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什么叫第四纪

十二年 十二生肖轮一回 岁星(木星)绕地球一周约需十二年,故古称十二年为一纪。 《国语·晋语四》:“文公 在 狄 十二年, 狐偃 曰:蓄力一纪,可以远矣。” 韦昭 注:“十二年,岁星一周为一纪。” 16

什么叫第四纪

2,历史上狄仁杰是文人还是武人

文人,还是状元
文人大臣
文人。
狄仁杰(630—700)字 怀 英,生 肖 虎,汉族,唐 代 并 州 太 原(今山西省太 原 南 郊 区)人;唐(武周)时杰出的政治家,武则天当政时期宰相------------------------最大的文官。
狄仁杰是唐朝宰相,文官之首,当然是文人了
文人,

历史上狄仁杰是文人还是武人

3,文言文 狄梁公义救病孩

原文  狄梁公,性闲医药,尤妙针术,显庆中应制入关,见稠人广众,聚观如堵。有巨牌大字云:"能疗此儿,酬绢千匹"。即就观之。有富室儿,年可十四五,卧牌下,鼻端生赘,大如拳石,根蒂缀鼻才如食筋。或触之,酸痛刻骨。于是两眼为赘所绳,目睛翻白,痛楚危亟,倾刻将绝。恻然久之,乃曰:"吾能为也"。公因令扶起,即于脑后下针,针寸许,乃询病者:"针气已达病处乎"?病人颔之。公抽针而赘应手而落,双目登如初,曾无病痛。其父母眷且泣且拜,则以物奉焉。公笑曰:"吾哀尔命之危逼,吾盖急 病行志耳,吾非卖伎者"。不顾而去。 狄梁公,性闲医药,尤妙针术,显庆中应制入关,见稠人广众,聚观如堵。有巨牌大字云:"能疗此儿,酬绢千匹"。即就观之。有富室儿,年可十四五,卧牌下,鼻端生赘,大如拳石,根蒂缀鼻才如食筋。或触之,酸痛刻骨。于是两眼为赘所绳,目睛翻白,痛楚危亟,倾刻将绝。恻然久之,乃曰:"吾能为也"。公因令扶起,即于脑后下针,针寸许,乃询病者:"针气已达病处乎"?病人颔之。公抽针而赘应手而落,双目登如初,曾无病痛。其父母眷且泣且拜,则以物奉焉。公笑曰:"吾哀尔命之危逼,吾盖急 病行志耳,吾非卖伎者"。不顾而去。   译文;    狄仁杰爱好医术,特别擅长针灸。显庆年间(他)应皇帝征召入关,路上经过华州街市北面时,看到很多人在围观。  狄仁杰拉住马远远望去,看到一块高大的牌子,上面写着八个大字:能疗此儿,酬绢千匹。狄仁杰(下了车,)走上前去观看。原来是个富家的孩子,年纪约十四五岁,躺在招牌下面。孩子的鼻子下面生了个肿瘤,拳头那么大,根部连着鼻子,像筷子那么细。要是摸摸它,就感到刺骨的疼痛。(因为肿瘤大,)两只眼睛也被往下拉,两眼翻白。孩子的病情十分危急,气息奄奄。狄仁杰看了很心痛,于是说:“我能给他治疗。”孩子的父母及亲属(立即)叩头请求他医治,并叫人拉来车子,把一千匹绢放在狄仁杰旁边。狄仁杰叫人把孩子扶起来,用针在他的脑后扎进去一寸左右,便问孩子:“你的瘤子上有感觉吗?”病孩点点头。狄仁杰马上把针拔出来,刹那间肿瘤竞从鼻上掉落下来,两眼也顿时恢复了正常,病痛全部消失。  孩子的父母及亲戚边哭边磕头,一定要把一千匹绢送给狄仁杰。狄仁杰笑着说:“我是可怜你儿子性命危在旦夕。这是急病人之急,为病人解除痛苦罢了,我不是靠行医吃饭的。”狄仁杰径自离开了。

