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不太清楚情况的考生一听到“四非”二字,基本就是能不报考就不报考。可“四非”大学真的都有那么差吗?当然不是。很多原来的“双非”大学之所以能入选双一流,其中一个最关键的原因在于该校拥有较多的A级学科,而A级学科就是排名全国前10%的参评学科。可我们知道,评价一个学校的好坏,除了要看该校的强势学科之外,还要看该校的综合实力。

综合实力较强的大学往往注重全面发展或者优势学科的特色发展(比如注重学生实战能力而非科研能力)。全面发展的话想要个别学科特别突出着实不易,而特色发展的话可能又不太符合双一流学科评估标准。所以,其实很多“四非”大学真的很“冤”,特别是排名前100的。下面,我们先看看都有哪些。这其中,很多大学在“中国大学排行榜”上的排名甚至是超过了现今的某些双一流大学,比如这张榜单中排名第一的昆明理工大学。

而且它的办学层次是中国一流大学,可其他很多同层次的大学早就进入了双一流的行列了。这张榜单中,排名稍后的大学中很多都专业特色极强。比如重庆邮电大学、东北财经大学等大学,这些大学专业特色鲜明,注重学生实践能力,找工作竞争优势很大。既然如此,你们还是会一点都不重视“四非”大学吗?个人浅见,欢迎评论。我是教育港湾,敬请关注!^∀^。

明明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为什么有些叫“非物质”文化遗产?

谢谢!这个问题提的好!大多数人可能都有这个疑惑。要说清这个问题,还要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说起。啥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呢?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传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这个概念有三个点。一是存在形式是非物质,看不见,摸不着。例如:方言,传说,故事,技艺,方法,表演艺术,民俗等。

二是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日常生活却少不了。在家乡说方言,小时候听大人讲故事,婚丧嫁娶那些程序、仪式,各种传统节日等等。三是世代相传。方言,故事,民俗程序仪式,木匠、铁匠、瓦匠等匠人的手艺等,是怎么知道的,怎么学会的?都是上一代人,口传心授的。最明显的是那些盲艺人说书,他们每一句唱词,都是师傅一句一句教会的。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人为主的活态文化遗产,是语言,技艺、经验、精神等。离开了人,就传不下去了。它不像文物,有个东西在那里立着,放着,看得见,摸得着。例如故宫,博物馆那些东西。既然这样,那么,为啥剪纸,刺绣,砚台,扎染,蜡染,皮影等东西,都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呢?其实,严格意义上说,它们都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指的是制作方法,保护的也是它们的技艺,而不是实物。可是,没有这些实物,又怎么表现技艺方法呢?所以说,这些实物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载体,而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非物质文化遗产关注的核心是:怎么剪?怎么绣?怎么染?怎么做?借用一句古语名言:“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载体是皮,非遗是毛,没有载体,非遗就无法体现。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文章TAG:非是  全能  怪物  这是  是是什么非是什么  这是什么全能怪物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