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盐是不是5味之首5味分别是什么

酸 甜 苦 辣 咸 盐是五味之首.盐所含的东西是身体不可缺少的,是必须的.

盐是不是5味之首5味分别是什么

2,中医五味指的是

所谓五味,是指药物有酸、苦、甘、辛、咸五种不同的味道,因而具有不同的治疗作用。
辛甘酸苦咸五种药味

中医五味指的是

3,五味是讲的是那几样

五味 中药学名词。即辛、酸、甘、苦、咸
酸甜苦辣咸
酸甜苦辣咸
酸甜苦辣咸

五味是讲的是那几样

4,五行五色五味分别指什么

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所对应的方位:东为木、南为火、中为土、西为金、北为水;所对应的五色:青为木、赤为火、黄为土、白为金、黑为水;所对应的五味:酸为木、苦为火、甘为土、辛为金、咸为水。

5,什么是中药四气五味

四气五味是中药的性质与味道所产生的不同作用。 四气又称四性,就是寒热温凉四种药性。疾病有热证和寒证之分,寒凉药多具有清热、泻火、解毒的作用,常用于阳证、热证疾病的治疗。温热药多具有温和、救逆、散寒等作用,常用于阴证、寒证的治疗。 五味是指药物的辛、甘、酸、苦、咸五味,不同的味有不同的作用。如辛味药能发散、能行气血,适用于表证和气滞血瘀等证;苦味药能泻能燥,适用于热证和湿证;酸味能收敛,适用于盗汗、遗精、久泻等;咸能软坚,适用于便秘、肿块、瘰疠等症;甘即甜味,能补能缓,适用于虚弱或和缓、拘紧疼痛等症。
中药的四气又称四性,就是药物具有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 五味,就是指药物具有酸、苦、甘、辛、咸五种不同的味道。 四气、五味均是反映中药性能的概念。 四气即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它反映药物在影响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方面的作用倾向,是说明药物作用性质的重要概念之一。 药物中的辛、甘、酸、苦、咸五种不同之滋味,不同的药味,具有不同的治疗作用。此外,尚有淡、涩二味,习惯上淡附于甘,酸与涩功效相似,不另立淡涩,仍以五味为主。 1、辛味 口尝有麻辣或清凉感,有的具香气,能发散解表、行气活血、温肾壮阳,适用于外感表症、气滞血瘀症、风寒痹症、肾阳虚亏症等。如荆芥、紫苏、陈皮、木香、当归、郁金、韭菜子、蛇床子、菟丝于等。 2、甘味 口尝味甜,能调和脾胃、补益气血、缓急止痛,适用于机体虚弱,功能不足之症,和某些拘急挛痛,并能调和药性,如甘草、党参、熟地、饴糖、黄精、枸杞子等。 淡味 能渗湿利水,治疗水肿、泄泻、淋浊、癃闭、小便不利等症,如茯苓、猪苓、泽泻。 3、酸(涩)味 具收敛、固涩作用,适用于自汗、盗汗、久泻脱肛、尿频失禁、遗精带下、崩漏下血等症。如龙骨、牡蛎、山茱萸、赤石指、禹余粮、罂粟壳、桑蝶蛸、覆盆子、芡实、莲子、金樱子、陈棕炭、仙鹤取等。 4、苦味 能清热解毒、燥湿、泻火、降气、通便,适用于热症,湿热症、痈肿疮疡、喘咳、呕恶等症,如山栀、大黄、黄连、苦参、杏仁、厚朴等。 5、咸味 能软坚散结、泻下通便、平肝潜阳,适用于大便秘结、瘰疬痰核、瘿瘤、肝阳头痛眩晕,如海藻、昆布、芒硝、肉苁蓉、羚羊角、石决明等。 气(性)、味是药物性能的两个方面,两者密切联系,共存于一体之中,决定着药物不同的功能和主治,因此,必须把气和味两者结合起来分析,才能做到对药物的全面认识和正确使用。如同性药物有五味之差,同味药物各有四气之不同,同一温性药物有辛温(苏叶、生姜),酸温(五味子、山萸肉)、甘温(党参、白术)、苦温(苍术、厚朴)、咸温(蛤蚧、肉苁蓉);同一辛味药物有辛寒(浮萍)、辛凉(薄荷)、辛 温(荆芥)、辛热(附子)、辛平(佩兰)。性味组合相同的同类药物,其主要作用大致相近,如苏叶、荆芥、葱白均辛温,都有发汗解毒的作用。性味不同的药物,功效有别;性同味异、味同性异功效上有相同和相异之点,如同为寒性之药,它们共同之处为清热,由于味异而不同之点更多,栀于苦寒清热泻火、凉血解毒,芦根甘寒清热生津,浮萍辛寒疏散风热、利水退肿;地龙咸寒清热定凉,通痹平喘,五倍子酸寒 收敛降火。又如同为甘味之药,共同之处均有补益作用,然黄芪人参甘温补气、石斛、天花粉甘寒清热生津,柏子仁甘平养心安神。更有一性而兼两种以上味者,体现了药物作用的多面性,如桂枝辛甘温,当归甘辛温,按药物功效之主次,药物的味亦有一定的序列。 在科学高度发展的今天,如何研究中药的作用,仅仅依据药物的四气五味是远远不够的,各种药物的作用,都是它含有成分的生理效应,是有一定的物质基础的,如辛味药含挥发油、皂甙,甘味药含糖类及一些营养物质,酸味药含有机酸等,苦味药含生物碱、黄酮类物质,咸味药含有一些无机盐类物质,所以必须引进现代药化、药理等科技知识加以研究、整理、提高
中药的药性,有寒、热、温、凉,称四性。药物的味有辛、甘、酸、苦、咸,称五味。

