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的表述有待商榷的,二十四节气是观察总结出来的,不是发明出来的。中国二十四节气时间是依地球绕太阳运转一周的天文气象变化规律而定的,芒种的“芒”字,是指麦类等有芒植物的收获,芒种的“种”字,是指谷黍类作物播种的节令,比如我每天都观察太阳,今天是正午太阳最低、白昼最短的一天,然后每365天太阳又到了这个状态,于是我就制定历法,一年是365天,这就算是阳历,阳历的“月”是没有天文意义的,仅仅为了方便(12月22号总比第356天好用吧),所以阳历才会有其他月至少30天、2月28天或29天这种奇葩——这源于古罗马时期的典故,这里就不说了,但起码说明阳历的月确实无所谓…另外要说的是,地球的公转周期并不是整数天(现代精确的数据是365.24219天,古代不可能这么精确,但总在慢慢改进),那么总以365天为1年的话误差会越来越大,几百年以后的12月22号就成了夏天了,这显然不行,但是我们的年也不能不取整数天,譬如今天的5点48之前是2017年、之后是2018年。

1、二十四节气都是怎么来的,现代人应该怎么过?

二十四节气都是怎么来的,现代人应该怎么过

要说24节气,就要从我们中国古代的历法说起了。众所周知,在24节气发明之前的历法是阴历,也就是说月亮圆缺一个周期为一个月,12个月为一年,但是这就有一个缺陷,就是今年的中秋节、重阳节、7月半、春节和去年的这些节日并不是同一天,地球在太阳黄道面上的位置也不相同。也就是说,今年如果我在某一天开始农作耕种,得到了很好的收成,但是明年我如果在月历的同一天进行耕种的话,就有可能颗粒无收,

这个缺陷给一个农业大国带来的损失可想而知。而且当时的人祭祀先祖也发现,每年都不可能在先祖的准确祭辰进行拜祭,于是在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利用了日昝这个测量工具,把一年平均分成24等分,规定其中日影最长和最短的两天为夏至和冬至,规定白天和夜晚的时间完全相等的两天为春分和秋分,并且根据今年等24节气准确时间,推算出今后几年24节气时间点,把它们写在国家的阴阳合历——农历上颁行天下。

让老百姓可以根据24节气来劳作和祭祀祖先,也就是说我国其实是最早使用太阳历的国家之一,所以我们每年的清明节总是在公历4月5日前后,而和阴历没有半毛钱的关系。所以说,如果有人给你看八字的话,请让他马上滚粗——这是最不靠谱的算法,如果给你看属相的话,稍微可以相信一些,因为古代属相的划分,并不像今天一样用除夕和春节来划分,正确的划分点是以春分这节气为界线。

2、明天是二十四节气之一:芒种,这个称呼是怎么来的呢?

2、明天是二十四节气之一:芒种,这个称呼是怎么来的呢

芒种”是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的意思,意指大麦、小麦等有芒作物种子已经成熟,抢收十分急迫,“五月节,谓有芒之种谷可稼种矣”。意指大麦、小麦等有芒作物种子已经成熟,抢收十分急迫,晚谷、黍、稷等夏播作物也正是播种最忙的季节,故又称“芒种”芒种,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9个节气,表示仲夏时节的正式开始;此时太阳到达黄经75度。

芒种的“芒”字,是指麦类等有芒植物的收获,芒种的“种”字,是指谷黍类作物播种的节令,“芒种”二字谐音,表明一切作物都在“忙种”了。所以,“芒种”也称为“忙种”、“忙着种”,是农民朋友的散播播种,“芒种”到来预示着农民开始了忙碌的田间生活。扩展资料芒种时节沿江多雨,黄淮平原也即将进入雨季,华南东南季风雨带稳定,是一年中降水量最多的时节。

3、二十四节气是怎么发明的?怎么那么准确?

这个问题的表述有待商榷的,二十四节气是观察总结出来的,不是发明出来的,例如春分、夏至、秋分、冬至这四个节气是首先被确定下来的,但也有一个变化过程。夏商时期,是通过观测恒星“四中星”在天空的位置来确定这四个节气,可是不准确,周朝采用“土圭测景”,即测量一年竿影长变化确定四时,“冬至”白天最短,日影最长;“夏至”白天最长,日影最短。

这种方法科学而准确,而后到战国时期增加到八个,《吕氏春秋》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为什么是二十四呢,也因为古代观测星象的经验总结,例如发现月亮一年12次变化,木星公转一周为12年,所以古人对12这个数字特别的崇拜。

人们划分节气也用上了12,二十四节气就是24个“气”,有“节气”和“中气”之分:每月第一个即月首的“气”,称为“节气”;第二个即月的“气”称为“中气”,这样,全年共有12个节气、12个中气,合起来正好是“二十四节气”。那以今人目光看的话,二十四节气可以解释为当太阳垂直照射赤道时定为“黄经零度”,即春分点。


文章TAG:二十四节气是怎么来的  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是怎么来的  二十四节气都是怎么来的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