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吴氏家族占全国的百分之几

吴-百家姓排行第十,约有人口2665万,占全国总人口2.05%。
那不是广么 觉得名字还是根据父母取的好 没必要按家谱

吴氏家族占全国的百分之几

2,吴氏家谱字辈

家谱32字为:袖荣起光、知德元良、永开(承)天(先)作(西)、长发齐强、文张华国、诗李传家、政立手帮、万事人昌
大家好,我是吴氏子孙,我房的字辈排列是:锐、开、全、发、达;博、后,子、孙、长。我是 “后”字辈,祖籍是广东南雄珠玑港
这个很难确定了,因为一个家族的族谱是由家族族长或者德高望重者排定的,一般一次性排定二三十位,而尽管是同姓的每个家族的排定都不一样,所以要弄明白自己的排行,只能去问家族尚在的老人,别人是不知道的。

吴氏家谱字辈

3,吴姓起源于何时

姓氏:吴 祖籍: 吴郡   祖宗:泰伯 郡望:延陵郡   分类:以国为氏   姓氏渊源  吴姓源于姬姓,肇端于吴国,形成战国初期,始祖是周朝的太伯和仲雍。  据《史记
吴大德
上面的全是抄袭!支持原创啊 兄弟
吴姓起源 一、出自姬姓,以国为氏,为黄帝轩辕氏后裔。二、出自虞氏或有虞氏 三、少数民族吴氏 元、明、清时期,由于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建立了统一的政权,民族大融合进一步加深。少数民族接受汉族文化而采用汉姓。

吴姓起源于何时

4,吴姓家谱的郡望堂号

吴姓重要的郡望有延陵、渤海、濮阳、陈留、汝南、长沙、武昌、吴兴等八个吴姓的郡望。延陵县:西晋时分曲阿县置县。濮阳郡:晋代时改东郡置国,西晋末改为郡。此支吴氏,其开基始祖为广平侯吴汉的裔孙吴遵。陈留郡:西汉时置郡。此支吴氏是季扎的后裔,为东汉吴恢之族所在。长沙郡:秦时置郡。此支吴氏系季扎之后,其开基始祖为西汉长沙王吴芮。 堂号除用以上郡望外,重要的还有三让、让德、种德、世德、仁德、至德、著存、 秀聚、忠义等。“三让”堂号典故出自吴姓远祖太伯和仲雍三辞王位传说。传说周太王古公父年事太高,想传位于孙子昌,但是昌系三子季历之子,很有顾虑,忧心忡忡。长子太伯和次子仲雍知道父王的意思之后,便相继向父五表示自己无意作继承人,这为“一让”。接着,他们以上山采药为名,故意出外避让,为昌立为继承人封号提供机会,此为“二让”。周太王逝世时,太伯和仲雍回来奔丧时,三弟季历又以王位相让,他们再次推辞,并远出东南吴地不再归来,此为“三让”。圣人孔子对“三让”之传说十分赞誉,称“可谓至德也”。"延陵堂":季札是吴王寿梦的第四子,以贤德著称,寿梦想让他继承王位,他坚辞不受,寿梦只好把他封在延陵。他的三个哥哥先后为吴王,临死时要传位给他,他仍然不接受。因此他被后人奉为"至德第三人",又因其封邑在延陵,故时人称其为"延陵季子"。至德堂:孔子对泰伯的谦让精神十分敬佩,感叹道:“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德而称焉!”在孔子看来,泰伯的品德已达到了极高境界,人世间再也找不出什么言语来形容他的美德了。因而泰伯被称为“三让王”,援引孔子的赞语,吴氏的总堂号称为“至德堂”。著存堂:明清时代,文化处于成熟发展阶段,祠堂成为家族具有凝聚力的象征。为满足报本返始之心,尊祖敬宗之意,为报祖德而兴建,用祖先的血缘纽带连接族人,加强凝聚力,同时,寄托美好祝愿和对后代之鞭策勉励。