6,食物四味的简述

食物的“四性”与“五味” 祖国医学早就有“药食同源”之说,许多食物即药物,它们之间并无绝对的分界线,古代医学家将中药的“四性”、“五味”理论运用到食物之中,认为每种食物同样也具有“四性”、“五味”。 食物的“四性” 又称为四气,即寒、热、温、凉。 寒和凉的食物能起清热、泻火、解毒的作用,如在炎热的夏季可选用:菊花茶、绿豆汤、西瓜汤、荷叶粥、苦瓜茶等,可清热解暑、生津止渴等。 热和温的食物能起温中除寒的作用,如严冬季节选用姜、葱、蒜之类食物,以及狗肉、羊肉等等,能除寒助阳、健脾和胃、补虚等等。 食物除“四性”外,尚有性质平和的“平性”食物,如谷类的米、麦、及豆类等。 食物的“五味” 即辛、甘、酸、苦、咸。食物的性味不同,对人体的作用有明显的区别。 辛味食物:祛风散寒,舒筋活血,行气止痛,如生姜可发汗解表、健胃进食;胡椒可暖肠胃、除寒湿;韭菜可行瘀散滞、温中利气;大葱可发表散寒等。 甘味食物:补养身体,缓和痉挛,调和性味。如白糖可助脾、润肺、生津;红糖可活血化瘀;冰糖可化痰止咳;蜂蜜可和脾养胃、清热解毒;大枣可补脾益阴。 酸味食物:可收敛固涩,增进食欲,健脾开胃。如:米醋可消枳解毒;乌梅可生津止渴、敛肺止咳;山楂可健胃消食;木瓜可平肝和胃等。 苦味食物:燥湿、清热、泻实。如苦瓜可清热、解毒明目;杏仁可止咳平喘、润肠通便;枇杷叶可清肺和胃、降气解暑;茶叶可强心、利尿、清神志。 咸味食物:软坚散结,滋润潜降。如食盐可清热解毒、涌吐、凉血;海参可补肾益精,养血润燥;海带可软坚化痰、利水泻热;海蜇可清热润肠。 每种食物都有不同的“性味”,应把“性”和“味”结合起来,才能准确分析食物的功效。如有的食物,同为温性,有甘寒、甘凉、甘温之分,如姜、葱、蒜。因此不能将食物的性与味孤立起来,否则食之不当。如莲子,味甘微苦,有健脾、养心、安神作用;苦瓜,性寒,味苦,可清心火,是热性病患者的理想食品。 传统医药理论认为,辛入肺,甘入脾,酸入肝,苦入心,咸入肾。肝病忌辛味,肺病忌苦味,心肾病忌咸味,脾胃病忌甘酸味。因此我们只有对“五味”有了全面的认识,才能在饮食中吃得更合理,更科学,才能取得药食兼用的功效。---------------------------------------------------------------------------------------------- 中医和西医都讲饮食养生,叫法不同,西医叫饮食保健,中医和西医有什么不同,西医主要注重营养成分,比如蛋白质、脂肪、糖、维生素、矿物质、水,现在还加上膳食纤维等七大营养素。中医讲饮食首先是性味,就是食物的性质,把食物性质分成五大类,叫做温、凉、寒、热、平,也就是说有热性食物、温性食物、平性食物、凉性食物和寒性食物。 什么是热性食物,花椒、辣椒都属于热性食物,温性食物像荔枝、桂圆、大枣等,最多的是平性食物,米、面等日常食品。