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先秦时期姓与氏到底有何区别

古代“姓”和“氏”分用。姓是总的,氏是分支,后来姓和氏不分,可以混用。
您好,我是一名初一学生,我愿意回答。 女子为姓,男子为氏。
同一祖先繁衍的后代称为宗族,姓就是这一宗族的标志就像是现在的国籍一样,而氏是辨别同一宗族内血缘不同人的方式,打个比方就像我们都是中国人,但我们两个分别生活在两个省份一样,在古代姓不能换但氏可能随着你居住地和封号而变幻。

先秦时期姓与氏到底有何区别

2,古人姓与氏有何区别和联系

秦汉之前,姓和氏在不同场合使用,哪些人有姓,哪些人用氏有严格规定,汉代以后,姓氏不加区分,姓氏合一,统称为姓。最明显的标志是《史记》,根据现有姓氏、推究它们的来源或者说最初确定它为姓氏的缘由,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前面提到过,带女字旁的姓氏如:娰、姬、姜、妫、赢等,这是母系氏族社会女性崇拜的反映。有些直接就是女族长的名姓称号。   (2)以动植物或其他自然物为姓氏。如马、牛、羊、猪、蛇、龙、柳、梅、李、桃、花、叶、谷、麦、桑、麻、粟、山、水、林、木、风、云、河、江、金、石、钢、铁、玉等,这其中很大一部分是部落的图腾。   (3)以封国、采邑或职官、爵位为姓。如齐、楚、燕、韩、赵、魏、秦、鲁、蔡、郑、陈、宋、阮;司徒、司马、司空、乐正、宰、上官、太史、少正、王、侯、公孙、伯子等,由于古代封爵职官名目繁多,故此类姓很多。   (4)以出生地、居住地或职业为姓,如姚(虞舜生姚墟)、东方(伏羲住处)、西门、东门(鲁庄公子遂后代封住地)、东郭、南、百里、欧阳(越王勾践,被封在乌程欧阳亭)、陶、巫、卜、医等。   (5)以祖先族号、谥号为姓。如唐、虞、夏、商、周、殷,文、武、昭、穆、康、庄、宣、平、成等。   (6)其他(在姓中还有几种变种,突变情况):   A、皇帝赐姓。如刘邦赐项伯姓刘。李煜赐奚廷圭(墨务官)姓李。   B、为避灾难而改姓。如伍子胥在吴被杀后,子孙逃到齐国,改姓王孙;陈厉公子陈完,在陈内乱后逃到齐国做了大夫,改姓田。   C、为避皇帝或圣人讳而改姓。如荀改孙,庄改严,丘改邱等。   D、嫌原姓复杂、字多而改姓。如司马简姓司或马或冯,欧阳简姓欧。   E、少数民族主动从汉姓。如北魏孝文帝规定鲜卑族人改用汉姓如陆、穆、贺、于等,皇族带头,由原来的姓拓跋改为姓元。   F、另外,拓跋、单于、宇文、长孙、呼延、尉迟、耶律、完颜,爱新觉罗等都是少数民族姓的汉语译音。有些少数民族姓在译成汉语后,嫌字太长就简化,如爱新觉罗,改姓罗,金。从以上可看出,同姓不一定一家。

