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越南以前种稻谷不分行距、株距插秧,造成太密了不长稻,太疏了产量不高,而且大风长吹时则易倒伏,则更加无产量。是我们广西人教他们合理密植,用长绳东西向两端固定长线,此为第一行,大家沿着绳边东西向插一行,每株秧约三、四小棵秧捏近为一株,株与株的小间距约为10厘米,沿着绳子按8~10厘米株距插完整条线后,再把绳子两端各后移约20厘米,继续沿线按株距插完秧,然后继续后移20厘米布长绳,直至插满田。
这数千年来的原始种法有许多优势,由于是插入泥土中,根已深入泥约3~5厘米,则日后根深叶茂,稻苗吃肥足、吃水足,万一暂时无水也旱不死它,或万一刚插完不久有暴雨,造成水田水位高,秧也不浮脱泥土,造成无根无土的浮秧。按照如此精密的株距、行距,则日后长势不过紧密,造成阳光不足而不结果,太疏则大风长吹,容易倒伏(互相没有依靠),则产量不高(而且株数量不高,产量也自然不高。
为什么广西老农要按东西向拉绳呢?为什么广西老农自古传授所有的农作物必须沿东西向为一行行种呢?这是因为所有植物沿东西向种成一行,第二行的行与行距离水稻约20厘米(其它作物约50厘~100厘米),太阳东升,西沉,由于行间比株距大得多,太阳就可以从早上到傍晚都可沿着行与行间的空间照射一整天。如果东西向地一行行种的话,则早、下午的斜射阳光被前行挡后行,行行都挡光。
从而阳光不足,则产量不高,特别种水稻最为讲究,我们壮乡早已知道个中缘故了,你说我们壮乡祖先聪明吗?清月朗月影印纱窗影透画帘入绣房!壮乡女子除了白天做农工外,还夜夜抒机(织绣)锦色彩拼。壮乡女子擅长纺织和刺绣,所织的壮布和壮锦,均以图案精美,服饰上男子与汉族无异,女子则多姿多彩,特别是喜欢在鞋、帽、胸兜上用五色线绣上花纹、人物、鸟兽、花卉,五花八门,色彩斑谰。
正是:挥袖拔花香,且看宿鸟微惊,亭姿低雅。回想起我慈母从小把我与弟妹们的鞋、衣等都是她自裁衣、自纳鞋、自缝衣给我们,不禁感时花溅泪、泪睫盈盈,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壮语与国内的傣语、布依语、侗语、黎语同源。国外与泰国语、老挝语、缅甸掸语同源关系。我家乡(广西南部)与越南岱依语、侬语高度相似。壮族先民在商周时期创造了刻划文字符号,叫“本源书(字)”,在广西崇佐的山壁上现在保留许多类似符号,但无人翻译得出来。
秦始皇统一文字后,壮族改为汉字。唐宋后,壮族仿汉字创出“土俗字”,又叫“方块土俗字”或“方块壮字”。广西上林县有两块唐朝碑,就使用以上壮文。现在广西农村的道公(土道士)的唱本上也有部份以上的壮字,我家人曾花380元叫去这些师公组织爰戒十天(他们叫为“戒道”),他们的唱本我也翻了几下,发现这些字与汉字有相似之处。
我还认识一位越南大姐,她还随意书写,而且字字龙飞凤舞,每个字的四角都有意飘飞,出头出尾地拉长笔划,很是好看!由于篇幅有限,暂写到这里。总之还有许多许多,如明朝瓦氏夫人(广西田东人)为国巢除当时沿海的倭寇。农智高虽然对朝廷造反起义,但他也抵抗越南入侵广西,并夺回失地,也算为国做出贡献。近代广西钦州的刘永福在广西凭祥多次拒敌于国门……。
文章TAG:广西壮族 壮族 特色 文化 壮族的禁忌是什么 广西壮族文化特色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