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武大哲学院和国学班的博士哪个好考

当然是国学班,哲学研究需要时间和经验,研究生也只是更深入了解理论。还没办法全面讨论问题。

武大哲学院和国学班的博士哪个好考

2,丁四新的楚竹简与汉帛书周易校注是用什么字体印刷的

繁体
你好!我没有买过,不能瞎说,你可以去哪边的书店问问,或者到这一类的论坛里问问,百度问的话可能时间太久仅代表个人观点,不喜勿喷,谢谢。

丁四新的楚竹简与汉帛书周易校注是用什么字体印刷的

3,求道德经最古版本

道德经就目前史学所知道最古的版本是北荆门郭店楚墓出土的竹简《老子》。 参看丁四新著《郭店楚竹书老子校注》等书。这书网上还没有免费的TXT文本,自己还是买来看吧 但是认为比较接近原版的还是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甲乙两本帛书,不过章节的安排是德经在前,道经在后。 而且内容和我们现在市面上所看到的通行版也有不同,例如通行版的“道可道,非常道”在马王堆版却是“道可道也,非恒道也。”相对来讲,马王堆版比通行版多了些语气词。
现在网上的也不错。
最早是楚国的…在博物馆估计

求道德经最古版本

4,国内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硕士研究生排名

国内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硕士研究生排名 南大人大北大武大
南大人大北大武大武大现在退步了,以前哲学系很牛的
①101政治②201英语或2113202俄语或203日语③716马克思主义哲5261学基本理论④415马克思主义哲学史4102从这里可以1653看到,马克思哲学原理确实是作为社科院哲学系的一个专业课单独来考试的 你是说哲学系?哦,那这样的话,得看你要学哪个专业方向了?社科院的哲学专业分马克思哲学,比较哲学,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东方哲学,科学技术哲学,等几个专业方向,每个具体的方向,所考的专业课是不同的,2008年社科院的硕士招生简章现在还没有出来,你可以先参考一下去年的专业目录还有,专业课参考书,要用到哪些,我以前在网上下过一个资料,是一篇文档,但是现在网上找不见了,我可以发给你
当然有,因为哲学知识是研究和描述人类思想和哲理的学科,而宗教是一种信仰,宗教学所研究的是与宗教有关系的人类思想进步与发展的相关课题,中国哲学研究的一般只是在中国的不同历史时期的哲学方面的变化与差异,宗教学可以涵盖整个世界与宗教信仰有关的哲学问题。虽然都是哲学方面,但是其包括的范围不同,另外研究的对象有差异,哲学包含了一切与人类生活有关的问题,宗教哲学只是哲学的一部分。
我的2113看法:不要看什么大学排名表,5261而是看你喜欢哪个老师。国内4102现在中国哲学的老1653师:陈来在清华国学院,不过好象国学院不招研究生。北大的中哲有王博、杨立华、张学智、王中江、李翔海等老师。人大的中哲的有:张立文、宋志明、干春松、向世陵、罗安宪、彭永捷等老师。北师大的有:李景林、李祥俊等老师。社科院老一辈的都差不多退了,现在有李存山、胡孚琛、郭沂、陈霞等老师。华师大中哲有杨国荣老师,武大中哲有郭齐勇、丁四新等老师,中大有陈少明等、山大有刘大钧、颜炳罡、黄玉顺等老师。这些老师中你看你喜欢哪个老师,再挑相关的学校,因为上研就是入师门,老师往往比学校的排名要重要。

