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的划分区别是非常复杂的,我试举几例,以供参考。我认为造成差异的原因是在口头传承的过程中,只保留了读音,而不知道准确的字,所以误写为“耿古”,正确的写法应该是“亘古”,弄清自身的血统来源是普遍的心理需求,下面结合自己的经验来聊聊找到祖源的方法。

1、中国有一百多个姓氏,各姓氏最初是怎么划分区别的?

中国有一百多个姓氏,各姓氏最初是怎么划分区别的

姓氏的划分区别是非常复杂的,我试举几例,以供参考。一、以封地名为姓,此类较多,如:滕姓,周武王的弟弟叔绣封于滕,(今山东滕县西南),滕君的子孙就以封地为姓,称滕氏。二、以国名为姓,周代楚国的同姓国罗国。春秋时楚国灭罗,罗君的子孙就以国名为姓,称罗氏,三、以官名为姓。卜姓的先祖是周代的卜人,卜人专管占卜吉凶,他们的子孙就以官名为姓,称卜氏,

四、以字为姓。姓余的先祖是春秋时秦国大夫由余,他的后代以祖先的字为姓,称余氏,五、以谥号为姓。春秋时期,鲁桓公子庆父,号孟孙,子孙以其号为姓,是为孟氏,六、以出生地为姓。姚姓先祖为虞舜,虞舜生于姚墟(今河南濮阳南)。后代就以瞬的出生地为姓,称姚氏,七、以部落名为姓。古代西域有一部落名尉迟,北魏孝文帝推行汉化政策,将鲜卑族姓多改为汉姓,

2、怎么查到自家的家谱?

现代社会人口流动剧烈,很多家庭丢失了家谱,不知道自己的家族起源。弄清自身的血统来源是普遍的心理需求,下面结合自己的经验来聊聊找到祖源的方法,当今社会人口流动剧烈,很多家族已经遗失了家谱找到家谱的关键:字辈字辈也叫做字派,是中国传承了千年的取名形式。古人为了让后代能够区分相互之间的辈分而发明了字辈,所谓“立行辈所以分尊卑,定表字所以别长幼”,

表示辈分的字通常是姓后面的第一个字,例如新中国开国领袖毛泽东就是泽字辈。字辈最通常的形式是不讲究严格雅韵的诗,可以称其为类诗体,例如,衍圣公孔子家族的字辈历来都是由皇帝或者中央政府确定的,1919年的时候北洋政府给孔家批准的字辈为:“建道敦安定,懋修肇彝常,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族谱很容易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遗失,而字辈短小精干易于口口相传,另外字辈是在给孩子取名的时候经常要用到的,所以即便族谱很难保存下来,但是绝大多数家庭都记得自己的字辈,

对于那些想要重新找到自己祖源和族谱的家族来说,字辈就是突破的关键点。字辈又称为字派,由于内容短小精干而容易口口相传本人通过字辈找到祖源的过程例如,本人的家族就遗失了家谱,但是我们的字辈却代代相传,从老一辈那里我了解到家族的字辈是“惟今能显远,耿古善名扬”,本人姓陈,那么接下来就根据这个字辈来寻找全国陈氏当中是否也有字辈相同的家族。

很快就通过网络找到了字辈极其类似的家族,有三个不同版本:版本1:“惟今能显远,历代善名扬”,版本2:“惟今能显远,历久善名扬”,版本3:“惟今能显远,亘古善名扬”,三个版本的前五个字都一样,只是第六和第七两个字有差异。而我们家的字辈跟第三个版本最接近,只差一个字,我认为造成差异的原因是在口头传承的过程中,只保留了读音,而不知道准确的字,所以误写为“耿古”,正确的写法应该是“亘古”。

而上面的字辈出自北宋一个非常传奇的家族,父亲陈省华曾担任北宋的太子中允、鸿胪少卿、左谏议大夫、首都最高行政长官开封知府等官职,去世后获封秦国公爵位。陈省华可谓教子有方的典范,长子陈尧叟为北宋端拱二年的状元,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官拜北宋宰相,兼任枢密使,宋代的枢密使作为枢密院长官,与宰相共同负责军国要政,实则以宰相主政,枢密使主兵(清朝称呼枢密使为军机大臣)。

陈尧叟一人身兼宰相和枢密使两个职务,等于将政军大权集于一身,成为仅次于皇帝最有实权的人物,陈省华的长子陈尧叟为北宋端拱二年状元,宋真宗时期成为宰相次子陈尧佐为北宋端拱元年的进士,历任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宋仁宗时官至宰相。三子陈尧咨为北宋咸平三年的状元,历任翰林学士、工部尚书等职务,陈尧咨不仅是状元,而且善骑射,可谓文武双全,所以政治生涯后半期主要担任武职,曾任武信军节度使和天雄军节度使。


文章TAG:姓氏属性是怎么看的  家谱  查到  姓氏  属性  姓氏属性是怎么看的  怎么查到自家的家谱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