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逝敖的三个儿子都非常厉害,大儿子叫荀林父。当年晋文公在跟楚国进行城濮大战之后,在原来的三军之外,又扩充了三军,但是又不能直接叫六军,因为当时周朝的时候规定天子才能有六军,大的诸侯只能有三军,小的诸侯只能有一军。现在晋文公打赢了城濮之战,开始膨胀了,进行扩军,虽然又增加了三军,但是在名义上不能叫六军,只能把新增的三军叫做“三行”。

那么这个荀林父就是中行的领导,称“中行将”,后来荀林父这一支的后人都称自己为“中行氏”。荀林父有个弟弟叫荀骓,荀锥是后来程氏的祖先,荀骓的弟弟叫荀首。这个荀首很厉害啊,在后来晋楚邲之战中,活捉了楚国的公子毂臣,射死连尹襄老(这个连尹襄老以后有机会也讲讲,很有意思的一个人,关键不是他,而是他曾经娶的一个老婆--春秋四大美女之一的夏姬,特别传奇),挽回了晋国大败的局面,后来被封到了智邑,所以又叫智首。

又因为他死后的谥号是“庄”,所以人们又叫他“智庄子”,这个智庄子就是智氏的始祖。所以我们从这里就可以看出来,从荀息一个氏分出了三个不同的氏,虽然他们都姓“姬”,但是在真正称呼他们的时候,却又完全不同。如果外人不了解情况的话,还以为他们是没关系的三家人呢,但实际上他们都是一个爷爷传下来的(另外八卦一下,这个中行氏和智氏后来在晋国政坛上的结局都不太好。

中行氏因为跟赵氏有过节,就联合范氏一起攻打赵氏,但是赵氏手里有晋国国君啊,于是假装奉了国君的令联合韩氏、魏氏和智氏(没错,就是和中行氏一个老祖宗的智氏,但这时候由于利益问题,智氏更倾向于赵氏而不是跟自己同一个姓的中行氏)把中行氏和范氏赶出了晋国,瓜分了他们领地。又过了50年,智氏和赵氏又有了矛盾,联合韩氏和魏氏攻打赵氏的晋阳城,结果赵氏私下勾结韩氏和魏氏把智氏反杀了,智氏被灭族,地盘也被韩、赵、魏三家瓜分,然后势力极大膨胀的韩、赵、魏三家顺手又把晋国国君给废了,自己当上了诸侯,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三家分晋”)。

这就是“氏”的由来。那为什么现在我们都问别人“你姓什么”,而不是“你的氏是什么”呢?那是因为到了秦以后的汉朝,姓和氏基本上就没法区分开了。司马迁在写《史记》的时候,就已经无法区分姓和氏了,所以就把姓氏混在一起谈了,到现在又过去了两千多年了,哪里还分得清姓和氏啊。说完“姓”和“氏”的来历,我们再来看看上古的一些姓氏。

中国历史上最古老的八个姓“姜、姬、姒、姚、嬴、姞、妘、妫”,我们看这八个姓,每个字里面都有一个“女”字,这也说明了这八个姓都是从母系社会就流传下来的。等到了父系社会之后,出现更多的其实是“氏”,当然了,现在都被认为是“姓”了。姓氏的来源有很多,比如有以地名为姓氏的,像春秋时候的那些诸侯国“管、蔡、鲁、魏、毛、韩、郑”等等,这些国家被吞并了以后,他们的后人就以国家为姓;有以官爵为姓氏的,比如“司马、司空、连、尹、司徒”等等,最著名的自然是前段时间播放的《军师联盟》里的司马懿了;有以职业为姓氏的,比如“张、车、巫、卜、陶”等等,张姓的祖先是黄帝时候的弓正,说白了就是一个制弓匠,后来慢慢的就演变成了张这个姓,卜就是搞占卜活动的人等等;还有一些是赐姓,现在为什么那么多姓李的,因为在唐朝的时候,李是国姓,所以很多外人都被赐姓李了,比如沙陀人李克用,他原来姓“朱耶”,后来被李唐王室赐姓李;还有一部分人是用先人的字或者号或者谥号等来当做姓的,比如“庄、孔、仲、季”等等,庄有两个来源,一个是春秋时候的楚庄王,他的一部分后人就以楚庄王的这个谥号庄为姓,另一个来源是春秋时候的宋戴公,他字武庄,所以他有一部分后人就以他的字为姓。

那么剩下的,就是到了后来,还有一部分是少数民族的改姓。比如北魏时候的孝文帝改革,把很多鲜卑姓改成了汉姓。“拓跋”改成了“元”,“丘穆陵”改成了“穆”,“秃发”改成了“源”等等。到了近代,清王朝覆灭之后,一部分爱新觉罗氏也改成了汉姓,比如金、艾等姓。上次还跟一个大学老师聊天,那个老师姓“窦”,我就跟他开玩笑说他的祖上会不会就是鲜卑人“纥豆陵”氏改的“窦”姓呢。

他义正辞严地说不是,他们是河北窦氏,跟窦建德是一个支系的。问题是窦建德的祖上就是“纥豆陵”氏改的“窦”姓。虽然《魏书》中说“纥豆陵”氏是当年东汉的时候大鸿胪窦章的后人,后来在第二次党锢之祸的时候,为了躲避迫害才跑到了鲜卑人那里去的,这个是不太可信的。好了,说完了姓氏的起源,姓氏的的源流等等,现在最后来说说复姓的起源。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文章TAG:百家姓  单姓  复姓  百家姓复姓是什么意思  《百家姓》中单姓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