5,名词解释老子的为腹与为目

老子的饮食之道,为腹不为目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注释】① 五色令人目盲:五色,青黄赤白黑。盲,伤害。② 五音令人耳聋:五音,宫商角徵羽。聋,伤害。③ 五味令人口爽:五味,酸甘苦辛咸。爽,差失。口爽,口败。④ 畋:打猎。⑤ 圣人为腹不为目:王弼注:“为腹者,以物养己,为目者,以物役己,故圣人不为目也。”译文:华丽的服色,容易使人眼睛受到伤害;美妙的音乐,容易使人耳朵受到伤害;香美的食品,容易使人的口味受到败坏;纵情打猎,容易使人心发狂;稀有的商品,使人偷和抢,败坏人的品德。因故,圣人只求内在的饱腹,而不为外在的美观。所以舍后者而取前者。就是说 吃东西是为了肚皮 不是为了眼睛 所以只要吃好就可以了 不需要奢侈浪费来满足自己眼睛的欲望!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或曰谥伯阳。汉族,楚国苦县历乡曲仁里(今河南省鹿邑县太清宫镇)人,约生活于前571年至471年之间。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被唐朝帝王追认为李姓始祖。《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这篇文章,在其流传过程中,不断有后人增删、意改、错置等情况发生,因而形成了极其复杂的版本问题。考古学家发现的最早的版本是1973年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出土的甲乙两本帛书《老子》。这两本书是西汉初年的版本,《德经》在《道经》之前。现在可见的最早版本,是1993年在湖北荆门郭店楚墓出土的竹简《老子》,版本最为原始、古朴。此本校注,参看丁四新著《郭店楚竹书老子校注》等书。据《楼观先师传》和《楼观本记》载,周昭王二十五年,尹喜候西游入秦的老子至函谷关,在楼南高冈筑台(位于现陕西周至县终南山北麓楼观台),老子述《道德经》五千言以授之,在这里写出了这部凝结了华夏智慧的绝世之作,故此处胜迹又称楼观台。《道德经》上下篇五千余言八十一章。老子,修道而长寿,大概活了一百六十余岁,或说二百余岁。与孔子(前551年-前479年)同时,长孔子20余岁。公元前535年、527年、515年、501年、486年,孔子数次求教天道问老子,言老子“犹龙”。