古人姓与氏有何区别和联系

3,历史上秦国人的姓和氏有何区别

自上古至夏商周三代,人们往往既有姓也有氏,姓与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姓源于远古的母系部落,起初就是某一个部落的徽记和名称。后来渐渐演变为血缘标志,代表着同一血缘。氏则产生于父系社会,实质是以男性为核心的家庭的名号。贵族为了将自己的家庭区别于周围人家,常常以自己的封邑或官职做为家庭的代号。姓与氏都是家族的标识,并非皇族专有。三代时期,人皆有姓,贵族则往往还有氏。秦国也是一样,其王族本来的姓是嬴,这是一个很古老的姓,始于远古大贤伯益,经夏商两朝传至蜚廉(纣王的近臣),蜚廉的长子叫恶来,也是纣的近臣,死于武王伐商。恶来的儿孙成为奴隶,投靠叔祖季胜(蜚廉次子)生活,并随造父(季胜重孙)一起以赵为氏,从此成为嬴姓赵氏的一员。恶来的五世孙叫赵非子,因为养马有功被周孝王封到秦亭成为附庸,从此建立秦国。综上,秦国的姓是“嬴:始自远古大贤伯益,而他的氏是”赵“,来源于封于赵城的造父家族。先秦时代,姓以别婚姻而氏以分贵贱,男子称氏不称姓。所以秦国公室内成员的全名是”赵某”而不是“嬴某”。故汉代的史书包括《史记》、《淮南子》、《汉书》以及近年出土的汉代文献《赵正书》等都称秦始皇为“赵政”,其“嬴政”的名字出现于汉代以后一些文献,因为此时经过汉代的姓氏合一后,人们多已不懂得先秦姓氏文化,仅仅依据自己的取名习惯便杜撰生造出“嬴政”这样的名字来,相似的还有“姬发”、“姬旦”、“姜尚”等似是而非的名字。
在先秦时代,姓与氏有区别,姓是不变的,而氏则不断变 化。春秋时晋国叔向说, “胖之宗十一族,唯羊舌氏在而已” 同是姬姓的贵族,却存许多不同的氏,羊舌氏只是叔向所在的 “宗”的十一个氏族之一。姓和氏的产生和区别是由氏族制和宗 法制决定的。 姓与氏来源于原始时代氏族,胞族或部落的名称。那队每 一个氏族都有一个用图腾物作标志的名称。图腾物既是氏族感生 神灵,又是族名。当氏族经过发展,逐渐 形成由若干同胞氏族构成的胞族集团,每一个新氏族都为自己想了新的名称,原先的氏族名称就成为胞族的名称了,胞族继续 发展,分成若干胞族,构成部落,原先的胞族名称(即更早先的 氏族名称)又转化为部落的名称。部落中的每一个氏旅既有自己 的氏称,又有据以联系血缘远近的胞族称(旧氏)和部落称 [更早的氏)。这种不同层次的氏称,大体相当于先秦时代姓与氏 的关系。如《左传》所述高辛氏部落包含两个胞族八个氏族,叫 伯奋氏、仲堪氏、叔献氏、季仲氏(此四氏为一个胞族),伯 虎氏、仲熊氏、叔豹氏、季狸氏(此四氏为另一个脑族), 而 八个氏又都属于高辛氏。
啊滴是这样子底,古代母系社会啊,一群一群的,姓就是女字旁,后来大群分小群,就有氏,先秦时,人都有姓,但只有男子才有氏,而且男的称呼不用姓而是氏,如嬴政应称赵政,所以姓和氏可以说是男女之别

