再渲染“武林至尊”的意识,而是强调一种“无剑胜有剑”的观点。
小说的主角,不再是武功高强的英雄好汉,而是只会绣腿花拳、擅长花言巧语的韦小宝。韦小宝不擅武功,但擅长玩弄手段和权术,这有如一把无形的“剑”,它比武林高手的“倚天剑”不知要厉害多少倍。所以,韦小宝能够在社会中立足,能够从妓院中走向宫庭,能够得宠于皇帝,这远非那些武林高手所能及。韦小宝在社会中打滚的绝招是“花花轿子人抬人”。
他会耍嘴皮子,善于溜须拍马,且随机应变,满肚子诡计阴谋。如果说那些武林高手的功夫是“硬”功夫,而韦小宝的却是“软”功夫,结果是“硬”不敌“软”,所以韦小宝成功,仕途、情场双双得意。金庸先生说,《鹿鼎记》写了几段,他就开始把书小宝当成好朋友了,因为他虽然不学无术、粗俗无文、溜须拍马、诡计多端,但他忠于朋友、讲义气。
文章TAG:笔顺 义字 五行 古人 学说 义字笔顺是什么 古人为什么能发明五行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