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用普通计时法24时怎么写

12:00也是0:00
12

用普通计时法24时怎么写

2,24时计时法是从什么时到什么时

从13点到24点,
13点到24点
0至24时。

24时计时法是从什么时到什么时

3,二十四时节是那些

二十四节气..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署.大署.立秋.处署.白露.秋分.寒 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供采纳

二十四时节是那些

4,24时计时法的意义

人们给地球划分了24个时区,这是大概就是24时计时法的根本由来。 可以把二十四时区划分的意义是: 各国的时间使用地方时,没有统一换算方法,给交通和通讯带来不便。(时差的意识在此前就有,只是没有形成完善制度)为了统一,世界采取了时差制度并且遵循此制度,各国时间历法都以此制度为基础。
第一个划分依据是手的食指至小指之间的指骨个数。古巴比伦人根据这个数字把一天分成了12个相等的时段。第二种解释涉及到天文学,它的由来可以追溯到古埃及。古埃及人的日历上标注着一年有36个“星期”,每个星期都有10天。每一个星期的开始都以黎明时分某颗特定的星星升起为标志。这36颗星星将夜晚自然地分成12等份,类似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埃及人把白天也分成12等份。由此产生一天24小时的划分方法。

5,怎样分一天24小时为子时卯时

【子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北京时间23时至01时)。 【丑时】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北京时间01时至03时)。 【寅时】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北京时间03时至05时)。 【卯时】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北京时间05时至07时)。 【辰时】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北京时间07时至09时)。 【巳时】隅中,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北京时间09 时至11时)。 【午时】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北京时间11时至13时)。 【未时】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跌。(北京时间13时至15时)。 【申时】哺时,又名日铺、夕食等:(北京时间15食至17时)。 【酉时】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北京时间17是至19时)。 【戌时】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北京时间19时至21时)。 【亥时】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也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静。(北京时间21时至23时)。

6,24时计时法的历史来源文化背景

随着原人智力的发展和文明程度的提高,人类需要更准确的计时方法。埃及人早在公元前3000年以前就采用日晷将白昼分为更小的统一时间单位,其工作原理也是利用地球自转。由于地球自转,太阳看上去就好像在天空穿行,就像人骑马时看到树木在视野中移动一样。(如果要保持与太阳同步,让太阳看上去是停在空中的,那么在赤道上的人必须以每小时1038英里的速度向西运动。由于受到海洋潮汐与海岸间的摩擦力的影响,地球自转每过一个世纪就会延缓1微秒,因此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速度值将慢慢变化。)太阳所处位置的这种变化造成了影子的变化。日出时,大阳从东方的地平线上冉冉升起。将日晷指时针笔直地插在地上,其西侧就会出现长长的影子。到中午时,影子已经移动了。这时影子变短并指向北方(这里指北半球的情况)。到了下午,太阳继续一如既往地向西方地平线移动,这时日晷指时针的影子又会变长,并转向东方。日晷指时针稍稍倾斜,地面上的影子就会按照一个半圆形轨迹移动。从而可将白天分为12个小时,这是埃及人的第一个时钟。   随后必然出现那些不依赖于天气是否晴好、不随季节变化而改变1小时长度的时钟了。其中有利用蜡烛燃烧的速度计时的蜡烛钟,还有沙漏和水漏,利用沙子和水滴从容器上部以一定速率流入容器下部标出1小时的长短。到了17世纪中叶,荷兰物理学家格里斯蒂安·惠更斯制作出利用钟摆工作的时钟,其精度已足以将小时细分成分钟。这是17世纪很了不起的成就。(现在,我们已经能制造出利用铯或氢的原子振动原理制成的原子钟,其精度已达到每1亿年误差不到1秒。此外,利用激光和超低温技术还可以制造出更精确的时钟。)   后来又出现了铁路。有了火车,人们就能作长途旅行,铁路将许多相距遥远的城镇连接起来。可惜,当时人们虽然可以准确地知道某地的时间,但各个城镇都有自己的地方时。例如纽约市的时间与其邻近城市(如纽瓦克或南安普顿)不同。这个原因很好理解。按照定义,中午(12∶00)就是太阳出现在天空中最高位置的时间,所以东西相邻的两个地区不可能时间一样。在纽约的正午时刻,纽约以西还是上午,而纽约以东则刚刚进入下午。   这些事实虽然很好理解却很难接受--特别是在坐火车旅行时,而电报的发展又加剧了解决这一问题的紧迫性。到了1884年,这一问题已经很突出,于是召开了一次国际性会议,旨在实现时间标准化。时区的划分应运而生。   时区是其所在的所有地区的时间完全相同的区域。时区是地球表面上由北极向南极的名叫子午线的经线界定的。子午线将地球像桔子那样分成24个大小相等的时区。为什么分成24个时区呢?因为地球自转一周需要24小时。将地球分成24段所产生的时区各异,它们分别各为1小时的倍数。
每天24小时,是以太阳为参照物计算的。在某一时刻,点P正对着太阳,再等到点P再次正对着太阳,其间的时间间隔为24小时(太阳日)。 太阳日之所以长于恒星日,是因为地球离太阳的距离比恒星的远远要小,这样两次P的位置与太阳的连线,就有一个夹角,于是应当考虑P转360度到达恒星日的位置之后,还要转将近1度,以对准太阳。 话说回来,为了确定和计算时间的方便,人类按太阳日计算时间,但恒星日显然要比太阳日精确一点——没有多算那1度。于是,每天就大约多算了4分钟,4年下来,就是将近1天,因此,每隔4年就要加上一天。但是这样又多加了几个小时,因此,又得在每隔400年的时候,取消闰月。

文章TAG:二十四时  用普通计时法24时怎么写  
下一篇