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三:赵云,字子龙古人取字十分讲究,字一般是由两个字符组成,第一个字常见的有按排行取,如孔子是老二,字仲尼,他的哥哥字孟跛;三国时东吴三兄弟分别字伯符、仲谋、叔弼、季佐。还有用“子”的也很多,因为“子”是美誉或尊称,如司马迁,字子长;曹植,字子健;苏轼,字子瞻。后一个字是表字的主要成分,与名的意义是要有联系的,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意义相同的,比如:屈平,字原。
广平曰原,意思相同;颜回,字子渊。渊,回水也,意思相同。第二种情况,意义相近的,比如:梁鸿,字伯鸾。鸾和鸿都是飞禽;李渔,字笠翁。渔翁常戴蓑笠。第三种情况,意义相反的,比如:朱熹,字元晦。熹是天亮,晦是黑夜;韩愈,字退之。愈是相前,退是向后,正好相反。第四种情况,意义相延的,比如:李白,字太白。太白是对太意的延伸;杜牧,字牧之。
延伸了牧的含义。第五种情况,意义相顺的,比如:赵云,字子龙。云从龙,风从虎,意思相顺;于谦,字廷益。谦受益,益是谦的后果。在古代,非常重视礼义,称呼上特别讲究。名一般作为谦称、自称,或是长辈对晚辈的称呼,其他一般都称字,若是君主或父母长辈的名,更是要避讳,不能称呼。码字不易,若有兴趣,欢迎评论,请点赞关注。
为什么古人的名字有“字”?“字”是什么意思,代表什么?
我们在看古装电视剧时,常能听到“常山赵子龙”、“燕人张翼德”等称呼,其中“子龙”、“翼德”都是人物的“字”。在电视剧《三国演义》中,更是每个人物出场时都会在其旁边标上姓名和字。那么,这个“字”到底是什么,为什么古人起名要有“字”呢?其实,“字”最早在商朝便出现了,到了周朝,“字”这一制度开始盛行,许多著名的历史人物都有自己的字。
根据《礼记·檀弓》的说法,男子在加冠后便正式步入社会,需要和许多人打交道,互相之间如果只呼其名,显得不够尊重,于是迎来二十岁的男子,就要在本名外另取一个“字”。在与人交往时,互相称对方的字以示尊重。而男子自己的名字,则只能长辈或者自己来叫。当长辈对晚辈称名字时,表示亲昵;当自己称名字时,则表示谦逊。步入社会,采用更多的是自己的字,于是我们可以见到在讲述古代或者近代的影视剧中,交谈双方互称对方的字,显得即尊重又文雅。
至于字的内容,则大多是表示德行或解释自己的本名,因为它是用来“表德”,所以又被称为“表字”。亦或者是,字含有和本名相关的意义。著有著名的《颜氏家训》的北齐文学家颜之推认为,人名是用来区分彼此的,而字则是表现自己的德行和愿望,用字来约束自己,从而起到督促的作用。其实,字刚刚诞生时,并没有特别严格和约定俗成的制度,于是民间的字既有后世广泛的两个字,也有仅一个字的。
比如著名的屈原,他本名屈平,原是他的字。还有西楚霸王项羽,羽其实是他的字,项籍才是他的本名。后人为了表示尊重,便称呼他们的字,渐渐的,许多人甚至不知道他们的本名了。一言的字并不多,大部分的字因为肩负着解释说明姓名,表达德行这样的“重任”,所以常常有两言。而两言的字则有着许多不同的规律。比如家中有兄弟数人,那么其字的首位往往是用“伯仲叔季”来表示长幼。
举例来说,三国时期雄踞东南的孙吴,其奠基人孙坚生下四子,分别是孙策、孙权、孙翊和孙匡,而他们的表字则分别是伯符、仲谋、叔弼和季佐,正是按照“伯仲叔季”来取字。同时的荆州还有以马良、马谡为代表的马氏兄弟五人。五人的话,就超过了“伯仲叔季”的四位,于是马良排名老二,字为季常,马谡排名老五,字为幼常。另外的著名三国人物中,还有诸如曹操,字孟德,“孟仲季”是古人将季节分成三段时采用的排序方式,可见曹操是家中长子;姜维,字伯约,则表示他是家中的老大;陆逊,字伯言,所以他也是家中的长子,诸如此类。
除了按照兄弟排名,就是和名字相呼应的字了。同样以三国为例,张飞,字翼德,飞和翼相关;赵云,字子龙,古语云:“云从龙,风从虎。”名和字二者还是相关的。曹操的字则即表示排名,又和名相呼应,《荀子》说:“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谓德操。”“操”在名中,“德”在字中,可见曹操的名和字在取时都花了不少心思。古代取字的种类还有很多种,规则大体上比较自由。
文章TAG:纯妃 古代人 成语 桌子 古代人的名和字是什么成语是什么意思 纯妃在桌子上写的和字到底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