凉性食物包括丝瓜、冬瓜,还有寒性比如西瓜、西红柿、苦瓜,不同的食物有不同的性质,吃的时候要注意。 第二点是食物的味道,也就是辛、甘、酸、苦、甜,辛就是辣,比如辣椒、葱、蒜,甘味的东西最多,甘不一定口感非常甜,面粉、大米都叫甘味,非常适合饮食养生。酸比如西红柿、山楂,最苦的是苦瓜,其他像莴苣、芦笋,包括咱们喝的啤酒,都有淡淡的苦味,还有一个就是咸,比如海带。 中医有些说法像食养、食疗、药膳,这些都不一样。所谓食养就是饮食养生,生活能量必须从食物里来,那么一日三餐吃饭合理调养,保证身体健康,叫做食养。食疗是饮食治疗,用食物治疗一些慢性疾病。再有就是药膳。药膳是在食物里有意识的加入一些中药,比如煮粥时加些绿豆,绿豆有清热解毒的作用,所以绿豆既是中药又是食物,药食两用,就叫做药膳。中医讲求药食同源,于是就有了食养,食疗、药膳这些传统的养生方法,也就是说我们用一日三餐就能调养身体,甚至是治疗一些疾病。 传统养生有几个特点,第一叫做天人相应,一般讲吃时令蔬菜,为什么吃时令蔬菜,就是这个季节产的蔬菜这个季节吃非常有好处,比如夏天西瓜和黄瓜比较多,从中医角度这些是寒凉性质,夏天天气热,吃西瓜有清热解暑的作用,可是反过来,如果冬天吃寒凉食物肯定对肠胃造成不适,冬天合适吃温热食物,这些叫做天人相应。还有不同地区,比如西北地区比较干旱,吃滋阴食物比较好,东南部地区比较热,而且比较潮湿,应该吃清热燥湿的食物,这叫做因地制宜。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从中医讲叫春温、夏热、秋凉、冬寒,不同的季节对人,对生物也不一样,叫做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第二个特点是调补阴阳,症状轻的时候用不着到医院治疗,用食疗方法平衡阴阳,比如说这个人是热性体质,适当让他吃一些寒凉食物,寒性体质人的就给他吃一些热性食物。 怎么能知道自己是虚还是不虚,教大家一个窍门,一说虚肯定人比较瘦弱,浑身没劲、打不起精神,中医分气虚、血虚、阴虚、阳虚,气虚的主要症状是浑身没劲,没有精神,吃东西不香,走路没劲。血虚是脸色、口唇苍白,不红润,是贫血的症状。中医有一句话,叫阳虚生外寒,阴虚生内热,阳虚病人典型的症状是畏寒肢冷,所谓畏寒就是怕凉,肢冷是手脚凉。阴虚生内热,首先表现是五心烦热,手脚心热、心口窝烦热,还有是口燥咽干,喝水不解渴,另外大便干燥。 1、气虚:浑身无力,没有精神,食欲不振。 2、血虚:嘴唇、脸色、指甲颜色浅淡。 3、阳虚:畏寒、肢冷。 4、阴虚:手心发烫、心口烦热、咽干舌燥、大便秘结。 如果有阴虚症状,应该吃些枸杞子、百合、银耳,这些都有滋阴作用;补阳吃些温热食物,羊肉、虾等都补阳。