文言文 狄梁公义救病孩

4,中国福尔摩斯是谁

狄仁杰狄仁杰(630年-700年),字怀英,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唐代武周时期政治家,被誉为中国的“福尔摩斯”。狄仁杰,今山西太原人,出身于官宦世家,年轻时就中举进入官场,为官一生,刚正不阿。经电视剧《神探狄仁杰》渲染,更成为名声显赫的断案神探。史上的狄仁杰文武兼备,文能辅国,武能守边,一度官场起浮沉落,每每为官一方,都能尽心尽责,造福百姓。其实,狄仁杰之所以能够被世人当作“神探”,这得归功于一个荷兰人,这个人的名字叫:高罗佩。他将自己写的16个中长篇和8个短篇故事集在一起,统称《狄法官的破案故事》,即:《狄公案》。这些作品一经发表就引起了极大的轰动,狄仁杰被誉为中国的“福尔摩斯”。繁荣昌盛的武周之治,狄仁杰更是功勋卓著。狄仁杰的父辈都是为官之人,从小被耳濡目染,言传身教。有一次被人诬陷,官员在审理案件时,发现狄仁杰智慧非凡,才能出众,就推荐他做了一名法官。走马上任后,一年内就审理了上千件陈年旧案,而且,没有一起冤案,从此名扬天下,得到武则天的赏识和重用。自从做了法官,狄仁杰就处处维护法律尊严,秉公执法,清正廉洁,英明果断,甚至,敢冒死上谏。唐高宗时候,有两位大将误坎倒其父唐太宗墓地的柏树,高宗大怒,认为他们置自己于不孝之名,下令斩首这两位大将。狄仁杰直言相谏:按照律法,这两位大将罪不至诛杀,如今,就因为误坎了柏树被处死,天下将会怀疑君主的贤明仁义。高宗感觉狄仁杰言之有理,两位大将最终免于一死,狄仁杰也因此闻名遐迩。唐高宗和武皇后有一次出巡,让狄仁杰前去安排相关事宜,发现途中要经过一个叫“妒女祠”的地方。当地人都迷信说:只要穿着亮丽的人经过“妒女祠”,就会发生天灾人祸,所以,此地官员下令专门修一条供皇帝走的道路。狄仁杰却阻止说:贵为天子,只要出行,凡是经过的地方都会风调雨顺。官员只得作罢,狄仁杰又为老百姓做了一件大好事,不然,劳民伤财又得坑苦多少平民百姓,唐高宗知道后,对狄仁杰大加赞赏。武则天建立武周后,任狄仁杰为宰相。有一次,武则天对狄仁杰说:“有人说你的坏话,你是否想知道究竟是谁?”没想到,狄仁杰很平淡的说:“只要皇上认为他做的有错,他就虚心改过,皇上认为他做的没错,就是他的荣幸,至于是谁说我坏话,这并不需要深究,可见,狄仁杰是个胸怀磊落之人。”狄仁杰做宰相不久,有人诬告他谋反,狄仁杰被迫入狱,但是,他毕竟断案之多,摸得这些酷吏的伎俩,就先承认自己谋反,免受皮肉之苦,再从长计议。期间,他们还诱惑狄仁杰诬陷一个官员就可以减罪,狄仁杰不干,就抱着柱子猛撞,满脸是血。并大声怒吼道:“这不仁不义之事决不能做。”后来,他想出一个好办法,撕了被子写了字条,夹在衣服的棉絮里,借口天气变热让毫无防备的狱卒把棉衣交给了他的儿子。儿子见后立马面呈武则天,武则天查明真相后释放了狄仁杰,但狄仁杰还是被贬官降职,当了县令。即使做了县令,狄仁杰也是竭尽所能,心系百姓,百姓个个都对他怀抱感恩之情。后来,契丹族进犯我国北部,武则天就召回狄仁杰前去抵抗,契丹首领闻听狄仁杰大名,不战而退,百姓们争相称颂。狄仁杰功劳显赫,武则天亲授紫袍,题字表彰,并很快复任其宰相官职。武则天曾经想把自己的侄儿立为太子,狄仁杰为保大唐江山不落在外姓人手里,极力劝说武则天,以姑侄关系和母子关系作对比,孰轻孰重来权衡,最后,说服了武则天,又召回了李显做太子,使大唐社稷得以传承。狄仁杰还善于举贤荐能,武则天想要一个能胜任宰相的人才,狄仁杰就向她推举官员张柬之,作为宰相。张柬之是最合适不过的人选,但武则天只是给他升了官职,过了不久,武则天又让狄仁杰推选能做宰相的人。狄仁杰说:“之前推荐的张柬之就是做宰相的奇才,但是,还没有被任用,武则天这才让张柬之当了宰相。”仅管张柬之当时已经很老了,也没有被嫌弃。狄仁杰为朝廷推举人才数十人,都成为有名的大臣,因为,他认为国家的强盛离不开卓越的人才。狄仁杰死后,宰相张柬之发动了政变,拥立唐中宗李显恢复了大唐天下,狄仁杰为延续大唐王朝起了不可磨灭的重要作用。武则天对狄仁杰非常尊重,把他尊称为“国老”,从来不叫他的名字,每每争辩都会诚服狄仁杰的意见。并且,每次上朝,武则天都让狄仁杰免于跪拜叩首,怕他老了身子骨受不了,还告诉朝中官员,不是比较大的事就不用惊扰狄仁杰,狄仁杰去世后,武则天曾痛心哭诉,感觉朝堂都空了,怨苍天不该过早的夺走她的国老,并为狄仁杰举行了隆重的哀悼礼节。天宝六载,狄仁杰与张柬之、魏元忠等八人一同配享太庙,附祭于中宗庙廷。武则天对狄仁杰如此的真诚,却被一些闲来无事的作者杜撰出一些荒唐故事:武则天一辈子都暗恋着狄仁杰,被狄仁杰的浩然正气所拒绝。这些八卦话题历史无法考证,我们只能一笑而过。

