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闹元宵,这个月宵节是怎么“闹”的。”正月里来是新春,赶着猪羊出呀出了门”相信听见这支欢乐的歌,会令朋友们沉溺在过年的喜庆日子里,元宵节中观灯的习俗是由汉代的鱼龙漫衍等大型歌舞表演发展而来的,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时候的人称月为宵,十五是月亮最圆的时侯,所以叫元宵,这一天春回大地所以大家热烈庆祝。

1、元宵节的传统是怎么来的?

元宵节的传统是怎么来的

一年一度的春节接近尾声的时候,人们迎来了元宵节正月十五是春节的最后一天,自此以后将回复常态,因此民间有“小过年”之称,在我家乡重庆酉阳年三十,初一为小年,十四十五为大年,因国家节假原因,十四十五只淡淡的留在我们这一代心中。正月为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元宵节又名灯节、元夕,在道教中叫做上元节。

据传统习俗,在元宵节中,人们要以观灯、猜灯谜、吃元宵等方式祝贺节日,有关元宵节的起源,一说起源于汉代官廷的祭典,一说是既于民间道教的“元节”上元、中元、下元),旧俗以衣历正月十五日为“上元”,即天官赐福日。三元之中,上元最为人们所重视,到了唐宋时代由于统治者的提倡,元宵节变得空前盛。“花灯”是元宵节的中心话动,

因此观灯赏灯也成了节日里最靓丽的风景关于赏灯的时间,汉代限于正月十五日之夜,唐代由一夜延长到三夜,是时京城各处彩灯高悬夜间灯火通明,如同白昼。宋代的皇帝大都热衷于灯节活动,往往亲临灯节,与万民同乐,灯节的时间也由三日延长到了五日,到明朝规定,灯节从正月初八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七,一连持续十天。清代观灯只有三天另说五天),但是赏灯活动规模很大,民间的娱乐活动增添了大量的新内容,如舞龙,跑旱船,踩高跷,

元宵节中观灯的习俗是由汉代的鱼龙漫衍等大型歌舞表演发展而来的。正月十五放灯火的风俗开始于汉武帝祭祀太一神,主要在皇宫举行,后来经官方的倡导而开始于民间流行,灯节是刀耕火种时期烧去田间草木并开始播种的原始生活习俗的高级转化形式,因此元宵节中的灯就有了祈年的意义,同时现代研究者亦往往着眼于灯节中火的崇拜,认为燃灯又有着驱邪除秽之含义。

猜灯谜,产生于南宋时期,灯谜形式新颖,生动活泼,成为当时流行的时尚。开始时是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经过历代的发展创造,灯谜的品种也日趋繁复,到明清时竟达百余种。吃元宵也是节日中的重要习俗,可能始于宋代,当时称元宵为“浮圆子”,到明朝才改称“元宵”,元宵由糯米制成,分实心、带馅二种。

馅有各种一一豆沙、猪肉、白糖、山桥、红枣、八宝等;食法有多样一煮、蒸、炸等,元宵煮好后,首先用来祭祖,然后全家团聚,吃元宵,元宵又叫“汤团”或“汤圆”,这些名称与“团圆”字音相近,取团圆之意,象征全家人团团圆圆,和睦幸福。元宵节除了庆祝活动外,还有信仰性的活动,人们为了祈求赐福,作“上元日”要升祭三官(天官、地官、水官三神主宰人间生老病死、气数命运)。

2、元宵节怎么来的?

2、元宵节怎么来的

元宵节是怎么来的,民间有几种说法。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时候的人称月为宵,十五是月亮最圆的时侯,所以叫元宵,这一天春回大地所以大家热烈庆祝,元宵节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就有了,东汉明帝时期,明帝重视佛教,听闻佛教有正月十五日观舍利点灯敬佛的说法,就派人在那天把皇宫和寺庙都点上灯,商铺,平民家里都点上灯,就这样一步一步影响传承下来的。

3、元宵节是怎么来的?汤圆和元宵有哪些区别?

3、元宵节是怎么来的汤圆和元宵有哪些区别

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每年的正月十五是中国春节里最后一个节日了,正月是也就是农历的元月,夜也就是宵的意思,古时候人们把每年的第一个月圆之夜也就是正月十五成为元宵节元宵习俗自古以来都是出门赏月,猜灯谜,舞狮子,吃元宵以庆祝元宵佳节俗称闹元宵那现在最常有的就是元宵节吃元宵,也就是吃汤圆,全家圆圆满满,汤圆由糯米粉做成,里面可以添加各种馅料,主要是以甜味为主常有的芝麻,花生,各种坚果馅料的汤圆,现在还有各种水果元宵,因为汤圆是圆圆的,馅料甜甜的,糯米软软的粘粘,所以元宵节吃汤圆更是一种吉利,美好的愿望,希望一家人圆圆满满甜甜蜜蜜,全家团圆汤圆和元宵的不同可能就区别于南北的制作方法,北方一般采用滚元宵,做好馅料在米粉里面来回滚上一滚,形成一个包裹米粉的小元宵,南方一般包汤圆,是和成面团然后包入馅料,俗称汤圆,当然了,做法不一样,口感也会不一样,但是我觉得无论是南方北方,吃起来口感如何,味道如何,寓意都是一样的,没有差别,美好的,圆满的象征。


文章TAG:元霄节是怎么来的呀  元霄节  元宵节  元霄节是怎么来的呀  元宵节是怎么来的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