5,吴三桂几个孩子

妻子张皇后儿子吴应熊:顺治十年(1653年)与建宁公主成婚,以额驸的身分留居京师,实为朝廷人质。康熙十三年(1674年)吴应熊及其子吴世霖处绞,其余幼子俱免死入官。吴应麒幼子数人女儿吴氏,嫁夏国相吴氏,嫁胡国柱吴氏,嫁王永康孙子吴世霖:康熙十四年(1675年)四月十三日,吴世霖与其父吴应熊被处死。吴世琮吴世璠:吴应熊的庶子,起初留守云南,吴三桂死后到贵阳奔丧时被部将拥立为帝,改年号洪化,康熙二十年(1681年)自尽。
2个 吴应雄和吴启华吴三桂的儿子有长子吴应熊,次子吴启华(马家寨吴氏后人明确地说,吴应麒就是吴启华)  。关于吴应熊的记载,最为清晰详尽。吴三桂因擒杀南明永历皇帝,将其赶出云贵,逃往缅甸,一举平定了西南,立下大功,被清廷封为平西王,奉命永镇云南,兼辖贵州。由于他兵精将壮,实力雄厚,威震朝廷,为清廷所忌。于是多尔衮为媒,将皇太极的女儿和硕公主下嫁吴三桂儿子吴应熊,封他为"和硕额驸",加少保兼太子太保衔,头衔是不少,不过必须长留在北京,实际是作为人质,挟制吴三桂。反清前夕,吴三桂曾派密使到京,准备接回儿子。不料吴应熊不肯回昆明,并把康熙将提前削藩之策通告吴三桂,还让使者将大儿子吴世璠秘密带出京。故而吴应熊和次子吴世琳均被康熙诛杀。史书记的明明白白。  吴三桂的另一儿子吴应麒,也是知名人物。吴三桂在世时,吴应麒率马宝等将领转战贵州、广西、湖南、四川。吴三桂死后,吴应麒随继位的侄子吴世璠退守昆明。七月盛夏回到昆明之后,《东华录》、《清史稿》等史籍上再没有关于吴应麒的记录。这就有了疑问,清廷关于吴氏家族斩尽杀绝的圣旨,通令全国。吴氏家族中有头有脸的人物的结局,一一都有记录交代。唯吴应麒就此消失踪迹。  马家寨人对此解释说,吴应麒在历史上消失时,正是他化名吴启华入思州龙鳌里隐居的时间。吴氏家族自知大势已去,唯恐兵败后遭受灭门之灾,为保佑吴氏一脉香火,吴应麒改换名字,带上侄子,和陈圆圆一起,潜身于比云南更为偏僻闭塞的龙鳌里来避难求生。  这就是为什么吴三桂的儿子不是"应"字辈而是"启"字辈的原因。有意思的是;吴三桂的孙子辈该是"世"字辈,吴启华的儿子则是吴仕杰、吴仕龙。古往今来,中国的汉语同音字拿来改换名字的,实在太多了。吴氏族人为避人耳目故意把辈分上的字改掉,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可以作为佐证的一个有趣的证据,在吴启华和马宝的墓碑上,分别还清晰地刻了两句墓联,吴启华碑上刻的是"隐姓于斯上承一代统绪,藏身在此下衍百年箕裘。"马宝墓碑上刻的是:"重垒土茔人祖即己祖,复修石台若翁如我翁。"我们可以用一个反问句:毫无名声可言的吴启华、吴仕杰、仕龙之流,有什么必要隐姓埋名的入葬呢?

