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改为与婆婆同姓,还有的改为与岳母同姓,这样就巧妙地避开了夫妻同姓。这个问题问得很有趣,夫妻同姓姓,平时感觉不到什么,但在碰了红白喜事时,确实尴尬,不知怎么署名,死后立碑也给后代带来难题,“夏殷不嫌一姓之婚,周制始绝同姓之娶”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在周朝之前还是允许同姓结婚,周朝之后才有这个规定。
1、夫妻同姓墓碑碑文该怎么写?
这个问题问得很有趣,夫妻同姓姓,平时感觉不到什么,但在碰了红白喜事时,确实尴尬,不知怎么署名,死后立碑也给后代带来难题。(古墓碑图)旧时同姓氏之间也有联姻的,但民间传统观念认为不是一件光彩的事,既是联姻,免不了男方女方家庭要来往,正常来往倒没什么,遇红白喜事时,就麻烦了。如岳父母大寿,旧时,女婿是要做对联和牌匾,才能体现对岳父尊敬和家里的风光,
岳父母去世的时候,现在送花圈,过去送祭帐布。与打花圈一样,祭布也要展开,像打旗帜一样要举起来,展现在人们面前,上面贴了落款的纸条,因是同姓,落款时,前款与后款会出现相同的府第名称,就会闹笑话。同样,夫妻去世后,要立碑,碑上要写碑文,如果不是合葬,丈夫的还好写,妻子的就碑文就成了问题。(妇人墓碑图片)旧时,早先有的人家用宗府和宗氏来代替姓氏,避开这种尴尬,但后来发现不对,女的还好,男的跟别人姓了,那不是出卖祖宗了,
因宗姓为百家姓之一,姓氏的人虽少,却是一个古老的姓氏。后来男的落款就不用宗府之称,加了一个字,称宗亲府,意思是同姓姻亲,女人的姓氏无所谓,所以碑文依然用沿用宗氏之称。即“某门(府)宗氏某某老孺人之墓”,合葬用的是一块碑,格式也是两竖排,内容男的用真实之姓氏,女的则用宗氏,有的地方则不同,因家族群居在一起,为了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麻烦,同姓联姻时,儿媳嫁过来后,立即改姓。
一般改为与婆婆同姓,还有的改为与岳母同姓,这样就巧妙地避开了夫妻同姓,还有的则改同音字为姓,如杨姓改阳姓,陈姓改成姓,刘姓改留姓等等。去世后的碑文也就不是问题了,(乡村墓碑图)现在同姓氏之间联姻就更有趣,特别是现在正值独生子女结婚的高峰期,同姓结婚被认为是一件很幸运的事,在依然以男方姓氏为主导的今天,同姓结婚的夫妻就不会在儿女姓氏上发生争执,跟谁姓也都不会错,夫妻只有一个姓。
2、古代为什么“同姓不婚”?
“夏殷不嫌一姓之婚,周制始绝同姓之娶”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在周朝之前还是允许同姓结婚,周朝之后才有这个规定,古人其实并不了解基因的秘密,之所以会有这个规定,并不是为了避免畸形问题。▲近亲结婚下的畸形母系社会的外族婚姻首先我们要清楚,古人的名字是由姓、氏、名、字、号五个部分组成,如今我们所讲的姓氏最早并不是一个词,是分开的两部分。
先产生的姓,后来才有的氏,而姓的本意是女人生下的子女,是一种血缘关系的表现。它在母系社会当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一个母亲所生的子女都是同姓,然而随着人类文明的繁衍,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出现。原先以群落聚居的状态不能得到满足,到了伏羲氏族时期,一个庞大的家族甚至会分散到各个地区,为了保证血脉的延续,区别同一氏族之间的差别,才渐渐有了氏。
所以姓成了一个家族的特征表现,氏是从家族姓中派生出来的分支,▲母系社会氏族时期实行的是族外通婚,那么姓也就成为了区别不同氏族之间的依据。所以在古代记载的同姓之间不可结婚,这是说的是母系社会时期的状态,一直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宗法制度的瓦解。姓氏制度也迎来了改革,氏也就转变为了姓,姓、氏的合二为一,则是要到秦汉以后,这个时候也就没有了同姓不可结婚的说法。
父系社会的伦理道德在中国古代文化当中,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三纲五常的观念深入骨髓,五常也常说做是五伦,即先有夫妇,才有父子,再有兄弟,然后君臣,最后师徒。古人所认为的乱()伦,不仅仅是指近亲结婚,也包括五常之间的混乱,▲三纲五常下的伦理随着父系社会的发展,母系社会的分崩瓦解,再加上西方佛教传入中国的发展,宋代理学的出现下,伦理观念较其他国家比较强烈。
文章TAG:同姓联婚怎么写 同姓 联婚 不婚 古代 同姓联婚怎么写 古代为什么同姓不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