历史上秦国人的姓和氏有何区别

4,现代姓氏和古代姓氏有什么区别

(一)、概念不同:1、古代姓、氏是互有区别的两个概念:姓是氏族组织的名称,氏是氏族内部家族组织的名号。姓产生后,世代相传,一般不会更改,比较稳定,而氏则随着封邑、官职的改变而改变,因此会有一个人的后代有几个氏或父子两代不同氏。姓氏与人名一起构成了一个人的姓名。“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姓是一种族号,氏是姓的分支。秦汉以来,姓氏合为一体。2、现代姓氏姓、氏已经是同一个意思。(二)、意义不同:古代姓氏曾经是认定一个人社会等级的最重要因素,但自宋代以后,姓氏却只作为一种血缘标志符号而存在,迄于今日,姓氏作为血缘标志符号的意义也在淡化,在作用上正与名趋同。魏晋实行按门第取士的九品官人法,姓氏是标识门第出身的第一要素,自然备受重视;宋代以后,科举制经过充分发展已成为选拔人才的基本途径,个人的社会地位、政治前途主要取决于科考而不再取决于门第,姓氏的重要性亦大为下降。时至今日,乡土社会崩解殆尽,人口流动、离家谋生已成为社会常态,无论是人们对血缘组织的依赖还是血缘组织能提供给人们的依赖都接近于无,姓氏的血缘色彩自然也愈来愈淡化,正变为纯个人的符号。(三)、用法不同:1、古代姓氏是有姓又有氏。先秦时代的人既有姓又有氏。比如周公,姓“姬”,氏“周”;再如孔子,姓“子”,氏“孔”。女子亦然,著名的苏妲己,姓“己”,氏“苏”;周幽王为博其一笑不惜烽火戏诸侯的褒姒,姓“姒”,氏“褒”战国时代,随着社会血缘组织的结构形式由氏族、家族两级形态向单级的个体家庭形态转化。2、现代姓氏合称“姓氏”姓与氏合流,原有的姓、氏都无区别地成为新姓氏制度中的新姓,此后无论单称“姓”、“氏”,还是合称“姓氏”,其所代表的都是个体家庭的名号。姓氏在应用规则上不再有男女之分,无论男女,其个人称谓都以“姓+名”的形式出现,人们所熟知的秦王“嬴政”,刺杀嬴政的“荆轲”,为荆轲击筑送行的“高渐离”,就都是“姓+名”的称谓形式。以前同姓即意味着同祖、同血缘,但姓氏合流之后的新姓多数是由从前的氏转化而来,因而变化后的同姓也不一定具有相同的血缘关系。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古代姓氏浅淡
现在姓氏和古代姓氏不同造成的。 你贵姓,我姓张,我姓李,这是现代人说的姓。氏现在出现的很少了,最长见的还是在电视上称呼女人的,李氏,张氏之类的。在没有其他了。姓氏基本上是一个意思。其实古代刚开始的时候不是这样的,古代是先有姓,后有氏。氏和姓是不同的。如果把姓氏比作一颗大树的话,姓是树干,是主,氏是分支。春秋战国时期姓和氏是分开的,不是我们的现在说的你姓是什么,现在的姓氏是一个意思。古代不是的。比如姜子牙也叫吕尚。姜是他的姓,吕是他的氏,相当于现在的姓的含义。古代的姓最初是属于母系族落的,所以古代八姓里面基本都是女子旁。氏,是姓的分化,一般是由于被封到某个地方,就以那个地方做为自己的氏。这个很多比如齐鲁宋陈曹韩赵魏这些都是以封地或者国名为氏的。像鲍叔牙就是因为他父亲的封地在鲍山,所以他就鲍为他的氏,也就是我们后来说的姓,所以他叫鲍叔牙。还有以居住地为氏的,比如西门,那说明他以前的创始人住在城市的西门处。东方不败之所以姓东方,说明他的祖先是住在某一个地方的东方,所以以东方为自己的姓氏。 或者为自己的官名为氏,司徒司马这些都是比如说嬴,秦始皇叫嬴政,也可以叫赵政。嬴是他的姓,赵是他的氏,看到了么,是不是有点晕,和现在是相反的。嬴姓来源于瞬帝时期,他的后代有一个叫造父因为驾车有功被封在了赵城,从此之后以这一支的后代就是以赵作为自己的氏,所以赵国和秦国是同一祖先的。赵氏是发源于嬴姓的。姬姓,那姬姓都去哪了呢,其实和嬴姓一样慢慢都分化了,比如周和吴其实很多也是源于姬姓的。东周灭亡的时候有部分周王室的后人以周为氏,吴国的君主也是姬姓的,吴国的很多人后来就以吴为自己的氏。 春秋时期氏和姓是分开的。那时候只有贵族才有姓氏的,平民是没有的,比如我们学过的庖丁解牛,只知道他叫丁不知道他的姓。姓氏是到了战国之后才开始普及到平民的,然后秦汉时间姓氏基本才合二为一

