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逐渐将寒食节的节俗内容与清明合而为一。对于祖先的祭祀中国人向来十分的重视,当时尚无墓祭的礼俗,要祭祀逝去的先人,就立一名为“尸”的神主在宗庙祭祀。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墓祭风气才变得比较主流,根据《孟子》记述的一则笑话说齐国有一个无所事事又颇好脸面的穷人,他每次外出,经常吃饱喝醉后再回家,还声称自己又很多富贵的朋友,对他的妻子也颐指气使,他的妻子作为很了解他底细的人就很纳闷,于是就跟踪他,看看丈夫是不是经常出入富贵人家,最后发现她的丈夫其实是在墓地里乞讨得来的酒菜。

由此可见,当时在已经有了用酒和食物才祭拜先人的习俗。但是这种习俗似乎只限定在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家,对于身份低微,家里又没有什么钱的普通人,还不普遍。到了汉代,随着儒家学说的流行,宗族活动也不断扩大,人们对祖先魂魄寄托的坟墓愈加重视,上墓祭扫之风越来越盛行。到了唐代,唐人沿袭了前代祭墓风俗,并扩大到了整个社会。

从礼经的记载看,古代并没有春季上墓祭扫的例规,但唐时已成风气据《旧唐书 玄宗纪》记载,唐玄宗鉴于士庶之家无不寒食上墓祭扫,于是下诏“士庶之家,宜许上墓,编入五礼,永为常式”朝廷以政令的形式将民间扫墓的风俗固定在了清明前的寒食节,由于寒食和清明节气日相连,寒食节俗很早就与清明发生了关联,寒食禁火,清明要焚火,扫墓也从寒食扩展到清明,自唐代开始寒食节就与清明合并在一起了。

白居易《寒食野望吟》描写寒食的情景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垒春草绿。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别离处。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描绘的就是清明节祭祀先祖、焚烧纸钱的情景。唐代诗人柳宗元的《与许京兆书》中描述每至清明田野道路,士女遍满,皂隶佣丐,皆得父母丘墓。田野道路上,都出都是前往为父母祭祀的男男女女。

如果说唐朝寒食与清明并列,清明地位逊于寒食的话,那么宋朝清明已经基本完成了对寒食的彻底置代,清明已经承担了许多属于寒食的节俗功能。宋代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记载说,北宋时人们都在清明这天都要祭拜扫墓,至于扫墓的目的和仪式,宋代也有人专门说明。如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中说,人们“到郊外去上坟扫墓的目的是为了尽自己对祖先的思念之情和敬仰之心”扫墓作为清明节的重要内容,一直被延续下来。

每年除夕前要去给过世的亲人上坟,上坟的意义是什么?

每年除夕前要去给过世的亲人上坟,上坟的意义是什么

谢谢邀请,这个问题极简单,就是告慰先祖我们过的非常好。老话说的好,没有天那有地,没有父母那有儿女。羊羔尚有跪母恩,何况有血有肉的人呢。不忘先祖,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每逢佳节倍思亲。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纪念先祖从没间断。尤其是到了年关,吃的好穿的暖,更让我们思念生养我们的父母们,没有父母的艰辛付出,那有儿女们的幸福生活。

清明节扫墓是风俗,为什么山东十月初一还要上坟呢,有什么不同?

我是山东沂源的,别的地方风俗我不知道,就我知道的当地风俗谈一下所见所闻:清明节是春暖花开,万物复苏的季节。清明节我们这里叫过寒食(这里还要介绍一下:清明节我们这里叫清明日,清明日的昨天是寒食,清明日前天是一百五)。过寒食主要活动是祭祖,目的是先祖们居住的地方经过一年的风吹雨打,需要进行修缮,我们在一百五的那天一早(越早越好),去给老祖宗的坟茔添土,寓意是修房子。

现在人忙,也有寒食上坟的时候一块的。寒食那天要上坟,菜肴煮鸡蛋是主要的,这一点和别的地方差不多。十一,在我们这里叫死了放牛的,意思是在过去牛也忙活了一年了,冬天来了,也该休息-下,享一下福了。不用出去吃草了,回圈后有专人伺候。这时侯,集休要做一下一年的总结,穷富的杀只猪宰只羊慰劳一下忙碌一年的老少爷们。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文章TAG:节日  扫墓  节气  清明  一是  扫墓一是什么节日  清明是节气还是节日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