5,戎狄是一个国家还是一个民族

春秋时居民中有华夏和戎、狄、蛮、夷的区分。南蛮,南方是蛮;东夷,东边是夷;西戎,西边叫戎;北边,叫狄。戎和狄主要分布在今黄河流域或更北和西北地区。蛮夷是蛮夷戎狄的统称。蛮夷戎狄 相对应的现在的民族或国家 东夷,西戎,南蛮,北狄。 春秋时居民中有华夏和戎、狄、蛮、夷的区分。各诸侯国经济文化上较先进而自称华夏,他们把较为落后的小国或部称之为戎、狄、蛮、夷。不少戎、狄、蛮、夷和华夏错杂在一起的。 戎和狄主要分布在今黄河流域或更北和西北地区。北戎、山戎分布在今河北和辽宁等地。姜戎、陆浑之戎本在今甘肃一带,后来被迫迁徙到今豫西。在周的南面有扬拒、泉皋、伊洛之戎。鲁的西境也有戎人。在卫都的城墙上可以望见戎人的村落。晋国的周围都是戎狄人,故《左传》说:“晋居深山戎狄之与邻。”北狄 狄分为白狄、赤狄和长狄。白狄在今陕西一带。赤狄中分布在今晋东南一带。长狄 之名见于《左传》,具体情况不详。东夷 夷分布在今山东、安徽、江苏北部一带。莱夷在齐的东面,淮夷分布在淮河中下 游。《左传》中提到东夷,《论语》中提到九夷,大约都是居住在今山东一带的夷人。 见于《左传》的小国介和根牟,即东夷人所建立。诸夷中以淮夷为最强大,并不断和鲁发生冲突。淮夷还参加楚主持的盟会,又随楚伐吴。莱夷和齐是世仇,《左传》中齐伐莱的记载甚多,最后为齐所灭。群蛮和百濮 群蛮和百濮居于楚之南。楚与晋战于鄢陵,蛮人也出兵随楚。濮在江汉之南,或说在今云南一带。 据古书记载,戎狄多为“披发左衽”。《左传》说姜戎“饮食衣服不与华同,贽币不通,言语不达。”生活习惯、礼俗、语言的差异,把戎狄和华夏区分开来。但戎人中有姜姓、姬姓之戎,显然他们和周人本为同族人,只是出于历史或文化的原因,使他们分道扬镳。尽管戎狄和华夏在文明程度上有差距,但这对彼此交往并无太大妨碍,如周王曾娶狄女为后,晋献公、文公都娶戎族女子为妻。历史中的戎狄 春秋早期,戎狄势力很盛,中原华夏诸小国受其威胁较严重,即使晋、齐等大国也经常要遭到戎狄的侵袭。从春秋中期开始,华夏各国有了较大发展,特别是通过称霸而相互联合,增强了对戎狄的防御能力,不少的戎狄渐被华夏所征服。赤狄、白狄大部分为晋所灭,齐灭莱夷,秦灭西戎,楚国吞并数量甚多的蛮人或濮人的小国。由于各族长期和华夏聚居在一起,不断相互影响,文化礼俗等方面的差别日趋减少。到春秋末年,原来散居于中原各地的戎狄蛮夷差不多都已和华夏融合在一起了。 东夷从民族学的角度看已经不存在了,完全汉化了。西戎的一支——秦人融入了汉族社会,并成为第一个大一统帝国的塑造者;其余部分则西迁或被吞并,现在谁是西戎已经很难说清。至于所谓南蛮的百越,现在在云南的少数民族几乎都可以算,越南也是。北狄早就不存在了,历史上的鲜卑等民族早就融合。但是从广义来看,蒙古族似乎也可以符合这个名字的最初意义。