5,姓与氏在古代有什么区别

在母系氏族公社时期,人们只知其母不知其父。为了把各个氏族区分开来,“姓”即应运而生了。“姓,人所生也”(《说文》),姓字从女从生,表明了出生的血缘关系,清楚地说明同姓的人都是一位女性祖先的子孙,也是母系氏族社会同一血缘关系人群的标记。这一时期,实行氏族外婚制,同姓之间不能通婚,因而姓还起着“别婚姻”的作用。我国最早从女而成的原姓十几个,如姚、姜、姬、姒等,它们往往表示某一氏族的居住地或崇拜的图腾。   由于人口不断地繁殖,一个氏族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会发生分解,由姓衍生出它的一系列分支“氏”。到了父系氏族公社时期,姓、氏则为父系氏族或部落的标记。进入阶级社会以后,“氏以别贵贱”,氏成为贵族男子的专称。命氏之法主要有:诸侯以受封的国名为氏,卿大夫以所赐的采邑为氏,有的以职官为氏,有的以居住地为氏。古人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渐认识到近亲结婚会产生不良后代,“男女同姓,其生不蕃”(《左传》),因而在贵族女子称谓中则著之以姓,因为“姓”可表明她出生于某个氏族,起到“别婚姻”的重要作用。   春秋战国时期,整个社会发生重大变革,姓氏制度也出现混乱,姓氏逐渐混同。到两汉时,姓已基本确立,与现在通用的姓大体相仿了。然而,由于各种因素的作用,古人改姓之事常有发生。   姓和氏在现代基本是一个相同的概念,而在远古之时则有着严格的区分。在那时,以女子为传承中心的宗族称姓,以男子为传承中心的宗族称氏。正如《通志·氏族略》所言:“三代以前……男子称氏,女子称姓。”当远古的先民们人人都有了姓和氏之后,太昊伏羲氏就开始规范“制嫁娶”。《路史》注引《古史考》曰:“上古男女无别,太昊始制嫁娶,以俪皮为礼;正姓氏,通媒约,以重人伦之本,而民始不渎。”据《通志》记载,太昊时规定:“氏同姓不同者,婚姻互通,姓同氏不同,婚姻不可通。”   我国现行的姓氏,是在远古姓氏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的。随着母系社会的分化和瓦解,随着氏族社会的巩固和发展,远古姓的概念逐步被削弱,被淡化,被遗忘。从黄帝以后到西周初始近一千多年的时期内,姓已逐步变得可有可无,氏乃是一个人的主要称谓符号。现今的姓氏,多数确立于春秋至秦汉时期,有的则更晚一些。在这一时期,姓和氏之间的远古概念和差别已经逐步消失,人们干脆把姓氏合一,“姓”开始成为姓氏的总称,亦即现代姓的真正含义。   秦汉以前,姓和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姓”起源于母系社会,用来表示母系的血统;“氏”起源与父系社会,为同姓衍生的分支,本来为同姓各部落的名称,后来则专指部落的首领。国家产生以后,不少封国和官职也成了氏的名称。在古代,封国和官职可能世袭,氏也就随之可以世袭了。一旦封国和官职失去后,氏就开始演变成家庭的标志。所以这时只有贵族才有姓氏,平民和奴隶是没有姓氏的。一般女子称“姓”是用来“别婚姻”,男子称“氏”则用来“明贵贱”,两者的作用不一样。   姓氏大量产生的时代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尤其是春秋时期。周代制度规定,周天子的嫡长子将来继承王位,称为太子,其余的儿子统称王子,王子的儿子称王孙,王子和王孙统称王族子弟。诸侯的儿子除了太子外均称公子,公子的儿子称公孙,公子和公孙统称公族子弟。王族和公族可以封国为氏。公孙的子孙不属于公族,他们以其祖父的名或字为氏,也可以其他方式命氏,主要有:   (1)以受封的邑名为氏。   (2)以所居的地名为氏。   (3)以官名为氏。   (4)以技艺为氏。   (5)以祖先的谥号为氏。   这样,大量不同的氏就由此产生了,其数量远远超过姓的数量。   在这一时期,“姓”是固定不变的,而“氏”却时常变化。因此往往出现父子同姓不同氏,或姓虽不同,氏却相同的现象,即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也可有不同的氏。氏的这些变化往往反映了贵族的地位和职权的变更。如战国中期的商鞅,他原本是卫国公孙后代,所以又叫卫鞅和公孙鞅,秦国封他为商君后,他又称为商鞅。   战国时期,随着奴隶制宗法制度的崩溃,旧有姓氏体系也逐渐混乱,出现了姓氏合一的倾向。到了秦汉时期,我国的姓氏体系基本上确立了下来,姓和氏完全融合不分,并且不再是贵族的专利,平民也能有姓氏了。秦汉以后,新的姓氏产生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   (1)为避祸而改姓;   (2)为避帝王的名讳而该姓;   (3)少数民族与汉族融合时,少数民族的部落名称演变成汉姓;   (4)当某一姓氏的字有几种不同的写法时,往往演变成几种不同的姓氏。   大约到宋代时,中国的姓氏已与现代几无二致了。
姓男生的
没什么本质区别,只是家族规模不同
好像没区别
姓男生的

