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得胜还朝后,朝廷又让他改任兵部尚书,加太子少保,后又进太子太保兼大学士。朝廷害怕刘通的老家西华还会有人造反,为刘通报仇,于是任命白圭的三子白敬为河南留守使,专职镇压西华县敢于造反的农民。成化十一年,白敬在西华安了家,从此,西华县有了个白庄村。当时的白庄,就在今白寺小学的南边,现名“前宅”。后来人口繁衍,一部分人西迁半里许,即今大白庄;后又东迁一里许,即今小白庄。

小白庄比大白庄人口繁衍得快,到了清朝初年,有一支从小白庄迁往姚桥河南,成了姚桥河南白姓人家的老祖爷。这位老祖爷叫白生亮,字明远,他及其六个儿子的坟墓如今还完好地坐落在姚南行政村西南的“柏树坟”内。由于人多地少,从明朝末年就有白氏支脉迁往外地,县内有迁逍遥白湾的,有迁艾岗白桥的,还有迁往西夏的;县外有迁往漯河市郾城县、漯河市临颍县、驻马店市西平县、周口市商水县、周口市淮阳县、驻马店市正阳县、信阳等地的。

他们都是河北省南宫县白圭三子白敬的后代。而白圭则是唐朝大诗人、刑部尚书白居易的“衍派”。白氏定居西华以后,传至7世白丹忠。白丹忠字报国,家住小白庄。崇祯年间考进了县学,成为庠生(庠音祥,xiáng周朝时称学校为庠,后世沿用。庠生即生员,俗称秀才)。他开始修族谱。白圭是进士出身,后又进大学士,白圭次子白钺,也是进士出身,还进了内阁;三子白敬难道是个“白丁”?怎么从白敬下传七世,即从成化十一年定居白庄起,到白丹忠修谱时的崇祯十一年,长达164年,才培养出一个生员?是因为家贫,读不起书呢?还是书虽读了,却屡试不第呢?这颇值得推究、思索。

白丹忠把手抄的族谱置于楼上书箧中。经过210年,到了清道光十一年,其后人才见到这本手写的族谱,得以续修。续修谱者叫白春生,功名为“岁进士”。岁进士又叫岁贡,是经过考试从廪生中选拔出来,送到国子监深造的生员中的佼佼者。白春生见到此谱,如获至宝,于是聚集族人商议续谱。但原谱年深日久,致遭蛀虫蠹蚀,有些字已不能辨认,再修族谱时不敢擅自揣测,只得在人名被蛀处写上“失名”二字。

后来又经三修、四修、五修,时序进入了新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后,四海升平,国泰民安。1989年,白金学、白耀堂、白国华等人决心六修族谱。此次续谱,困难殊多。因为几十年来的“以阶级斗争为纲”,使人们心有余悸。续家谱就是不抓阶级斗争,就要受批判。况且破“四旧”时,家谱作为旧文化,是被破除、被焚烧的对象。

旧家谱谁还敢保存?找不到旧家谱,所谓“续”就无从谈起。“六修”一班人确实有股子奉献精神。他们东奔西走,跋山涉水,只尽义务,不索分文,多次造访西华、临颍、郾城、商水、禹州等地的白姓家族。历时二年。苍天不负有心人,终于在郾城县露白村白国炎家寻得一本完整的《白氏族谱》。他们高兴得眉开眼笑,手舞足蹈。在“六修”过程中,他们与居住在台湾的白正炎、白鹤亭频频联系,激发了台湾同胞的思乡之情。

 4/8   首页 上一页 2 3 4 5 6 7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川白氏  宗谱  永登  起名  白氏  白氏起名大全白什么刘  永登秦王川白氏宗谱序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