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说老城墙到土了,我们这里还有一句老话。常听老农种地要用城墙上的土,这种方法对吗,城墙也不是上下一般粗的,而是下粗上细,城墙坡度一般是70°~80°,而且高度越高城墙随之就会越厚,夯土时还有最后一个关键工序,就是控制土的含水率,含水率太低,夯筑的城墙质地松散不结实,含水率太高了,跟泥糊糊似的你还怎么夯。

1、据说明代以前城墙为夯土修筑,土城墙遇到下雨天怎么办?不会脱落吗?走在上面不滑吗?

据说明代以前城墙为夯土修筑,土城墙遇到下雨天怎么办不会脱落吗走在上面不滑吗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了解古代城墙的建造技术了。1、夯土材料主要是“熟土”,就是通过发酵后的土再掺着一些田底泥、胶泥类的黏土,然后反复锄捣,这个过程就是促使土壤中的腐殖物质通过发酵流失掉,俗称“熟化”,这样的土筑成的墙强度高而且不易开裂,熟土与砂石、石灰按一定比例混合就成了三合土,这才是最终的夯土材料。

东晋时北方十六国之一的夏都统万城就采用了这一工艺,基本可以达到刀锥不入的程度,这也是使用这种“熟土”材料的最早记录,2、在上述“熟土”里再添加一些糯米汁、桐油、白友等有机材料,当作胶凝剂,这样不仅能再提高一些强度,还能增加韧性和防渗功能。关于城墙使用糯米石灰胶结也有确切的记载,《宋会要》载有“乾道六年,修和州城其城壁表里各用砖灰五层包砌,糯粥调灰铺砌城面兼楼槽城门,委皆雄壮,经久坚固“,

除此之外,古代也没有承受压力、拉力的钢筋啊,在现代建造工艺里没有钢筋几乎就和豆腐块差不多。别说钢筋了,很早连冶铁都费劲,通过考证发现,我国古人创造性加了竹片、竹丝作为筋料,形成了最早的”加筋土“。一直到现在,民间还有这种古老的方法,祖辈们的老房子多是用土建的,你注意看,那土墙里就有很多麦秸,稻草,古代城墙建造的时候用这种竹丝、竹片用的非常密集,基本每夯土8~13厘米厚,就要加一层这种加筋材料。

3、城墙也不是上下一般粗的,而是下粗上细,城墙坡度一般是70°~80°,而且高度越高城墙随之就会越厚,夯土时还有最后一个关键工序,就是控制土的含水率,含水率太低,夯筑的城墙质地松散不结实,含水率太高了,跟泥糊糊似的你还怎么夯?就算你勉强夯实了,水分一蒸发墙体很快就开裂了。古代没有实验设备去测含水率,就靠经验,“熟土”紧捏能成团,抛下即散开就认为水分合适了,

2、很想知道古代很高的城墙是怎么建造的?

2、很想知道古代很高的城墙是怎么建造的

中华民族有着优久的历史,五千多年前的良渚人就已经建造了规模宏大的古城,跨进文明的门槛。但是,除了陕西石卯古城之外,中华大地上的古代城池基本上是土筑的,直到明朝的时候,才出现砖,石包边的城池,一般欧洲和西亚一些国家,古代的城池是用石头筑成的,好处是美观,保存长久。火器出现后,石城不如土城坚固,我们的祖先不善长切割大型石料,或者中原地区缺少建造城池的石头吧,大部分城池是夯土筑城。

这种方式简单快捷,就地取材,建造速度非常快,傳说是版筑技术的鼻祖。夯土筑墙法,直到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还用于造房子,拦院墙,十多个人,两三天就能垒完两三间房子的山墙,也叫干打垒,作法是:疙,准备四根直径20cm,长3米左右的圆木。两块梯形2米多高的木板,四根绳子,一个木制榔头,打墙时,把两块木版立实,两边放两根圆木,用绳子固定。

然后就地挖土,添到两根圆木之间,添满后,用木榔头夯实,然后浇上水,洒些麦秸再加上两根圆木添土,如此几次,干打垒墙即完成啦!古代筑城法同盖房子大同小异,只不过规模特别宏大。古代城墙周长有几十里,下基宽十多米,上层七八米,高十多米,这是一个庞大的工程,用土量惊人。古人建城时用人体传送带方式运土,秦始皇陵墓就是这么做的,

把人排成无数个椭圆形圈子,人不动,只传装土的筐。城门一般是Xⅰαn形,或直圆木铺顶覆上土,到了明朝,国家强大了,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都非常丰富,土城外边包上青砖或条石,明代的长城和留下的城池都用这种方式。城墙顶宽七八米,并排能走几匹马或车,有马道上下,运送物资非常方便,修城用的青砖和石料,可以非常方便的运输。


文章TAG:城墙土怎么使用  城墙  下雨天  城墙土怎么使用  土城墙遇到下雨天怎么办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