东夷,西戎,南蛮,北狄。 春秋时居民中有华夏和戎、狄、蛮、夷的区分。各诸侯国经济文化上较先进而自称 华夏,他们把较为落后的小国或部称之为戎、狄、蛮、夷。不少戎、狄、蛮、夷和华夏 错杂在一起的。 戎和狄主要分布在今黄河流域或更北和西北地区。北戎、山戎分布在今河北和辽宁 等地。姜戎、陆浑之戎本在今甘肃一带,后来被迫迁徙到今豫西。在周的南面有扬拒、 泉皋、伊洛之戎。鲁的西境也有戎人。在卫都的城墙上可以望见戎人的村落。晋国的周 围都是戎狄人,故《左传》说:“晋居深山戎狄之与邻。” 狄分为白狄、赤狄和长狄。白狄在今陕西一带。赤狄中分布在今晋东南一带。长狄 之名见于《左传》,具体情况不详。 夷分布在今山东、安徽、江苏北部一带。莱夷在齐的东面,淮夷分布在淮河中下 游。《左传》中提到东夷,《论语》中提到九夷,大约都是居住在今山东一带的夷人。 见于《左传》的小国介和根牟,即东夷人所建立。诸夷中以淮夷为最强大,并不断和鲁 发生冲突。淮夷还参加楚主持的盟会,又随楚伐吴。莱夷和齐是世仇,《左传》中齐伐 莱的记载甚多,最后为齐所灭。 群蛮和百濮居于楚之南。楚与晋战于鄢陵,蛮人也出兵随楚。濮在江汉之南,或说 在今云南一带。 据古书记载,戎狄多为“披发左衽”。《左传》说姜戎“饮食衣服不与华同,贽币 不通,言语不达。”生活习惯、礼俗、语言的差异,把戎狄和华夏区分开来。但戎人中 有姜姓、姬姓之戎,显然他们和周人本为同族人,只是出于历史或文化的原因,使他们 分道扬镳。尽管戎狄和华夏在文明程度上有差距,但这对彼此交往并无太大妨碍,如周 王曾娶狄女为后,晋献公、文公都娶戎族女子为妻。 春秋早期,戎狄势力很盛,中原华夏诸小国受其威胁较严重,即使晋、齐等大国也 经常要遭到戎狄的侵袭。从春秋中期开始,华夏各国有了较大发展,特别是通过称霸而 相互联合,增强了对戎狄的防御能力,不少的戎狄渐被华夏所征服。赤狄、白狄大部分 为晋所灭,齐灭莱夷,秦灭西戎,楚国吞并数量甚多的蛮人或濮人的小国。由于各族长 期和华夏聚居在一起,不断相互影响,文化礼俗等方面的差别日趋减少。到春秋末年, 原来散居于中原各地的戎狄蛮夷差不多都已和华夏融合在一起了