6,吴氏祖先最早在那

各地吴氏(广东) 广东吴姓 广东吴姓的迁徙、繁衍,我们从清代的香山县(今广东中山县)可见一斑。据《香山县志》记载,本世纪初,中山县的吴姓家族主多分布在当时仁良的柏桠、基边,榄镇的塘尾乡、小榄、新会冲式村,得能的库充,下禁镇的山场、南溪二乡,黄梁镇的汉坑,黄旗的潭洲上村等地。吴姓在本世纪初的中山县只是中等姓。柏桠吴氏家族,是明嘉靖年间由顺德县迁来中山县的,其迁中山的始祖是吴启信,贡生,候选教谕。柏机吴氏支分两房,一房居柏桠,一房居住在隆到,到本世纪初人丁已发展到五百多人。广东中山县小榄的吴氏家族有两宗。一宗是由广东顺德县容奇乡迁来的.以吴广锡为始迁祖,到本世纪初已传 9代,人口50人;另一宗是由南雄迁顺德大良南门,五传到吴蒙时始迁小榄,吴豪的孙子吴学常又迁居新会乡冲式村,到本世纪初已传17代,人丁35人。库充吴氏家族是明弘治年间从福建福州迁来广东中山的,始迁祖是吴翔风。库充吴氏后分为五房,至当时已传26代,丁口五百余人。中山县山场吴氏家族的是宋咸淳九年(1273年)从本省南雄县的沙水村迁徙来的,始迁祖是吴学士。山场吴氏后分为三房,至本世纪初已传22代,人口1600余人。南溪乡吴氏是从东范县投田迁至中山的,始迁祖叫吴德泉.至当时已传15代,人丁130余。汉坑吴氏家族的始祖叫吴智达,于清乾隆甲子年(174年)由广东陆丰县迁中山的,这一支吴氏家族。特别长寿,人口繁衍发达,如迁中山的第2代吴氏祖先有子7人;孙32人,曾孙124人,眼见玄孙3人,5代同堂,年97岁才去世。次子吴峰,也是5代同堂,享年98岁,孙吴立厚,又创5代同堂,年93岁才去世。至本世纪初,才传10代,却已繁衍发展至2000余人,在中山传为美谈。汉坑吴氏子孙分居在中山县的小托、马鲚尾、三灶、西洋、田横、石基、谷镇、古寡、东华村等处。潭洲上村吴氏以吴常禄为始祖,是明正德年间由广州迁来的,后分廷珪、廷昌、廷美三房。到本世纪初已传15代,人口至70余人。 台湾《中华文化百科全书》"氏族"意中所引《莆田吴氏族谱》材料、概括东南吴姓宗族情况说:"吴氏子孙在江南分支开基者有福建之莆田、福州、漳州、泉州、汀州;广东之潮州、嘉应州、广州;浙江之杭州、杭井、奉谷、温州、临海、平阳、临安;江西之兴国、石杭;广西之梧州、南雄、南思等地。"又据《吴氏宗族宝鉴序》记载说:吴姓宗族开闽始祖为吴祭公,字先孝.为泰伯62世孙,原居河南光州固始,唐时与王审知入闽平黄巢之乱,堂从六人分居福、泉间,称为吴氏六祖,文分漳、泉。入粤始祖吴吉甫公,为宣公五世孙,宣公原居四川,后迁居江西南丰,至承顺时乱避居福建汀州宁化县。闽粤及各省吴氏族人,远祖近宗源出一本。 总之,我国东南地区是吴姓宗族成长和兴旺发达之地,更是大多数海外吴氏子孙根源发派的地方。可以说,熟悉了东南吴姓后,则天下吴姓宗族情形已知其大概矣。 [color=Red] 岭南吴霸家族[/color] 吴霸,字子公,西汉后期阳山(今广东阳山县)人、阳山吴氏,应是越灭吴后迁越国,后又随着越人南迁的吴姓中的一支。据清代《广东通志》记载,吴霸年轻时就猛勇过人、曾带兵驻扎浈阳(今广东英德)。吴霸在浈阳招徕流民.进行拓荒垦殖。人们感激他的功德。将他驻守的山取名叫吴山,以纪念他的开拓之功。后吴霸官任广郁(今广西巴马、凌云县)都尉,威震夜郎,因功又升任牂柯郡(今贵州)太守。汉昭帝元凤五年(公元前76年)废除象郡.分为郁林、牂柯两郡。吴霸在桂阳的家族,希望迁往吴霸任职的广郁肥腴地带。吴霸给予制止,只 允他们就近开垦。老百姓听了这事,都深深敬佩吴霸的为人。吴霸的后裔非常兴旺繁昌,《广东通志》又说:后世岭南,特别是广东一带的吴氏,大都是吴霸的后裔。

文章TAG:吴氏  家族  全国  百分之  吴氏家族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