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什么是周易

周易源于河图,洛书,后曰连山,归藏,今天叫易经,是古人对大自然变化的总结和对万物的认知过程的记录,其中包含着各种各样的知识,被一度追捧为六经之首。而今大多是以相书的形式出现了!

什么是周易

2,什么是周易

周易就是易经,因周文王撰的卦辞,故又称周易。易经乃群经之首;包括连山、归藏(zang)、周易,其中前二者已亡佚。后者主要由伏羲八卦图和文王卦辞组成。后来孔子作有易传十篇。本经由阴阳衍出八卦,八卦又转六十四卦。每卦都有六爻,每爻都有相应的爻辞
文王拘而演周易。教的东西多了,周一真的是包罗万象只要那个时代有的东西,那本书里面都有。

什么是周易

3,周易是什么

《周易》是一部古老而又灿烂的文化瑰宝,古人用它来预测未来、决策国家大事、反映当前现象,上测天,下测地,中测人事。然而这只是古人在未掌握科学方法之前所依托的一种手段,并不是真正的科学。虽然有些理解与科学相符,那是因为这个理解正好有科学合理性,但就不能因为说它是科学的。只能当它是一种文化。
周易,又:易经!是春秋时代的书,记载卜卦,天文地理,天干地支之类的东西。
一本书

周易是什么

4,周易是什么

《周易》是一部中国古哲学书籍,是建立在阴阳二元论基础上对事物运行规律加以论证和描述的书籍,其对于天地万物进行性状归类,天干地支五行论,甚至精确到可以对事物的未来发展做出较为准确的预测。
《周易》是中华文明史上一部内涵精深、影响广泛、流传久远的典籍,有“群经之首”和“大道之源”之称。几千年来,《周易》以其外在的魅力(奇特的结构形式和抽象的符号显示),以及博大精深的内涵(千古永辉的义理和复杂神奇的运算机制),吸引着人们在各个领域对其进行研究和应用,形成了庞大的易学研究体系

5,想了解周易的具体内容

古代占筮用书,简称《易》,儒家重要经典之一。关于它的作者和写作年代,众说纷纭。旧说伏羲作八卦,“文王拘而演《周易》”。东汉马融及唐孔颖达则指出,爻辞说的多是文王以后之事,认为文王演卦辞,周公演爻辞,对前说作了修正。但今人据《周易》所反映的史实、所表现的思想以及语言特点、与他书的关系等分析,多认为是西周末年卜筮之官根据旧筮辞编撰而成。 作为占筮之书,《周易》在形式结构上比较特殊。全书分《经》、《传》两部分。《经》以八卦两两相覆,得六十四卦。卦有六爻,爻分阴(--)、阳(—)。《经》文以“九”表示阳爻,以“六”表示阴爻。六爻的顺序是从下往上数,依次是“初六、九二、九三、九四、六五、上六”。每卦包括卦画、标题、卦辞、爻辞四部分。卦辞较简单,一般作说明题义之用。爻辞是各卦内容的主要部分。每卦六爻,各爻一般依据内容的时间先后或逻辑层次安排。卦爻辞中又分筮辞与非筮辞两类。筮辞是占筮的内容和占筮结果的记录;非筮辞是作者的理论说明。非筮辞在全书中分量较少,但在表现作者的思想、主张方面则很重要。
周易经 就好像是学派理论一样的....

