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中的“三从四德”,对人性,对人生的三观没有现实意义。一,何谓“三从四德”。三从四德是封建社会规范女子一生的所谓道德规范。三从四德的内容是:三从: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妇德、妇言、妇容、妇功。具体解释如下:封建时代未嫁的女子的一切得听从父亲的安排,包括婚姻和生死,这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思想的更进一步延续,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不得不亡。
这就是封建社会的所谓为臣之道和孝道。作为女子,这种约束尤为严苛。比如封建社会女子的婚姻,是全凭父母做主的,即所谓“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种孝道,与现在女子孝敬父母不是一个概念。封建社会里的“从父”,有许多情况下,反映为“族权”,比如说女子违反了封建道德规范,比如自行择偶,家族可以处以“沉塘”等刑罚的。
封建社会社会里的从夫,说的是女子是男人的附属物,女人出嫁后,一切得听从丈夫的,丈夫对妻子有“七出”的权力。所谓“七出”,就是女子有了不顺父母、无子、淫、妒、有恶疾、口多言、窃盗七种罪过,丈夫可以单方面把妻子赶回婆家,即所谓休妻。从子,封建社会里,假如丈夫去世了,父死子承,作为年轻的母亲,责任是辅佐儿子,自己的一切家庭地位取决于儿子的地位,假如儿子死了,母亲就毫无存在价值,甚至可以被家族任意贩卖。
至于“四德”,是为“三从”道德服务的。妇德谓贞顺,妇言谓辞令,妇容谓婉娩,妇功谓丝橐。四德就是三从的具体化要求,是进一步明确三从的规范。二,中华传统中的“三从四德”,对女子人性的扼杀的浅显举例。中国古代妇女包办婚姻下的的事例比比皆是,誉为东方《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梁山伯与祝英台》就是描写祝英台死于父权之下的最典型事例。
鲁迅小说《祥林嫂》,描绘的就是一个死在神权、族权、夫权的三座大山下的封建社会被侮辱被损害的劳动妇女形象。祥林嫂嫁了第一个丈夫,丈夫死了,她被夫家买给了贺老六。祥林嫂嫁给了贺老六,“母亲也胖,儿子也胖”,后来贺老六死于伤寒病,儿子被狼吃了,祥林嫂成了神权下的牺牲品,成了疯子。祥林嫂的悲剧,就是封建社会既嫁从夫、夫死从子的直接体现。
可见,封建社会三从四德桎梏下的妇女何其不幸!三,中华传统中的“三从四德”,是纯粹的封建糟粕,是扼杀妇女人性的、套在女子身上的精神枷锁。对现实社会没有任何借鉴价值。一些所谓“国学大师”,把封建社会最不能见人的糟粕故意加以曲解,说什么三从四德是古代男外女内的社会分工;说什么三从四德是家庭传宗接代、和睦兴旺的必要措施;说什么三从四德是家庭得以延续的重要保证,也是历代国家赋税收入的重要来源;甚至说什么三从四德反映了中国女子的传统美德。
纯粹是胡说八道。甚而至于有人试图制定什么“新三从四德”,并且美其名曰“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逆历史潮流而动,标新立异,无聊至极!举案齐眉的最初意义,也并非形容夫妻恩爱,而是形容丈夫的地位高,妻子必须尊崇丈夫。实质的含义在现代社会没有任何借鉴价值。结论:中华传统中的“三从四德”,对人性,对人生的三观没有现实意义。
你所理解的“三从四德”是什么?现在社会还需要这种观点吗,你怎么看?
所谓“三从四德”是封建社会约束女性的一道紧箍咒,是男尊女卑的杀手锏,男女不平等遮羞布,早应抛弃于滚滚历史长河之中,为何又泛滥而来?。“三从四德”所讲的封建“妇道”要求女性未婚前要大门不出,二门不入,在家从父,婚后从夫,夫亡从子。封建社会,女人永远是男人的附庸,只有顺从的义务,没有自己见解的权利。而男人可以三妻四妾,女子只能从一而终,这是把女人当人看吗?这种极不道德,极不合理的現象,早应远离当前社会。
现在还有人认同“女子无才便是德”这句话吗?当代女性是否希望提倡“三从四德”?
中国封建社会时期,女性毫无社会、家庭地位,极少接受教育,能认识几个字的都属凤毛麟角。再者说了,女性认识字,懂道理干什么?做家务,生孩子,会女红,就是女德,是绝大多数女性一出生就注定了的命运。现在这个时代说什么“女子无才便是德”或“三从四德”,岂止是倒行逆施,简直就是对广大女性的蔑视、侮辱。俺是说,哪个女同志会同意,能做到?尽管,“三从四德”仍旧是无数中国男性的幻想。
时代不行了,男女都一样。很好。男女平等应该体现在各个方面,政治、经济、文化、婚姻家庭等等,但近来在家庭从属关系上,女性的地位似乎呈凌驾于男性之上的趋势。变成了从老婆才是“德”。这个“从”也可说是“宠”。毕竟是花了几十万上百万彩礼“请”来的,很金贵,宠着没什么不对。但是,女性似乎应该对得起这个“宠”,比如相夫教子,勤俭持家,下下厨房……中国女性的优良传统还是应该传承下去的,贤惠、温柔、善良……男女平等,似乎不应该包括这些性别上的属性。
文章TAG:三从四德 古代 什么人三从四德 古代女子三从四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