有一点需要注意叫审因用膳,不同的人吃的不一样,有些人的体质偏于寒凉体质,一吃凉东西就感觉胃不舒服,中医叫脾胃虚寒,这样的人在吃饭时尽量吃些温热食物。有些人是热性体质,应该吃凉性食物。再有年龄不一样,吃的应该不一样,比如儿童脾胃不太好,一定要吃容易消化的食物,而且儿童的胃肠系统发育不完全,正在处于发展过程中,喂养一定要适度。青年、中年脾胃非常强健,没有什么问题。老年应该注意消化功能减弱,为什么古人提倡老年人要喝粥,粥的营养很丰富,可以加很多东西,不是简单的大米粥,因为粥经过煮熟以后非常容易消化吸收,对老年人非常好。 合理的膳食原则是什么,第一吃的时候首先考虑营养成分要齐全,要合理搭配,另外吃东西一定要注意定时定量,还有饮食应该清淡,怎样才是清淡,第一条低糖,第二条低盐,第三条低脂,第四条低胆固醇,最后一条低刺激。 现在提倡当顿蔬菜当顿一定要吃完,蔬菜如果炒完吃不了放起来,再吃随着时间的延长,蔬菜里产生亚硝酸盐,亚硝酸盐是引起胃癌的一个原因,所以千万别吃剩菜剩饭。尤其是夏天,蔬菜最好当天买当天吃完,越新鲜越好。 咱们老说饮食,说到饮食什么叫饮食,就是吃饭,什么叫饮,饮是水,食才是饭,饮在前,食在后,说明水比食物还重要。早晨起来时,起床后喝一杯水,很快被胃吸收,吸收后进入血液,有效的稀释血液能够防止心脑血管疾病。吃早餐时,我个人的习惯供大家参考,早晨喝一杯豆浆,早餐到中餐这段时间喝茶,中午吃饭一定要有汤,下午接着喝茶,晚上煮粥,品种越多营养价值越好。睡觉之前喝一杯奶,这样一天水的量绝对没问题。 水有很多好处,可以促进代谢,最明显的排除毒素,防止血栓、便秘、痛风,但是喝水也要科学的喝,一天不要喝得太多,如果偏多会给心功能和肾功能增加负担,一般提倡除了一日三餐之外,单独喝水应该是1.5升到2升。喝水还分主动喝水和被动喝水,很多人喝水是被动喝水,感觉口渴了再喝水,最好是时不时喝两口水。但是有些人要注意不要喝太多水,第一是肾功能不好的人,因为肾功能不好排尿作用差,不能及时排尿,在体内潴留会出现问题。再有是心功能不好的人,运送水的能力降低,喝太多增加心脏的负担。 茶这种饮料在中国有几千年的历史,从中医讲喝茶也有讲究,夏天喝绿茶,冬天喝红茶,春秋两季喝花茶。为什么不同的季节要喝不同的茶,这跟中医饮食养生里食物的性质有关系,这三种茶叶不一样,绿茶加工比较简单,含的成分比较多,但是从食性讲偏寒凉,夏天天气热,喝寒凉性质的茶有清热解暑的作用。冬天喝红茶,红茶经过酵制茶叶性质变成温性,冬天天气冷喝绿茶,有些脾胃虚寒的人就会不舒服,喝红茶就会避免这个弊病。春秋两季不冷不热的时候喝花茶,花茶介于红茶和绿茶之间,属于平性,有人说一年四季喝花茶行不行,也可以,但是讲究夏天喝绿茶,冬天喝红茶,春秋喝花茶。
酸/甜苦辣

文章TAG:五味  是不是  不是  分别  五味和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