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农历也称阴历,是我们的祖先从日长生活的实践经验中根据月亮的月圆月缺周期推算出来的。连“阎王”都忌讳的日子来了,正月十三“杨公忌日”,有啥讲究和由来呢,我们来看看老祖宗留下来的农谚是咋说的,农历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就做到的,要明白,农历使用的节气,在夏朝时就有。

1、农历是怎么来的?

农历是怎么来的

人类观察世界,感受自然,外界变化如风雨,阴晴,没有规律,而日月星辰运行有规律可寻循。而且和人类生活息息相关,人们的生活完全按照太阳的运行规律进行。太阳出落为1日,太阳在天空运行一周是一年,人们发现一年的时间太长,也没有一个明确的分界点。正好天空有一轮明月,它圆缺分界非常明显,圆缺一个周期是一月,人们的生活规律并不受月亮的圆缺规律影响。

2、农历是中国特有的,但为什么有人说是一个叫汤若望的德国人编著的?

农历是中国特有,一点不假,汤若望编著也不假,汤若望编著时是明朝,且不是他一个人,还有明朝的其他人。要明白,农历使用的节气,在夏朝时就有,夏朝到明朝隔了多少年?编著不等于发明创造,只当有编辑的功劳。他不编也会有其他人编的,不要以为汤若望他有大功劳,农历我国特有,农历主要指使用二十四节气历,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人发明创制的,而且在夏朝就开始有使用,到秦汉时确实。

历法是一步步完善的,也不是一人功劳,是经过无数修改而形成,我国农历是这样,公历也这样,人类自诞生之日起,就同岁月结下了不解之缘,就想造历法,谁不与岁月而生,随岁月而逝?人一直在致力于认识岁月,把握岁月,以指导人学习工作生活。农历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就做到的,读过历法史,了解历法的人都知道,农历完善真的不易,不知经过多少人,多少代为之奋斗,汤若望只是后来者出过一点力的外国人而已。

从夏历到西汉的《太初历》到《四今历》《古六历》再《大衍历》《十二气历》《授时历》到《大明历》无不经过许多人的辛勤付出,如南北朝时天文学家祖充之,就为农历作出过重要贡献,他提出了比19年7闰更精确的391年144闰的闰周理论。我看历法史知道,明崇祯二年(公元1629年),崇祯皇帝授权徐光启组织历局改历,

3、正月初一到十五有什么忌讳的?

初一,不用笤帚,不倒垃圾,否则会扫走财运。初二,结过婚的女儿,带上女婿孩子,礼品回娘家,礼品必须是双数,要当天去当天回,不能过夜,初三不外出拜年,足不出户待在家里,以免遇到凶煞。初四,这天诸神从天界重回人间,做好迎灶神,接火神,接五路财神,接神时间放在下午,初五,送穷,开市日,早上做一锅稠粥,堵住穷窟窿。

各门店开始开门迎客,做生意了,初六,禁给人借钱,也不借别人钱,也不上们讨债。初七,带孝之人不能入别人家的门,初八,不嫁娶,以防太岁压头。初九,是玉皇大帝诞辰日,不可将洗脸水倒入污沟里,妇女的裤子不准在外面晾晒,初十,长辈给晚辈送灯日,也是禁动土日。正月十一,子胥日,岳父宴请女婿的日子,忌观红喜事忌打碎器物,米缸不能空着,禁遇殡葬事,

4、正月十三“杨公忌”,连“阎王”都忌讳的日子,有啥讲究和禁忌?

连“阎王”都忌讳的日子来了,正月十三“杨公忌日”,有啥讲究和由来呢?今天正月十三了,马上就要到正月十五元宵节,十五一过,给人的感觉年就彻底过去了,也该静下心来安心工作了!咱们现在可能没有那么讲究了,老的传统习俗可过可不过来了,但是在过去老人的心中,正月里每一天都是有讲究和禁忌的。我们先来说一下这个“杨公忌”吧,对于他的传说有很多版本,我们来看一下网上流传最多的两个版本,

传说有一个姓杨的人家,孩子很多,并且有13个男孩。古代是农耕社会,劳动力的多少决定了收成和生活质量,并且,古代人认为家里人口多也是人丁兴旺的表现,所以,杨家在村里是比较有底气的,有了底气,就常常在邻居和村里人面前前摆出志得意满的样子,瞧不起别人家,总是在邻居面前说“我儿子多”,多了不起什么的,他总是这样,邻居们看不惯他这种瞧不起人的样子,就很生气,咒他说:“不要嚣张显摆!生老病死各自有命,谁知道你的儿子就会长命百岁呢?”杨公听了后也没生气,他和邻居说,我有13个儿子,即便遇到灾祸死了一个,我还有其它儿子呢?就算老天妒忌我,一个月收去我一个儿子,也会留一个儿子为我送终的!结果有一年爆发了瘟疫,这个杨家还真是一个月死一个,恰巧这一年是闰年有13个月。


文章TAG:农历忌讳怎么来的  农历  忌讳  农历忌讳怎么来的  农历是怎么来的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