6,老子的教育成就

老子的无为思想老子的哲学并不是一种西方意义上的知识学体系,而是一种生命的智慧,一种对“道”的追寻。老子“道”的学说,就是对宇宙万物的形而上的把握。它的宗旨,不在玄远的空洞世界,而在生活的实践之中。对于个体生命而言,它提供了安身立命的基础;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则是一种达至善治的智慧。虽然老子思想以“玄之又玄”而著称,但其背后的济世情怀,却值得反复体味。老子的哲学是一种大智慧,对于人类一切事务,包括管理在内,都具有深刻的启发意义。其中,无为而治的思想是最具有影响力的。“无为”,在老子那里意味着“道法自然”,即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无为即自然”,是老子哲学的基本观点。老子将“道”视为宇宙之本,而道之本性则是“常无为而无不为”,即“道”对于宇宙万物是“侍之而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就道生成万物、成就万物而言,道是“无不为”的;就道对于万物“不辞”、“不有”而言,道又是“无为”的。从本质上讲,这是“无为”与“无不为”的有机统一。天地万物的生成与存在,皆是“无为也而无不为”的。老子正是从这一思想出发,认为治国安民,要反对“有为而治”,而主张“无为而治”。在他看来,“为无为,则无不治”,“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圣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老子把“无为”看作圣人“取天下”和“治天下”的手段。 老子既反对儒家推行“以德治国”,又反对“以智治国”。指出:“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子;国家混乱,有忠臣。”认为,“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同时老子也反对兵家的“以力治国”,反对暴力战争。认为,“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主张“以道佐人主,不以兵强天下”。只有推行无为而治,才能达到“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为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的理想社会。 无为无所不为 “无为”思想是由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的。老子所处的春秋时代,诸侯混乱,统治者强作妄为,贪求无厌,肆意放纵,造成民不聊生。在这种情形下,老子提出了无为思想,呼吁统治者要“无为而治”。他说: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好静”是针对统治者的骚扰而提出的,“无为”是针对统治者的苛政而提出的,“无欲”是针对统治者的贪欲而提出的。老子认为,为政者应当能做到“无为而治”,有管理而不干涉,有君主而不压迫。让人民自我发展,自我完善,人民就能够安平富足,社会自然能够和谐安稳。 “无为”就是不做任何违反自然规律、有损道德规范、违反社会法则,有害众生的事。但这里的“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并不是不为,而是含有不妄为、不乱为、顺应客观态势、尊重自然规律的意思。老子说过“无为而无不为”,意思是说:不妄为,就没有什么事情做不成的。这里,“无为”乃是一种立身处世的态度和方法,“无不为”是指不妄为所产生的效果。老子还曾谈道,“为无为,则无不治,”意思是说以“无为”的态度去对待社会人生,一切事情没有做不到、办不好的。因此,老子所讲的“无为”并不是消极等待,毫无作为的,而是“为无为”、“为而不恃”、“为而不争”,即以“无为“的态度去“为“,去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有为有所不为 老子说的“无为而治”、“无为而无不为”,并不是说坐在那里什么也不干,就什么事情也做成了。在老子生活的时代,人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自给自足,无需统治者来组织生产和交换,用谁来“为”,一切顺乎自然地进行。而统治者一旦“为”,则是为修建奢华的宫室而催逼苛重的税赋,或是为发动吞并他国战争而拉夫抓丁。这样“为”则百姓遭殃,社会动荡,“无为”则人民闲适、社会安宁。因此,“无为”是不妄为,不乱来的意思。是说统治者行为要顺应自然、社会发展的规律,并按照规律去定相应的法律、制度、不轻易变更,人们在这样的法律、制度下尽情发挥自己的聪明才干,努力去做。 “无为”追求的是奉献,“无为”的结果,恰恰也成为“有所作为”(有奉献)。
老子的成就: 老子在出函谷关前著有五千言的《老子》一书,又名《道德经》或《道德真经》。《道德经》、《易经》和《论语》被认为是对中国人影响最深远的三部思想巨著。《道德经》分为上下两册,共81章,前37章为上篇道经,第38章以下属下篇德经,全书的思想结构是:道是德的“体”,德是道的“用”。全文共计五千字左右。 《道德经》是后来的称谓,最初这本书称为《老子》而无《道德经》之名。其成书年代过去多有争论,至今仍无法确定,不过根据1993年出土的郭店楚简“老子”年代推算,成书年代至少在战国中前期。楚简《老子》校注,参看丁四新著《郭店楚竹书老子校注》等书。 《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以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乃“夫莫之命(命令)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除了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老子》一书中还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此外,书中也有大量的民本思想:“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老子试图建立一个囊括宇宙万物的理论。 老子认为一切事物都遵循这样的规律(道): 事物本身的内部不是单一的、静止的,而是相对复杂和变化的。事物本身即是阴阳的统一体。 相互对立的事物会互相转化,即是阴阳转化。 方法(德)来源于事物的规律(道)。 老子的“无为”并不是以“无为”为目的,而是以“有为”为目的。因为根据之前提到的“道”,“无为”会转化为“有为”。 这种思想的高明之处在于,虽然主观上不以取得利益为目的,客观上却可以更好地实现利益。 从“天地无人推而自行,日月无人燃而自明,星辰无人列而自序,禽兽无人造而自生,此乃自然为之也,何劳人为乎?”(见于下文老子故事孔子问礼第4段)可见: 老子所说的“自然”不是类似于神的概念,万物的规律(道)由自然来指定,即是“道法自然”。有人误解了此处自然的意思。 应当注意到: 事实上,人活着犹如宇宙之存在,没有人能理性地指出其目的。 因此,非理性地选择某个(些)目标成为唯一的选择。 老子是站在道这个无穷高的位置来看问题。 因此,老子只说了“方法”,但没有指出“目的”。 这给我们一个启示:人何必为刻意达到目的而痛苦不堪。无为,逍遥亦是一种为人处世之道。 关于老子的宇宙观,根据之前的道,“无”与“有”(万物存在即是“有”)会相互转化。因此老子认为宇宙万物来自虚无,也走向虚无。比如:人的生与死(可参见下文老子故事圣人辞世“昔日老聃之生也,由无至有”、“今日老聃之死也,由有归无”)。

文章TAG:丁四新  武大  哲学  学院  丁四新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