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字为什么没有成为我们的常用字体呢。因为,繁体字的笔画大都在10画以上,有时甚至要20多画,繁体字的使用范围比简化字狭窄得多,而且它的使用群体的数量也少,繁体字蕴涵着文化意义,是毛笔书法最常采用的字体,同时也在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1、繁体字那么难写,为什么台湾那边还在写?
我觉得文字不存在是否难写的问题。汉语言文字作为大中华文化圈的主流文化载体,历经了千百年的发展和演变过程,每个字的产生都有着深厚的文化渊源,或象形,或形声,或会意,体现了华夏先祖的聪明和智慧,汉文字称得上是世界文化中的瑰宝。在中国文化特别是文字的传承和弘扬方面,台湾始终做得好于大陆,研究水平也相对高些,这应该是政治干预少的缘故,
中国大陆的情况恰恰相反,政治因素介入文化等社会生活领域几乎无孔不入。在文字改革方面,大规模的介入有两次:一是1955年颁布简化字方案,二是1977年第二次简化字方案,第一次颁布的简化字方案一直沿用至今,第二次试行一段时间后于1986年正式废止。实事求是地说,汉字简化是一种政治色彩浓重的文字改革运动,其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弊端是显而易见的:(一)忽视了文字的产生和发展规律,仅仅考虑到扫盲工作的需要,
2、在我们中国大陆为什么有那么多人对繁体字只认识却不会写?
中国的文字书写历史有三千年以上,文字一直在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也就是说一直在简化。尤其近代以来,更是成规模地进行简化运动,而文字本身的产生脱离不了对近于画面似的描蓦,原来被描蓦的社会生活如果不存在了,后人理解起来就有困难。因为理解困难而再难复制,汉字的简化又是有规律可遵循的。比如说,当占卜之风非常盛行的时候,甲骨刻辞内容量非常大,甲骨文会渐渐以简洁的线条把原来更像画面的文字变得更抽象化,
从西周到春秋、战国时期的金文也会越来越线条化取代原来的文字结构中的团团块块。除了文字本身的变化之外还有书法的变化,从甲骨文到金文的书写变,从金文到篆书的书写变化,民间使用的隶书、章草、楷书的诞生等。过去的书法是建立在实用的基础上,而现在的书法则变得越来越艺术化而不实用,汉字演变之后能认识已经不错了,因为几千年来的人类社会实在是变化太大。
3、繁体字的最大缺陷有哪些?
繁体字蕴涵着文化意义,是毛笔书法最常采用的字体,同时也在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地位,那么,繁体字为什么没有成为我们的常用字体呢?这是因为它有着最大的缺陷:笔画多,难书写,也难记。繁体字的使用范围比简化字狭窄得多,而且它的使用群体的数量也少,因为,繁体字的笔画大都在10画以上,有时甚至要20多画。
文章TAG:繁体字 难写 为什么繁体字那么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