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清醒时吃东西,是谁告诉你这食物是什么味道的呢。写《烧饼歌》这本书的起源是这样的,(以下皆为传说)原来刘伯温曾为朱元璋写过一本谶书,名叫《烧饼歌》,刘伯温临死前吃一口烧饼和这事有关,原来伯温知道老朱早上爱吃烧饼,饭碗下面还能扣什么呢,刘伯温在明朝只做了6年的官,最后被朱元璋选中的新丞相胡惟庸下毒毒死了,临死前,刘伯温向儿子要了一个烧饼,对着烧饼狠狠咬了一口,为何临死前他要吃一口烧饼呢。

1、在梦中梦到吃东西或喝饮料,会真的有味道是怎么回事?

在梦中梦到吃东西或喝饮料,会真的有味道是怎么回事

这是个好玩的问题,科学爱好者报到。首先,这绝对是一种正常的现象,所有人都能遇到,所谓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嘛,其实,咱可以琢磨一下:你在清醒时吃东西,是谁告诉你这食物是什么味道的呢?舌头?不,味蕾只是“接收器”,真正负责解读、分析、储存味道信息的,是我们最神奇的器官——大脑。别看大脑谁都有,但我们对大脑的了解还不如对月球的多,对大脑的运作方式,我们更是所知甚少,

所以,我现在只能将大脑比作电脑:我们所受的教育、本能、习惯等是这部电脑的“操作系统”;视、听、触等各种感官是键盘,负责输入;各部分大脑皮层则是处理器,记忆相当于内存。睡眠时,我们的大脑并不是“关机”状态,而是“待机”状态,梦境,则是“待机”时不受控制的“潜意识”的表现,它是一套隐藏的操作系统,可不是屏幕保护。

清醒时,潜意识会被忽略,甚至被主意识压制,但在睡眠时主意识消失,它就自由了,开始奔放了,以问题中的梦境为例,潜意识会霸占我们脑皮层“残留”的清醒部分,调出记忆中喝柠檬茶的场景,再现一遍。但奔放的它不会老老实实地还原,而是会随意增减、调换、掺杂各种元素,让梦境杂乱无章,有时甚至荒诞怪异,地点瞬移、人物改变甚至随机“合成”陌生的人或场景。

这些人或场景被模糊的保存下来,未来生活中遇到相近人、物时,大脑搜索记忆时就会自动将其与保存的模糊梦境相匹配,形成“梦里见过你”的奇葩现象,再说味道,你肯定也遇到过梦中食物味道改变或消失的情况,这都是潜意识随机调换各种要素的结果。问题中说味道没变,那只是潜意识懒得去换它而已,我们的大脑至今也没能研究出我们的大脑是如何运作意识的,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切都是构建在我们的大脑中的,大脑就是我们,就是世界。

2、刘伯温为何死前要吃一口烧饼?

2、刘伯温为何死前要吃一口烧饼

看历史不要相信野史,野史只是历史的一个补充和附会,历史上的刘伯温并非你想象的那么牛逼。“什么前世诸葛亮,后世刘伯温”都是扯淡!既然说刘伯温能掐会算,上知天文,下晓地理,怎么就没看透朱元璋是一个冷酷的皇帝?怎么没算到自己被他害死的结局?说实话,真实的刘伯温(1311~1375)年轻时并没有什么出彩的地方,最高官职不过是元朝的一个县令,

刘伯温是元朝青田县南田乡(今浙江温州市文成县)人,从小聪慧,12岁考中秀才。14岁即赴省府读书,学习努力刻苦,得到了老师的好评,(古代这样的人不鲜见)元统元年(1333年),刘伯温赶往元大都参加会试,金榜题名,考中了进士。这一年刘伯温22岁,刘伯温踏入仕途的时间点没“算”对,此时正值兵荒马乱、战火纷纷的元末。

朝廷哪顾得选官,因此刘伯温在家闲赋了三年,公元1336年,25岁的刘伯温才被元朝政府选授为江西高安县县令。他在基层一干就是5年,在任上两袖清风,他的座右铭是:“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位卑不敢忘国,”刘伯温刚正不阿,棱角有余,圆滑不足,势必得罪了一些权贵。伯温受到了贪官污吏的弹劾,面对腐败的官场,洁身自好的他愤然辞官,之后返回了青田县,

古语云:“三十而立”。30岁正是人生黄金时代,正是为国家效力的时候,然而,元末的黑暗统治却不给伯温机会,伯温就像当初的诸葛亮一样,过起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隐居生活,难道刘伯温和诸葛亮一样,在等待一位明主“三顾茅庐”吗?公元1360年,正是元末群雄争霸的时候,元朝行将就木,谁来执掌牛耳?朱元璋和强大的汉王陈友谅的火拼达到了白热化。


文章TAG:梦到吃烧饼是怎么回事  回事  梦到  烧饼  味道  梦到吃烧饼是怎么回事  会真的有味道是怎么回事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