漏刻在我国古代最早记录是在《周礼》中。漏刻圭表、日晷都是我国古代人民根据“立竿见影”的效果来发明出的计时工具,古代说的一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两个小时,不知道到当时钟表第一次引进中国时,人们是怎么看的,第二种是利用流动的物质来计时的漏刻与沙漏,圭表在古代还有一些象征意义,古人崇尚“至信为时”,也就是诚信,作为测量时间的圭表自然是被认为是诚信的表征。
1、古代没有钟表,你说古人是用什么方式/方法来计时的呢?
我国古代的计时装置大约在战国时期以前就已经出现了。按照其工作原理,可以分为三种:第一种是运用天文原理来计时的日晷,日晷一词中的晷,本意有影子的意思。日晷的原理就是利用了太阳的投影的方向来计时,一般来说,日晷由晷针与晷面两部分组成。晷针与地轴平行,晷面与赤道平行,当太阳升起时,晷针的影子就投向刻有十二时辰晷面,古人就可以用它来计时。
但是,日晷最大的缺点就是无法在夜间或者阴天使用,第二种是利用流动的物质来计时的漏刻与沙漏。漏刻在我国古代最早记录是在《周礼》中,漏刻是由漏壶与标尺两部分组成,其大致的计时原理是利用漏壶中水流的流入或者流出,标尺对应壶内的水位就是当时的时间。后来,因为漏刻在冬季容易冻结而无法使用,古代人改用流沙计时,这便是沙漏,
第三种便是利用机械结构计时的浑天仪。东汉著名的天文学家张衡,在继承和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之上,于公元117年设计制造出了完整的浑天仪,后来,唐朝著名僧人一行等人在此基础之上设计制造出了利用水力运转的水运浑天仪。水运浑天仪能够实现自动报时,可称之为是机械类时钟的鼻祖,除此之外,古人还会燃烧香盘、蜡烛等物品来计时。
2、“十二时辰,千古大智慧”,时辰是怎么来的?很多人都不太懂?
读懂中国“十二时辰”,领略古人千古大智慧,分享给大家,定会让你学到新知识!都说时间在一分一秒的过去,有了时钟以后,我们看到的时间就更具体了,使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更有规律,那么,您知道古时候没有钟表是怎么记录时间的吗?读懂十二时辰,领略千古大智慧!古代记时法是依据太阳所处的位置来定的,包含了人类的生活习俗和生产劳动规律。
古代说的一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两个小时,不知道到当时钟表第一次引进中国时,人们是怎么看的?据说,当时人们把一个时辰称为一个大时,一个钟点称为一个小时,随着时间慢慢推移,用钟表的人也越来越多了,人们就慢慢的不用“大时”来表示时间了,而是继续沿用“小时”作为时间的表示。而一天也就用“二十四个小时”来表示,使得时间表示的更具体,
不过,中国的时辰还是要更顺应天时和更接地气,是咱们老祖宗根据一日之间太阳出没的自然规律以及天色的变化结合自己日常生活、生产活动,生活习惯总结出来的。古代的时辰是根据太阳所处的位置来判断的,那么赶上下雨、阴天我们就看不到太阳了,就无法判断时辰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古人又发明了“百刻制”,也就是用“漏刻”来记录时间。
所谓“漏刻”的方法大概是将一昼夜分为100刻,规定“夏至”节气时,白天是60刻,晚上40刻;把“冬至”节气的白天规定为40刻,晚上为60刻;“春分”节气和“秋分”节气把白天和夜晚等分了,都是50刻,具体操作方法是,白天开始的时候把漏壶装满了水,并在水面上漂浮着一根带有刻度的箭。随着壶水的下漏,浮箭便逐渐下沉,从壶口读出各个时刻箭上的刻数作为报时用,
古代这种记时的方法应用了很长时间,说的细致一点就是每一个时辰分为八大刻加1/6小刻,每刻约14分24秒。所以,古人是用刻钟来表示时间的,到了清朝初期的时候,朝廷正式规定一日为96刻钟,一个时辰分为八刻,一刻为15分钟。换句话说,古人的14分24秒(一刻钟)就是现在我们说的15分钟,十二时辰蕴含着满满的古人智慧和文化意蕴,我们是有必要去了解一下的,今天简单分享一下,作为了解。
一、子时子时是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是指晚上11点时至凌晨1点,在古代也被称为午夜、子夜、夜半、夜分、宵分、未旦、未央等,也是我们现在常说的“三更天”,“古日分历,起于子半”,这时候夜深人静,人们都在睡觉,但这时候也是古代天文学家观测星空的最佳时间。就当古人仰望星空入神的时候,忽然听到老鼠活动的声音,经过几次的接触,古人发现老鼠经常会在“子时”出来活动。
文章TAG:钟字在古代是怎么来的 钟字 古代 钟表 钟字在古代是怎么来的 古代没有钟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