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和阳到底是不是物质的东西?
阴和阳是物质又不是物质,本身阴阳指的就是两面性,为什么这么说,首先要搞清楚阴和阳这两个字是如何来的,最早的人类认为是光创造的阴阳,阳代表的就是太阳,而阴代表的就是月亮,一个是明一个是暗,但发出的光都是物质,如果把阴阳代表着一个是阴间一个是阳间,那阳间看得见的人就是物质,而阴间看不见的鬼又不是物质。从字面上也是有个日有个月,还都带有一只耳朵,就组成了阴阳两个字,再说古代又没有电,所以阴阳应用起来也简单,不像后来到现在世界上什么都有了,阴阳牵扯的面就太广了,白天的阳光和晚上的月光都是物质,因为它们都存在,用肉眼看得见的光应该算物质,但是现在人类对光,另外还有几种说法,什么光是粒子,光子的组合等等,看不见的光子是静止的又不算是物质等等,比如说电,电流,电磁波等是看不见的,但又是流动的,一但中途遇上短路就会爆发火光,所以光就存在了明和暗,动与静,事物就有了上与下,水与火等等两面之说,要不然怎么在月,日旁都带有一只耳朵呢,耳朵不是两只吗,为什么阴阳各用一半呢,一方面可能指的是太阳光只能照到地球的一半,而月亮光也只能照到地球的另一半,反正阳光和月光不能同时照到整个地球,所以只配一只耳朵,一半阴一半阳,再一方面指的就是能看见的一面,而另一面指的就是看不见的一面了,也可以说能听的到的一面,就有听不到的一面等等,总之阴阳分析起来特别复杂。
比如人间有阴阳相隔一说,阳是代表活着的人类,而阴就代表着去了天堂的人们,活着的人肯定是物质了,而逝去者就不算是物质,因为人的肉眼看不见了,可为什么把女性都比做阴,把男性都比做阳呢,肯定有许多说法,我认为一方面把男性比做太阳,女性就比做月亮,另一方面应该是男性的性格和心事一般都能一眼就看透,而女性的性格和心事都很难看懂吧,总之,女性的密秘是看不见的,还有心事。
《易经》的阴阳观指的是什么?
《易经》中的阴阳学说,早在几千年前就已经形成,《易经》八卦中的阴——阳爻一符号即代表阴阳。阴阳学的观点认为,世间一切事物的发展,全在阴阳二气的运动,它所总结出来的自然界阴阳变化的规律,是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系辞〉中“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乾为父,坤为母,生震、艮、巽、离、兑为六子,六子分男女。即天地生万物,万物都分为两性即阴阳。
阴阳在自然界事物的现象中,是有互相对立,也有互相依存,互相为用的联系。也就是说如没有阴,也就没有阳,没有阳,阴也不能存在。所以说,阴阳是互相依存,互相为用而存在的。阴阳的对立与统一,也正是一切事物的始终。由此说来,阴阳学说正是中华民族古人智慧的结晶,古人通过对各种事物和现象的观察,把宇宙间自然界的万物万象,归纳为阴阳两大类,从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朴实的唯物论和辨证法的思想。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那么道是什么?一又是什么?
“道在屎尿之中”,“小鸡不尿尿,各有各的道”。《道德经》开篇,“道可道,非常(或恒)道”。又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那么,道是什么东西、一又是什么呢?我们广义的理解,“道”是泛指可以产生“一”这个新生事物的规律、轨道、公理、定理、法则、规则、通道、管道、渠道、产道、道理、道路、途径,且均可用“规律”统称的这么一个东西。
万物由“道”所产生,所以”道为万物之母”。“一”在《道德经》之“道生一”之中,“一”是“有”、是由“道”生出的一个新生事物,通常用“太极”来表示。结合《易经》之“太极生两仪”、“一阴一阳之谓道”,《道德经》之“有无相生”,我们认为,“无”通过“道”变成了“有”,“有”就是一、就是“太极”。“无”也就是“无极”,“无极”通过“道”变成了“太极”。
“太极生两仪”,“太极”为“一”、“两仪”是“二”,所以“一生二”。哲学研究的是关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最一般规律的科学。《道德经》中的“道”,就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最一般的规律。“道生一”中的“一”,就是就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最一般规律所生成的新生事物,也是第一个原始“太极”、第一个最原始的“有”,这个最原始的“一”是最原始的“有”、最原始的“太极”,我们也通常可以将之理解为“宇宙”。
文章TAG:阴阳 学中 变化规律 天地 阴阳学中的阴是指什么 天地自然的阴阳变化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