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路运输已经不易,何况“山行千里”!而在武都收复后,蜀军已可以利用西汉漕运。西川物资走嘉陵江,然后转入西汉水漕运,经武都,可直抵天水。漕运的效率,十倍于山行!此后,武都方向,为姜维北伐较多采用的方向。邓艾在分析魏蜀形势时,曾表示:彼以船行,吾以陆军,劳逸不同。这便充分说明了西汉水对改善蜀军北伐态势的意义。

因此,诸葛亮、姜维此后北伐,补给效率大为提高。对北伐的影响2:进退自由度增加夺取武都前,蜀对魏的进攻,缺乏进退空间,远道而来,一旦不利,只有返回汉中。武都等地为蜀汉所有后,蜀汉的进退得到较大改善。第四次北伐,进入相持阶段后,诸葛亮“粮尽退军”后,并未立刻返回汉中,而是与李严商议“上中下三策”,其中,下策,也就是如果汉中粮运难以保障时,可以退到武都待机。

只是李严担心连漕运也因大雨难以保障,呼叫诸葛亮退军,才不得不返回汉中。可见,武都为前沿,使蜀汉北伐进退多了一些从容。同时,蜀汉的“偏师”活动空间也大为增加。此前,偏师往往走狭窄谷道,风险很大。第一次北伐时,赵云、邓芝走箕谷。主力失利后,赵云部也陷入危险,幸赵云处置得当才免于大败。收复武都后次年,曹真发起伐蜀之战,诸葛亮派魏延、吴懿率偏师,自河池(属武都郡)西入羌中,“和诸戎”,又大败郭淮、费耀,取得了一次漂亮的防守反击胜利。

此后,蒋琬时期,姜维也常率偏师从武都出发,西入羌中。姜维主持北伐时,又以武都为据点,偏师接应降服的胡族首领白虎文、治无戴,也曾偏师攻到西平等地,取得了一定战绩。连接羌氐早在《隆中对》时,诸葛亮就提出了“西和诸戎”的想法。汉中之战后,随着曹操将武都等地氐、羌迁徙,“西和诸戎”几成空话。在武都、阴平夺取后,姜维等人得以继续将其活动范围向西北发展,与羌氐取得联络。

前文中提到的魏延在羌中联络诸胡、姜维迎接白虎文等人便是典型例子。此外,武都氐的符健等部,也都曾请降。当然,尽管如此,随着郭淮等人在陇右对羌氐胡的拉拢,其效果大打折扣。比如前文提到的武都氐王符健,本人想归蜀汉,但其弟不从,归附魏国。对蜀汉防御的意义1:直接威胁大减自武都、阴平方向,可以直接威胁阳平关、剑阁,从侧翼抄了汉中的底。

而且,比起秦岭那些“谷”来,武都道是相对好走的。曹操讨伐张鲁时,就优选了武都道,直抵阳平关。刘备发起汉中之战时,第一步为“断绝内外”,即切断,或削弱汉中与外界联系。而“断绝内外”的主要战场,则是武都、阴平方向。张飞、马超与曹洪、曹真的下辨之战,发生于武都方向,而陈式与徐晃的马鸣阁道之战,则是在阴平方向。

而且,自武都、阴平,魏国不只是能威胁汉中,更能威胁西川!后来的历史也表明:汉中失守,姜维在剑阁支撑,但邓艾却从阴平方向直接攻入西川,一举灭蜀。诸葛亮时期,由于北方尚在恢复中,陇西残破,魏国暂时无法从武都、阴平发起大规模进攻,但这终究是蜀汉防御体系上的漏洞,是必须补上的。对蜀汉防御的意义2:汉中防御的完善武都、阴平未得时,汉中最大的威胁方向来自此处,一旦魏军从武都、阴平而来,就可以直接威胁阳平关、剑阁,断绝汉中与西川联系。

因此,蜀汉虽也加强了秦岭前沿防御,但大军在汉中只敢集中于阳平关、定军山一带,因为那里既是前沿(对西)也是纵深(对北)。武都、阴平到手后,侧翼威胁消除,诸葛亮做出调整。得手当年,诸葛亮即做出两项调整:1、丞相府营南移至米仓山下;2、筑汉、乐两城。如此,在秦岭防御之外,汉中形成了以秦岭诸塞为前沿,以汉、乐、阳平关犄角防御体系为据点的防御体系。

兴势之战中,面对10万魏军,王平即以兴势为前沿,以汉、乐为后拒,以涪县费祎主力为后援,从容应对,取得胜利。遗憾的是,或许姜维对汉、乐防御体系太有信心,居然放弃前沿,采取”聚兵敛谷“之策。结果,钟会攻汉、乐不克,阳安关守将却投降,蜀汉亡国之门开启。武都、阴平得手后,蜀汉的攻守态势都发生了一定改观。蜀汉被灭时,魏军夺取汉中,拥有“重关之险”的蜀汉尤死守剑阁,拥有“一关之险”,而邓艾偷渡阴平,正是从阴平方向打破僵局,灭亡蜀汉的。

 3/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文章TAG:三用  计是  十二生肖  凑齐  生肖  孔明三用计是什么生肖  十二生肖凑齐了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