6,赑屃象征着什么

贔屃(音毕戏 拼音:bìxì),又名霸下:形似龟,好负重。一冲在各地的宫殿、祠堂、陵墓中均可见到其背负石碑的样子。在龙子的各类说法中赑屃一般都排在九子之首。传说霸下上古时代常驮着三山五岳,在江河湖海里兴风作浪。后来大禹治水时收服了它,它服从大禹的指挥,推山挖沟,疏遍河道,为治水作出了贡献。洪水治服了,大禹担心霸下又到处撒野,便搬来顶天立地的特大石碑,上面刻上霸下治水的功迹,叫霸下驮着,沉重的石碑压得它不能随便行走。霸下和龟十分相似,但细看却有差异,霸下有一排牙齿,而龟类却没有,霸下和龟类在背甲上甲片的数目和形状也有差异。霸下又称石龟,是长寿和吉祥的象征。它总是吃力地向前昂着头,四只脚拼命地撑着,挣扎着向前走,但总是移不开步。我国一些显赫石碑的基座都由霸下驮着,在碑林和一些古迹胜地中都可以看到。 对于贔屃的起源有两种说法:一是龙与龟图腾的直接结合。二是玄武的变体。 以下就对这两种说法进行阐述。 一龙龟说 根据摩尔根闻一多的图腾学说,可以将图腾的形成分为以下几种: 1:合婚图腾,表示两族的联姻关系,两族徽根常作为并置排列形,或连体排列,或作交连形。此为合婚族徽根。 2:父母双亲系分化的子女系图腾,作为父母双亲组徽根连体排列,并以下传血亲的族根为主体位。即若以母系下传则以母系徽根为本体复合父系徽根,反之亦然。 3:子女氏族重新册命分氏,另立原生图腾,本氏原生图腾为主体形象,或所自出祖先氏族徽根铭于原生图腾形象某侧的次要地位,复合为新的族根。 所以说,贔屃的形成是以龟图腾为主,龙图腾为辅的一个复合衍生族徽。是一个氏族的象征。 但这种说法仅是从理论上得到的,而在考古方面没有得到证实,所以说这种说法仅是种猜测。 二玄武说 《楚辞。远游》:“召玄武而奔属”,王逸注:“呼太阳神使承卫也。”洪兴祖补注:“说者曰:”玄武为龟蛇,位在北方曰玄,身有鳞甲故曰武。“蔡曰:”北方玄武,介虫之长。“《文选》注:”龟与蛇交,曰玄武。“《礼记。典礼》注:”行前朱鸟而后玄武。“孔颖疏:”玄武,龟也。“《后汉书。王梁传》:”玄武,北方之神。“ 可见玄武是龟与蛇的联合体。是古代颛顼族的族徽。颛顼族与东夷太昊,北狄黄帝,西戎炎帝均有血缘关系。黄帝天鼋氏,少昊玄枵(鸷)又作玄嚣。玄嚣为苍龙,枵为凤,即风姓。玄枵与玄嚣分别表示了少昊与太昊间的联系。嚣、鼋,上古皆鱼属。所以轩辕裔鲧又写作鲧,实际是鼋,三足鼋为能。颛顼亦鼋属,为大龟,龟亦鱼类,即有甲之鱼。所以《山海经》说颛顼死则复苏,化为鱼妇,或半人半鱼。是示其祖先为鱼类。然北狄之地本是天鼋氏大本营,南下征服东夷太昊、少昊、蚩尤后接受蚩尤的蛇图腾,画蚩尤像威行天下,于是使蚩尤余部归降,进而融合,遂有黄帝族内的蛇族,并使其师卫于轩辕丘帝都四野。黄帝蚩尤族合族徽即是玄武,颛顼之父族为韩流(豚韦),为黄帝裔,故颛顼继承黄帝王族族徽玄武,为帝位象征,便是“北宫玄武”。 