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大权独握是为了国家和人民,有的人是为了私欲;而王振显然是后者。没有了制约的王振第一件事就是把朱元璋挂的那块禁止宦官干政的铁牌摘了,然后为自己大修土木。对待官员和属下王振更是“顺我者昌逆我者亡”。著名的忠诚于谦就是因为不给王振行贿,而得不到升迁还差点丢了性命。而朱祁镇对王振又是信任有加,以至王侯公主都称其为翁父。
就这样明朝第一个宦官朋党就此诞生。如果仅仅满足一下自己私欲也情有可原,可王振还出卖国家。王振接受瓦剌部行贿,与其贵族走私。终于王振的一次任性,让瓦剌部首领也先愤怒了。也先分兵四路,大举攻明。面对来势汹汹的瓦剌大军,王振在没有任何准备的情况下;不顾邝埜、王直、于谦等大臣劝阻,怂恿朱祁镇亲征。两天,东拼西凑了20万大军。
为什么明以前封王都以秦王赵王魏王等命名,而清朝封王却以恭亲王、礼亲王等命名?
看了一圈答案,发现大多是答的文不对题的,所以尽管有很多回答了,但我还是想来说两句,题主问的其实是清朝的王爵封号名称的问题,很多答主都没有真正说为什么清朝的王的名号,不再用古代的国名,而是用一些好听的字来当封号。在我看来,原因是清朝建国之初,跟其它朝代不一样,后金时代的清朝,还不是封建国家,而是一个奴隶制国家,没有分封建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奴隶制国家的财产是人口,不是土地,所以分封是有的,但建国就没有了,这个传统导致了清朝后来不再以古代国名或地名来给作为王爵的封号,真正的原因就是这个。
上图是故宫所藏的醇亲王金印和印文回顾一样历史哈,清朝以前的亲王爵位的封号,基本上都是以“郡国”地名为封号,通常来说,封王的时候的那个封号,是有等级的。最高等级的就是用春秋时代的大国的名字来封,如秦王、晋王、齐王、楚王等,次一点就是春秋时代的一些小国,如宋王、鲁王等,再次一点就连春秋时代的小国都算不上的,只是后来的州名的,如湘王、桂王等等,这是模拟古代的分封建国之制,亲王的名号都是以地名作为封号。
而且这些地名实际上是显示等级的。比如朱元璋的儿子,秦王朱樉地位就比鲁王朱檀高,至于在南明时候,当了永历皇帝的桂王朱由榔,等级就更低了,因为他只是一个州名。尽管其实后来所谓的分封建国早已名存实亡了,其实不是清朝的时候,才不让亲王去京城以外建国的,唐宋时代的亲王,也都是只有封号而不建国,以致于唐代的亲王,都已经不去封地了,如唐高宗本来封晋王,但他并没有去今天的山西省当过王爷,而是一直留在京城混日子,宋太宗也当过晋王,实际上他也没有去过今天的山西省当王爷,而是一直留在京城当开封府尹,虽然如此吧,但唐、宋时代的亲王跟自己封号相同的那个地方仍然是有形式上的联系的,比如宋光宗被封为恭王(这个恭指的是地名恭州,跟清朝的恭亲王的那个不一样哈),每年恭州的地方官在宋光宗生日的时候要派人来给他送礼,当然,后来宋光宗当了皇帝,立即把恭州从升级为“府”,因为当了皇帝他特别高兴,所以给恭州赐了个喜庆的亲名字——“重庆”,这就是现在重庆市的地名的来历。
故宫所藏的宋光宗画像明朝虽然恢复了亲王到封地去的做法,比如朱棣是燕王,确实是在北平做他的王爷,不过明成祖造反成功以后,为了防止亲王跟着他有样学样,基本上收回了亲王在封地的权力,亲王们实际上只是人住在封地,并不管事,按明朝的官说,这叫“列爵而不临民,食禄而不治事”。那么清朝的封爵制度其实并不特别,跟唐宋是差不多的,惟一的不同是,没有像以前那样出现地名式的王爵,如秦王、晋王之类的,而是用一些好听的字来作封号如恭亲王、睿亲王、豫亲王、怡亲王等等,这是因为清朝建国之时,其实还在关外,当时的后金国的体制,还不是“封建国家”,而是“奴隶制国家”,后金体制看重的是人口而不是土地,所以分封的时候不是“封地”,而赐予人口,所以清朝的封爵制度就来了个根本性的变革,按清人的说法,叫做“诸王不锡土,而其封号但予嘉名,不加郡国”。
文章TAG:陕州 王以 历史名人 古人 古人王什么明 陕州历史名人王以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