6,姓和氏的区别

一分钟了解姓和氏
姓为女,氏为男!中国古代最早是母系氏族社会,女尊男卑,子女随母姓,姓字之所以由女和生二字组成也是这个道理。母系氏族社会以后至秦汉时期以前这段时间,虽然是父系氏族社会,但子女却是随祖父,部落或者国家的氏,是不随父亲的氏的,这就出现很多子女与父亲不同的氏,有氏者都是贵族,平民无氏。姓由于传承已久,又已经不通用,所以作为宗姓流传。秦汉以后,氏才普遍作为宗姓使用,子女多随父亲姓。一直到宋朝时期,子女才可以说是完全随父亲姓。
在古代“姓”和“氏”是有严格区别的。“姓”代表氏族的血统,起源于母系社会,称为族姓,是为了区分血缘,防止血缘婚配而发明的相应识别标志。“氏”是古代贵族标志与宗族系统的称号,从夏朝中期开始“氏”成为“姓”的支系,表示功勋和地位。当时部落的大团体,裂变成了若干小团体,出于相互交往中识别的需要,这些小团体在得到新的居住地的同时获得了一种与地域有联系的新标志—姓。先秦时期,女子称姓,男子称氏。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姓氏便开始合而为一,由于形式固定下来,子孙可以永久使用,便于形成一脉相传的家族。
在母系氏族公社时期,人们只知其母不知其父。为了把各个氏族区分开来,“姓”即应运而生了。“姓,人所生也”(《说文》),姓字从女从生,表明了出生的血缘关系,清楚地说明同姓的人都是一位女性祖先的子孙,也是母系氏族社会同一血缘关系人群的标记。这一时期,实行氏族外婚制,同姓之间不能通婚,因而姓还起着“别婚姻”的作用。我国最早从女而成的原姓十几个,如姚、姜、姬、姒等,它们往往表示某一氏族的居住地或崇拜的图腾。  由于人口不断地繁殖,一个氏族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会发生分解,由姓衍生出它的一系列分支“氏”。到了父系氏族公社时期,姓、氏则为父系氏族或部落的标记。进入阶级社会以后,“氏以别贵贱”,氏成为贵族男子的专称。命氏之法主要有:诸侯以受封的国名为氏,卿大夫以所赐的采邑为氏,有的以职官为氏,有的以居住地为氏。古人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渐认识到近亲结婚会产生不良后代,“男女同姓,其生不蕃”(《左传》),因而在贵族女子称谓中则著之以姓,因为“姓”可表明她出生于某个氏族,起到“别婚姻”的重要作用。  春秋战国时期,整个社会发生重大变革,姓氏制度也出现混乱,姓氏逐渐混同。到两汉时,姓已基本确立,与现在通用的姓大体相仿了。然而,由于各种因素的作用,古人改姓之事常有发生。  姓和氏在现代基本是一个相同的概念,而在远古之时则有着严格的区分。在那时,以女子为传承中心的宗族称姓,以男子为传承中心的宗族称氏。正如《通志·氏族略》所言:“三代以前……男子称氏,女子称姓。”当远古的先民们人人都有了姓和氏之后,太昊伏羲氏就开始规范“制嫁娶”。《路史》注引《古史考》曰:“上古男女无别,太昊始制嫁娶,以俪皮为礼;正姓氏,通媒约,以重人伦之本,而民始不渎。”据《通志》记载,太昊时规定:“氏同姓不同者,婚姻互通,姓同氏不同,婚姻不可通。”  我国现行的姓氏,是在远古姓氏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的。随着母系社会的分化和瓦解,随着氏族社会的巩固和发展,远古姓的概念逐步被削弱,被淡化,被遗忘。从黄帝以后到西周初始近一千多年的时期内,姓已逐步变得可有可无,氏乃是一个人的主要称谓符号。现今的姓氏,多数确立于春秋至秦汉时期,有的则更晚一些。在这一时期,姓和氏之间的远古概念和差别已经逐步消失,人们干脆把姓氏合一,“姓”开始成为姓氏的总称,亦即现代姓的真正含义。  