6,易经详细介绍

易是变化,经为方法(或说经典)。即阐述变化的经书(易之经),易经是一部严谨的哲学著作,并能在科学的范围内用作术数占卜。只是非常深奥难懂,才会有众多牵强附会之说。 《易经》是中国文化最古老的典籍,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首要代表作。历代正统派的学者,用许多不同的文字赞扬它,大致说来,推崇它为“群经之首”,致予无上的敬意,相反的,认为仅是古代的一部卜筮之书,近于巫祝的诬词,卑不足道。只是经过孔子的传述《周易》以后,又加上历代许多学者穿凿附会,才有了后世的盲从和崇敬。甚之,近代以来,还有许多类似轻薄的讥刺  无可否认的,《易经》原是上古卜筮的学术,但到了商、周之际,经过文王的整理和注述,把它由卜筮的范围,进入“天人之际”的学术领域,由此《周易》一书,便成为中国人文文化的基础。自东周以来,再经过孔子的研究和传述,同时又散为诸子百家学术思想的源泉,这是无可否认的事实。  因此,如要研究中国文化,无论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儒、道、墨和诸子百家,乃至唐、宋以后的儒、佛、道等诸家之学,不从《易经》探研,便有数典忘祖之概了。通常我们提到《易经》,就很自然地知道是指《周易》这本书。因为中国文化,自经孔子删《诗》、《书》,订《礼》、《乐》以及编写鲁国史书《春秋》以后,冠以《周易》一书,统称六经(后因《乐》丢失所剩书籍即:《诗》《书》《礼》《易》《春秋》并称五经),《易经》成为六经之首。经是天地的大准则,也是人生的大通道。称《周易》等书为六经,便是说明经过孔子所整理过的这六部书,它是包括中国传统文化“天人之际”所有学问的大原理、大法则。   自秦、汉以后,研究易学的,对于《易经》一书命名的内涵问题,就有“三易”之说的异同出现了。  第一:属于秦、汉以后正统儒家学派的理论,根据《易纬乾凿度》这本书的观念,认为“易”的内涵,包括三个意义:  (一)易。就是简易、平易的意思。因为天地自然的法则,本来就是那样简朴而平易的。  (二)变易。认为天地自然的万事万物,以及人事,随时在交互变化之中,永无休止。但是这种变化的法则,却有其必然的准则可循,并非乱变。  (三)不易。天地自然的万事万物以及人事,虽然随时随地都在错综复杂,互为因果的变化之中,但所变化者是其现象。而能变化的,却本自不易,至为简易。  第二:属于秦、汉以后儒、道两家学者通用的观念,根据《周礼·大卜篇》对于“三易”的涵义,是指上古以来直到周代初期之间的《易经》学术思想,约分为三个系统:(一)《连山易》。(二)《归藏易》。(三)《周易》。  据说伏羲时代的易学是《连山易》,首先以艮卦开始,象征“万物莫不归藏于其中”。意思是指人类的文化和文明,都以大地为主,万物皆生于地,终又归藏于地。  周代人文文化的开始,便以现在留传的《周易》为宝典,首先从乾、坤两卦开始,表示天地之间,以及“天人之际”的学问。  但东汉的大儒郑玄,认为夏代的易学是《连山》(故《连山易》又称《夏易》),殷代的易学是《归藏》(又称《殷易》)。当然,周代的易学便是《周易》了。  又另有一说:认为上古的神农氏世系名“连山氏”,又名“列山氏”。所谓“连山”,便是“列山”的音别。黄帝的世系又名“归藏氏”。《连山易》相传为宓戏所作;《归藏易》相传为轩辕黄帝所作。  因此两说,又有异同的问题存在其间。如果认为夏代所宗奉的易学便是《连山易》,殷代所宗奉的易学便是《归藏易》,到了周代,经过文王的整理,才构成《周易》体系的易学,那么关于这两个分岐的意见,也就没有太大的出入了。  但以考据学者的观点来看《易纬乾凿度》和《周礼·大卜篇》这两种文献资料,应该都有值得怀疑的地方。历来考据学家们认为《易纬乾凿度》等书,纯出汉末或魏、晋人的伪作,假托是上古的传承。这种观念,并非完全无理,也的确值得研究、考虑。  可是两汉以后的学者,硬性舍弃《周礼·大卜篇》的观念而不采信,偏要采用更有问题的《易纬乾凿度》之说,认为“简易、变易、不易”为天经地义的易学内涵,这便是后世以儒理说《易》的根据。那是不顾考据,只取所谓“三易”原理的内义,用之说明易学的大要而已。  此外,关于《连山》、《归藏》、《周易》的三易之说,在汉魏以后道家的学术思想中,便又发生了两种观念。(一)认为《连山》、《归藏》这两个系统的易学,早已失传。(二)认为汉、魏以后的象、数易学,便是《连山》、《归藏》的遗留,颇为合理。而且《连山》、《归藏》易学的精义,确已成为秦、汉以后道家学术思想的主干。如十二辟卦之说,便是以《归藏》的坤卦为主。卦气起中孚说,便是以艮卦的半象为用。
http://baike.baidu.com/view/4102.htm这里面有非常详细的介绍,希望有帮助
《易经》是部经典巨作。据史书记载《易经》有《连山易》、《归藏易》、《周易》。由于《连山易》、《归藏易》已经失传。具体内容无法查考,流传下来的只有《周易》,因此人们常说的《易经》实际上指的就是《周易》。《易经》内容包括六十四卦、卦名、卦辞、三百八十四爻、爻题、爻辞等。古时传说伏羲画八卦,周文王演六十四卦并作卦辞,周公旦作爻辞,说法不一。《易经》成书于商末周初。 广义的《易经》还包括《易传》。《易传》又称“十翼”,“翼”就是翅膀,意思是说《易经》像只鸟,《易传》就像这鸟儿的翅膀。《易传》是全面解释《易经》的七种十篇文章即彖上传、彖下传、象上传、象下传、系辞上传、系辞下传、文言传、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等。因为《易传》不但继承《易经》经义,而且对《易经》创造性地阐发,富有辩证哲理,所以从西汉开始人们已把《易传》也作“经”来研读,与《易经》并列通行。《易传》相传为春秋末期的孔子所作。
一、《易经》名字简释:   易的释义:基本有四种,1、上日下月为易,2、如蜥蜴变化为易;3、化繁就简为易;4、金乌,大日,生命。   经的释义,也为三个:1、通“径”字,路径;2、经典;3、方法。   综合起来,易经的作用就是指导人们深入观察自然界的各种现象,认识天地、阴阳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科学奥秘,充分把握天时、地利、人和之际遇,在比较好的环境中实现人生的最大价值。董易奇老师表示涉及三项内容:哲学、修行学、占卜学。因此,它成为道教、儒教、阴阳术数的经典,三教在各自领域内对其有不同的理解和应用。   二、《易经》的产生和发展变化:   历史传说中,有伏羲画八卦、周文王作周易(所以《易经》又被称为《周易》)、孔子修易之说,神话传说中又有连山易祖作易、九天玄女传易等说法。因其年代久远,道、儒、术三教理解有不同,至今关于易如何产生及发展说法不一。从继承较好的道教及术数派来看,基本有天书神授之意。   综合来说,易经是远古众多圣人(或神人)根据大自然(或天道、生命)的发展变化规律经过很长的年代创作并不断修改而成的。其中,经上古圣人(或连山易祖、九天玄女)某一时期集大成,作成《连山古易》。圣人盘古之后世,因时又作《归象易》。又经过很长年代,圣人观察大自然(天道、社会的发展)变化,重修易经,作成《归藏易》传于伏羲。归藏易偏重于个人修行及人类发展的问题。到周文王时,自然及社会环境又发生变化,文王对易经进行了演绎发展,而名周易(周义为周朝,圆周,周转回归)。到孔子时,其所增修易偏重于义理(哲学)。连山、归藏无传。

文章TAG:周易  什么  周易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