而自古“龙”即是“蛇”,这从以下几点可以看出: 1:从迄今为止的地下出土的文物来看,无论玉龙、陶器龙纹或用蚌壳、卵石摆的龙,形象都是蛇身。 2:古代典籍中保存了大量关于龙就是蛇的记载。王允在《论衡》里说:“龙或时似蛇,蛇或时似龙。”又说:“龙鳞有文,与蛇为神;凤羽五色,与鸟为君。”点明龙是神蛇。郑玄注《尚书大传》云:“龙,虫(蛇)之生于渊,行于无形,游于天者也。属天。蛇,龙之类也,或曰:龙无角者曰蛇。”《述异记》引民间传说:“水虺百年化蛟,蛟千年化为龙,龙五百年为角龙,千年为应龙。”确定龙是由蛇化来。 3:自古以来“龙蛇并提”几曾见过“龙鳄”连文,这是原始龙以蛇为原型,几千年来形成的民俗心理的反映。 4:《史记》与《汉书》中记述到刘邦酒后斩了一条白蛇,后来编选为赤帝子杀白帝子的故事。“帝子”当然是龙,可他的本相又是蛇。若没有千古相传的民俗作为心理依靠,刘邦岂能用这样的鬼话来愚弄人心? 5:从传统观念来看,龙未升天时,它的习性与蛇相同,也是蛰伏再泥土中。所谓“龙蛇之蛰”(《易。系词下》)“龙蛇泥蟠”(《后汉书。张衡列传》),而蛇得了神性也可“腾云驾雾”(《韩非子。难势》) 6:原始龙的形象,在上古时代就通过族群迁移和族间文化交流向域外传播了。古印度佛经中多龙王、龙女故事。但龙的概念,实自古代中国传入的。从佛经经典,对龙的描写来看,龙也是蛇属之长。《善见论》卷一七:“龙者,长身、无足。”显然是原始龙蛇的本体。 7:汉人尝把蛇与龙联系起来看,因为从形体上看,蛇与龙极相似,在十二属相中,民间称蛇为“小龙”,又称蛇蜕(蛇皮)为“龙皮”,宜兴一带有俗语云:“成了龙,还是蛇肚里出生”湖南歌谣中有“南蛇蜕皮就变龙”的歌词。《梦广杂记》卷十说:“潮州土俗,以蛇之有青色者为青龙,奉之如神。每岁二月望到,经涂为舆,管弦钲鼓,舁之以迎。名曰迎青龙。” 8:明杨基《眉庵集》八《天妃宫题赠道土沈雪溪》诗:“月明贝阙金银气,日暖龙旗贔屃纹。”杨慎《引庵全集》八一《龙生九子》:“俗传龙生九个,……一曰贔屃,形似龟,好负重,今石碑下龟跌是也。” 由以上我们可以得出:再古代蛇与龙是一体的,蛇既是龙,龙既是蛇。又因为有“龙,介虫之长;麟,毛虫之长;凤,羽虫之长;龟,介虫之长。”所以在民间蛇与龟的结合,常被龙与龟的结合替代。 由此可以得出:赑屃由最初的龟状(玄武)演变为龙头龟状,这也是民间流传很广的玄武形象。 这种说法有一定的根据,因为在唐宋之前的赑屃头为龟形,状玄武,以后逐渐龙化,致明清纯为龙首,独角,角于头顶中身生。 贔屃,龙之子,是我国独特文化的一个表现,是中华文明几千年沉积的结果。是广大劳动人民的智慧,在经意或不经意间创作出来的文明结晶,值得我们珍惜。 龙:龙生九子 一说:囚牛 |睚眦| 嘲风 | 蒲牢 | 狻猊 | 赑屃 | 狴犴 | 负屃 | 螭吻

文章TAG:什么  第四  第四纪  文狄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