秦汉以前,姓和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姓”起源于母系社会,用来表示母系的血统;“氏”起源与父系社会,为同姓衍生的分支,本来为同姓各部落的名称,后来则专指部落的首领。国家产生以后,不少封国和官职也成了氏的名称。在古代,封国和官职可能世袭,氏也就随之可以世袭了。一旦封国和官职失去后,氏就开始演变成家庭的标志。所以这时只有贵族才有姓氏,平民和奴隶是没有姓氏的。一般女子称“姓”是用来“别婚姻”,男子称“氏”则用来“明贵贱”,两者的作用不一样。  姓氏大量产生的时代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尤其是春秋时期。周代制度规定,周天子的嫡长子将来继承王位,称为太子,其余的儿子统称王子,王子的儿子称王孙,王子和王孙统称王族子弟。诸侯的儿子除了太子外均称公子,公子的儿子称公孙,公子和公孙统称公族子弟。王族和公族可以封国为氏。公孙的子孙不属于公族,他们以其祖父的名或字为氏,也可以其他方式命氏,主要有:  (1)以受封的邑名为氏。  (2)以所居的地名为氏。  (3)以官名为氏。  (4)以技艺为氏。  (5)以祖先的谥号为氏。  这样,大量不同的氏就由此产生了,其数量远远超过姓的数量。  在这一时期,“姓”是固定不变的,而“氏”却时常变化。因此往往出现父子同姓不同氏,或姓虽不同,氏却相同的现象,即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也可有不同的氏。氏的这些变化往往反映了贵族的地位和职权的变更。如战国中期的商鞅,他原本是卫国公孙后代,所以又叫卫鞅和公孙鞅,秦国封他为商君后,他又称为商鞅。  战国时期,随着奴隶制宗法制度的崩溃,旧有姓氏体系也逐渐混乱,出现了姓氏合一的倾向。到了秦汉时期,我国的姓氏体系基本上确立了下来,姓和氏完全融合不分,并且不再是贵族的专利,平民也能有姓氏了。秦汉以后,新的姓氏产生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  (1)为避祸而改姓;  (2)为避帝王的名讳而该姓;  (3)少数民族与汉族融合时,少数民族的部落名称演变成汉姓;  (4)当某一姓氏的字有几种不同的写法时,往往演变成几种不同的姓氏。  大约到宋代时,中国的姓氏已与现代几无二致了。
在先秦时代,姓与氏有区别,姓是不变的,而氏则不断变 化。春秋时晋国叔向说, “胖之宗十一族,唯羊舌氏在而已” 同是姬姓的贵族,却存许多不同的氏,羊舌氏只是叔向所在的 “宗”的十一个氏族之一。姓和氏的产生和区别是由氏族制和宗 法制决定的。 姓与氏来源于原始时代氏族,胞族或部落的名称。那队每 一个氏族都有一个用图腾物作标志的名称。图腾物既是氏族感生 神灵,又是族名。当氏族经过发展,逐渐 形成由若干同胞氏族构成的胞族集团,每一个新氏族都为自己想了新的名称,原先的氏族名称就成为胞族的名称了,胞族继续 发展,分成若干胞族,构成部落,原先的胞族名称(即更早先的 氏族名称)又转化为部落的名称。部落中的每一个氏旅既有自己 的氏称,又有据以联系血缘远近的胞族称(旧氏)和部落称 [更早的氏)。这种不同层次的氏称,大体相当于先秦时代姓与氏 的关系。如《左传》所述高辛氏部落包含两个胞族八个氏族,叫 伯奋氏、仲堪氏、叔献氏、季仲氏(此四氏为一个胞族),伯 虎氏、仲熊氏、叔豹氏、季狸氏(此四氏为另一个脑族), 而 八个氏又都属于高辛氏。

文章TAG:古代  和氏  区别  先秦时期  古代姓和氏的区别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